《緊急中的冥想:奧哈拉詩精選》是一本由[美]弗蘭克·奧哈拉著作,雅眾文化/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52.00元,頁數(shù):224,特精心從網(wǎng)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緊急中的冥想:奧哈拉詩精選》讀后感(一):截句
我想我的腳**著, 想我的臉是刮過的,而我的心—— 你不能對心做什么計劃,但是 它更好的部分,我的詩,是敞開的 去旅行,一直穿越某種無人情味的浩瀚, 去甩掉,永遠,徹底擺脫它! 這里是春天,我待在這里,我不去。 鳥飛來了?我在思考我自己的想法, 還有誰的? 我死時,都別來,我不希望一片樹葉 遠離太陽的照耀——它喜歡在那里。 快樂沒有那么多精神上的東西 但你一天也不能錯過,因為它不長久。 我的寂靜里有一個人,他是透明的 靜靜承載我,像一艘貢多拉,穿過街道。 他有幾種相似物,像星星和年歲,像數(shù)字。 我的寂靜里有若干**的自我, 那是愛穿過雪偷偷靠近我 而我感覺到是因為所有 明信片和微笑和親吻和愛的咕噥 我外套上有一點油漆就像 別人發(fā)現(xiàn)有青春痘。跳舞 容易甚至一起跳也容易 有時。我們那么年輕、丑陋 我們知道,每個人都知道。
《緊急中的冥想:奧哈拉詩精選》讀后感(二):國足的閃耀時刻及奧哈拉的速度與激情
享受著國足5:0大勝馬爾代夫的喜悅和對李鐵的堅挺,不僅想到詩歌。作為如今小眾中的小眾,現(xiàn)代詩,是什么使譯者李暉和詩人奧哈拉相遇?看到她3月出版的譯著《緊急中的冥想:奧哈拉詩精選》的時候,我首先想到的是這個話題。詩歌的進球越來越難,現(xiàn)代詩的球門在哪甚至還在尋找,不知道國足的轉(zhuǎn)機,是否一樣會降臨到翻譯家和詩藝身上呢?
在哲學背景中,這是非理性和后現(xiàn)代集體濫觴的時候,真正的群眾性開始的時代;在生命實踐中,存在主義占到了世界潮流的影響面上;在美學層面,現(xiàn)代性熬過了月圓之夜,幾種極端性的現(xiàn)代性探索異彩紛呈,毫不情愿卻又無能為力地嫁接在后現(xiàn)代的時代裂縫之上,無意義性、反價值性成為一個階段的內(nèi)在主題。
世界內(nèi)在空間。從里爾克開始的物象觀察、內(nèi)在觀察和內(nèi)在呈現(xiàn),與吉爾德勒茲的褶皺-根莖系統(tǒng)不謀而合,哲學與詩結(jié)婚,其他人卻參加著各自的婚禮。如果說艾略特的《荒原》還只寄生于精英群體,這時已經(jīng)逐步來到海勒、貓王和洛麗塔的群體化荒誕感時代,在戰(zhàn)后不可言喻的二十二條軍規(guī)之下,人們普遍實實在在地體驗到了相對論的時間觀,在同一時代,先鋒與傳統(tǒng)以一種各自為安卻毫不妥協(xié)的私人化、小圈子化占地為營,昆德拉把它稱為群體形式統(tǒng)一化的個人中心主義,這條線如今依然在不同的國度先后成形和呈現(xiàn),亦步亦趨。
《緊急中的冥想:奧哈拉詩精選》讀后感(三):藝術圈里和詩壇的浪子
奧哈拉之前很少聽說,作品也幾乎沒讀過,不過這些年名氣似乎不小,出于好奇,便翻翻看看。
結(jié)果,整本書給人的體驗讓人皺眉。合乎口味的并沒有多少首,甚至有些難以猝讀(抱著真誠的態(tài)度,我也只能這樣說),至少我們的審美點不在一個方向和維度上。
從文字上看,他是那種多少有些才華的人,但是至少對于寫詩一行,他幾乎抱著一副無所謂的樣子,與那些費盡心血、將詩奉為一生信仰的真正詩人,奧哈拉基本就是個打醬油的,因為他的人生還有其他許多東西,他搞的是藝術,是繪畫。
他曾就讀哈佛,主修作曲,是一位音樂學生,學習成績應該不錯。據(jù)說是一位技術嫻熟的鋼琴演奏家。然而它在大學中途卻改修英文,后來在另一座學校碩士畢業(yè)。畢業(yè)后一度在海軍中服役,奔波往來于太平洋和日本,充當一名聲吶兵,也算是物盡其用。服役完了之后,在某博物館上班,主要負責策劃展覽,為展覽和巡展撰寫介紹和目錄等內(nèi)容,沒想到他年紀輕輕的,竟從一個文案策劃,就做到了繪畫和雕塑展覽館副館長。四十歲的時候,不幸因一場猝不及防的車禍而離開了人間。
從社會發(fā)展和生存能力講,他是個多層面的人,或者說是具有廣泛愛好的人,精力旺盛,他絕不會選擇在一棵藝術樹上吊死。對于詩,從文字的表達,從主題的表現(xiàn),完全都能暴露一個寫作者的態(tài)度和視角,有些人稱之為對“日常的抓拍”。然而抓拍的鏡頭選擇,總會對一個人的審美和口味,以及暴露的一覽無遺。他只是一個玩家,至少大多時候如此。他將文字當做一種藝術的游戲,生活中一種趣味性的調(diào)劑品,他覺得有在搞藝術之外的余力,又有寫作的熱情,于是就讓自己增添了一重身份。
當然,抱著游戲的態(tài)度寫作,并不一定就寫不出好詩,但絕不會寫出偉大的經(jīng)典之作。然而,菜花再那兒放著,智商運用在文字上,多少會有機智的影子,會讓一些讀者讀到某些趣味性,某些不同于嚴肅或深沉文字的另一種新鮮的口味,圈內(nèi)有些人稱其為即興式的“應景詩”。這便是奧哈拉作為所謂的詩人身份的唯一的一點價值所在吧。
有些評論家將他抬高到了“他那個時代把非詩性的材料引入詩歌寫作的巔峰”,這句評論極為圓滑,無疑是一幫圈內(nèi)哥們無節(jié)制吹捧的結(jié)果。像金斯堡這樣的哥們的熱捧,稱“他將純粹的個人生活融入純藝術創(chuàng)作,這標志著一切權威向個人的回歸”,奧哈拉也算是三生有幸,死而無憾了。金斯堡巧妙地說了一句廢話,因為每個偉大的詩人心中都沒有任何權威,同時也都是將自己的個人日常生活融入到了每一首詩的寫作中。只不過,每個詩人的提煉日常生活的角度和方式不同罷了。
從他那些為數(shù)不多的“精品”來看,他不算是一個冒牌詩人,至少屬于那種容易吸引不少圍觀者的“即興歌手”。假如,他能把才華分配些運用到流行音樂的創(chuàng)作個演唱中,他肯定是個一流的詞作者和作曲家,一定會成為可比肩鮑勃·迪倫的好歌手的。可惜,他沒能成為一個創(chuàng)作型的藍調(diào)歌手,實在是有點浪費了。
性格即命運,角色即選擇。因此如果作為一個搞藝術的,奧哈拉綽綽有余,但要說一流詩人,他還是差一大截,畢竟他本人骨子里可能并不屑于做一位詩人。
以上大致粗略說了下個人對奧哈拉的整體閱讀感受,然而這本選集里畢竟還是有些可讀性的作品,是富于詩性的文字,盡管并不多。這里姑且展示一首:
即使是在藝術審美中,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奧哈拉這樣新鮮的風味,總有他的一批喜好者,那些跟他具有同類的性格脾氣或生活和藝術態(tài)度的人群中,總會好他這口的。
最后這樣說吧,他是一個有價值和趣味性的的寫作者。
《緊急中的冥想:奧哈拉詩精選》讀后感(四):畫家中的詩人 | 譯者序
弗蘭克·奧哈拉(Frank O’Hara,1926—1966),美國作家、詩人、藝術評論家,他曾擔任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MOMA)副館長,在紐約藝術界聲望卓著。奧哈拉被認為是紐約派的領軍人物,這是一個由藝術家、作家和音樂家組成的非正式團體,活躍于20世紀50、60年代,他們從爵士樂、超現(xiàn)實主義、抽象表現(xiàn)主義、行動繪畫和當代前衛(wèi)藝術運動中汲取靈感。
Frank O'hara
1926年3月27日,奧哈拉出生于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在馬薩諸塞州長大,是他父母的非婚生子。1941年至1944年,奧哈拉在波士頓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奧哈拉一生都是一名優(yōu)秀的鋼琴演奏家,在會見新伙伴時,他常常會突然彈奏大段的拉赫瑪尼諾夫,令他們感到震驚)。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奧哈拉在南太平洋和日本服役,是“尼古拉斯”號驅(qū)逐艦上的一名海軍聲吶兵。二戰(zhàn)結(jié)束后,奧哈拉入讀哈佛大學,主修作曲,深受當代音樂、視覺藝術的影響。藝術家兼作家愛德華·戈里(Edward Gorey)是他的室友,也是他的初戀。這期間他也寫詩,并閱讀蘭波、馬拉美、帕斯捷爾納克、馬雅可夫斯基以及勒韋爾迪(Pierre Reverdy)的作品,這些都是他最喜愛的詩人。在哈佛,奧哈拉遇到了約翰·阿什貝利(John Ashbery),并開始在《哈佛倡導者》(The Harvard Advocate)上發(fā)表詩歌。盡管奧哈拉熱愛音樂,他還是換了專業(yè),于1950年以英語學位從哈佛畢業(yè),之后在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讀研究生,1951年獲碩士學位。那年秋天,奧哈拉搬進紐約的一套公寓。不久他便在MOMA前臺工作。事實上,他一生都在MOMA供職,策劃展覽,為展覽和巡展撰寫介紹和目錄。1966年7月24日凌晨,奧哈拉在火島度假時,被一輛沙地越野車撞倒,第二天因肝臟破裂離世,終年四十歲。
奧哈拉早期的作品被認為既挑逗又富有挑釁意味。1952年,他的第一部詩集《一個城市的冬天及其他詩》(A City Winter, and Other Poems)在詩歌界引起關注;他關于繪畫和雕塑的文章,以及他為《藝術新聞》(ARTnews)撰寫的評論都被認為才華橫溢。奧哈拉成為紐約派最耀眼的成員之一,其他重要成員包括約翰·阿什貝利、詹姆斯·斯凱勒(James Schuyler)和肯尼斯·科克(Kenneth Koch)。奧哈拉與畫家拉里·里弗斯(Larry Rivers)、杰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和賈斯珀·約翰斯(Jasper Johns)等人的交往,也成為他極富獨創(chuàng)性的詩歌的靈感來源。這些人都是紐約派的倡導者。奧哈拉以極強的社交能力、激情和熱情而聞名,他一生中擁有眾多朋友和情人,其中許多來自紐約藝術界和詩歌界,因此被稱為“畫家中的詩人”。
奧哈拉與金斯堡
奧哈拉在藝術界很活躍,曾擔任《藝術新聞》的評論員,1960年擔任MOMA繪畫和雕塑展覽副館長。他也是藝術家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諾曼·布魯姆(Norman Bluhm)和瓊恩·米切爾(Joan Mitchell)的朋友。奧哈拉試圖用文字來表現(xiàn)這些藝術家在畫布上創(chuàng)造的效果。有些時候他甚至與畫家們合作創(chuàng)作“詩—畫”,即帶有文字的繪畫。本書所選《憂郁的早餐》一詩即是如此。作為紐約派的重要組成部分,奧哈拉的詩歌一定程度上也概括了紐約派畫家們的構圖哲學。
奧哈拉的詩歌在語氣和內(nèi)容上都非常個人化,詩人、評論家馬克·多蒂(Mark Doty)說奧哈拉的詩歌“很都市化,具有諷刺意味,時而為由衷的快樂,大多極其有趣……取材和聯(lián)想與學院式詩歌格格不入”。奧哈拉的朋友們都知道奧哈拉對待詩歌的態(tài)度是不屑的,認為詩歌只是在當下完成的東西。他在MOMA的辦公室里,在午餐時間的街上,甚至在一個擠滿了人的房間里,偶爾匆匆寫下這些詩,然后將它們放進抽屜和紙盒里,大多數(shù)時候都被他遺忘了。
他的詩歌顯示出抽象表現(xiàn)主義、超現(xiàn)實主義、俄羅斯詩歌及法國象征主義對他的影響。奧哈拉也受到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的影響。馬喬里·佩洛夫(Marjorie Perloff)在她的《弗蘭克·奧哈拉:畫家中間的詩人》(Frank O’Hara,Poet among Painters)一書中寫道,他和威廉斯都使用日常語言,簡單的語句以不規(guī)則的間隔分割(本書也收錄威廉斯的兩首代表作)。個別詩亦可見湖畔詩人對他的影響,如仿柯勒律治的詩作《給簡,仿柯勒律治》一首(后附有柯氏的原作《愛》)。
奧哈拉生前出版的詩集有《一個城市的冬天及其他詩》(1951)、《橙色:田園12首》(1953)、《緊急中的冥想》(1957)、《第二大道》(1960)、《頌歌》(1960)、《午餐詩》(1964)和《情詩》(1965)。其中《緊急中的冥想》和《午餐詩》是奧哈拉最具獨創(chuàng)性的兩部詩集,是即興的歌詞、詼諧的談話、新聞模仿和超現(xiàn)實主義意象的混融(本詩選包含這兩部詩集的大部分篇目)。
翻譯這本奧哈拉詩選,前后歷時半年多,過程可說是愉快的,卻又頗為不易。奧哈拉詩中特有的迷人的魅力,真情、藝術、詼諧、幽默……一種天生的“洋氣”,聰明又好玩,令人時有與他交友結(jié)伴的幻想。奧哈拉不是經(jīng)典型詩人,讀他的詩,無須追尋深刻的意義或思想性,他不是、想必也不屑做一個形而上的詩人;但翻譯他的詩,實在是信息量太大,人名地名、典故事件、俚語俗語、外語詞句、拼貼式的節(jié)奏、撲朔迷離的意象、隱晦的表達……很多時候都是在浩如煙海的資料里摘取到一點所需的資料。在這里要特別感謝翻譯家范靜嘩老師、青年漢學家梁道本老師,在翻譯期間給予我的無私幫助,使我如期完成這本書。也感謝法語翻譯家樹才老師和日語翻譯家陸沉老師提供的幫助。譯事艱險,疏誤或不當在所難免,望大家批評指正。
李 暉 2019年8月于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