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造》是一本由陶勇著作,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58,頁數:288,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自造》讀后感(一):工作中體悟人生
人生,何為重要?以何為之重要?這是困擾很多哲人的問題,相應地,也被業內多人解答。哲人們慣常用的元理論和本源思想體系十分抽象,不接地氣。對此,各行各業的“思想者”用他們的語言詮釋著這個古老的命題。本書的作者就是其中之一。
陶勇醫生,以趣味性十足的日常見聞,表達了健康個體的多方欲求。通過這些經歷,不難看出,健康的身心,踏實的生活,認真的經營,勇敢的面對是健康人生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人生最重要的內容。
這本書適合放松的時候品味一番。
《自造》讀后感(二):“向光而行”
2021年12月12日 周日
用一天的時間讀完了陶醫生這本新書。畢竟不是專業作家,陶醫生的行文有點碎,讀起來有生澀感。讀到后記,他坦誠寫到這是他在工作與生活的碎片間隙,隨時記下的所思所想,“零打碎敲”“零存整取”創作出來的。嗯,真誠質樸的文字,總是能打動人的。
陶醫生說:理想主義的人更“貪心”,他們要的是自己內心的滿足。
這個禮拜日,很滿足。
《自造》讀后感(三):愛,可以治愈一切苦難
你有沒有聽說過“創傷應激綜合癥”?
簡而言之,它指人在經歷過身體或精神上的重創后,會有較長一段時間采取回避、麻木、警覺性增高等癥狀。
《自造》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的眼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陶勇醫生的第二本書。他曾在2020年遭受了一場無妄之災,面對醫鬧的暴力致使他遭受生命危險,和無法再繼續為患者做手術的雙重打擊,在親人及社會熱心人士的幫助、鼓勵下,他以積極心態迅速走出事件帶給他的陰霾。他坦言:自己雖不能親自為患者做手術,但可以用科技這把更厲害的“手術刀”為病人帶來光明。他很感謝那些鼓勵他的患者朋友給予他無私的愛,讓他覺得沒有什么坎是越不過去的。
一、這本書里有真情實感的分享
盡管作者并非是一位專業作家,但讀者依然能從書中讀到通透溫暖的文字。這本書是作者以眼科醫生的視角分享他“活出味來”的感受,他將職場故事,生活趣聞,醫患之間的感情………一一呈現給讀者,在《神奇走廊》《真心換真心》《自造人生觀》等篇章的敘述中,讀者能感受到一位外表溫文儒雅,內心平和堅定的醫生輪廓,他的字里行間描述著積極向上的人生歷程,這也是他不斷走向本真自我的實踐之旅。
二、這本書里有哲理的漫畫
這本書里的漫畫是由風趣幽默的“跨界漫畫家”林帝浣創作的。熟悉他的讀者都知道,他創作的漫畫風格簡單質樸,溫情的文字極富哲理,他將人生的思考,生活的瑣碎,戀愛婚姻的浪漫以形象有趣的形態展示,他的作品是疲勞時的慰籍,開心時的歡愉……其中《要是沒點自我安慰的本事還真活不到現在》《愛與被愛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比尋找溫暖更重要的是讓自己成為一盞燈火》……簡直就是對抗人生壓力的小幽默,滿滿的治愈系啊。
三、這本書里有口語化專業的知識
在這本書里,作者以口語化的文字為讀者“翻譯”了一個個生澀難懂的醫學術語,比如:“老年性黃斑”“糖網”“白塞氏病”……讀者可以了解到很多醫學常識,及醫患之間的交流技巧,例如:《能吃能睡,沒心沒肺》《病急亂投醫》等篇章,讓普通人感覺醫院和醫生不再那么生硬高冷,同時也拉近了與醫生的距離。
作者雖飽受了身體和心靈上的創傷 ,但他沒有怨天尤人,而是選擇“笑對苦難”“忘掉悲傷”的樂觀心態積極面對生活,讀者可從《自造》里了解到作者的專業技術和博大的情懷,如今,“他依然可以大步向前,無畏困惑”。他的這種“醫者仁心,向光而行”的境界值得每一個人學習借鑒。
《自造》讀后感(四):“人最可怕的,不是衰老,不是貧窮,而是變得平庸”
陶勇醫生在《自造》的后記中說,這本書是“一個眼科醫生的碎碎念視角”。
這話無疑有自謙的成分,雖然本書由一系列散碎的文章組成,但在這些文章中,我們時刻可以感受到作者對于職業的思考,以及對生活的自省。
在思考和與自省的過程中,一些想法出現了,而“自造”的過程,就是將這些想法整合為“適合自己的人生觀”的過程。
書中提到了很多道理,有些是我們經常見的道理,但這本書并不是為了說教,而是在于分享。作者在書中多次提及,我們需要的是“自造”專屬于自己的人生觀,而不是將其他人的話作為參照,奉為圭臬。
因此,《自造》這本書是不可復制的,作者的本意也并不在于讓人復制他的經驗。對我們而言,《自造》的價值在于,借助它完成我們自己的“自造”。
自造這個詞頗為生僻,在本書中,指的是“自造人生觀”。書中說,“在這樣一個祛魅的年代,人們需要一個自己發掘出來且長期適合自己的人生觀?!?/p>
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提出了“祛魅”的說法。當科學為現實祛魅之后,我們不再會被迷信蠱惑。但與此同時,我們也陷入了信仰缺失的“虛無時代”。科學推翻了上帝,但科學本身并不足以取代上帝成為信仰,因此圍繞在現代人身上的一個難題是:我們該信仰什么? 尋找自己信仰的過程,意即“自造”的過程。
在本書中,陶勇醫生分享了許多他在問診過程中遇到的案例,正如他自己所說,他將自己的職業作為窺鏡,找尋到自己的價值感和人生的意義。
“尋找自己的價值感和人生的意義”這句話我們在教科書上很常見,甚至就連陶勇醫生在本書中提及的一些道理和觀點也是我們平時常見的。
但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這些話、這些觀點是否常見,而在于我們能否真正明白并在現實中踐行這些道理。
《自造》中陶勇醫生寫到一句話,“不要用你喜歡的方式去對待別人,而應該用別人喜歡的方式來對待別人”。
這個觀點很淺顯,但卻很難做到。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我們最常忽略的恰恰是別人的想法,我們一方面為別人不理解自己而憤憤不平,但另一方面又常常不理解別人。
王朔在《我是你爸爸》中寫,“誰要對我不好,我沒意見,不受也得受。但你要對我好,就得像個好的樣子,一點兒不講究,只覺得自己好心就可以胡來——呸!沒人稀罕!”
從《我是你爸爸》到《自造》,這樣淺顯的道理我們早聽過無數遍了。然而我們的現實生活和這些道理卻是截然分裂的。
有人問,為什么聽過了許多道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原因正在于此。
“自造”人生觀,說起來簡單,但真正實現這個目標卻并不容易。
我們當下的時代,似乎是最好的時代,我們所擁有的,是前人連想都不敢想的,我們可選擇的,是前人夢寐以求的。
然而在《自造》中,陶勇醫生借用學者劉擎的一句話,“現代人擁有自由選擇信仰和理想的權利,但這種自由可能成為沉重的負擔?!?/p>
是的,在當下,我們常常因為擁有太多選擇而不知該如何選擇,結果等同于沒有選擇。我們被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搞昏了頭,這也正是我們迷茫的原因。
針對當下的社交和網絡環境,陶勇醫生在書中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有一個觀點非常新穎,引人深思: 吃瓜群眾在這個過程中不知不覺也被誤傷了,成為既不知道自己什么樣的行為是正確的,又不知道如何看待他人行為的搖擺生物。
我們以為吃瓜會給我們帶來快感,然而當快感褪去,還剩下些什么?一系列無效的信息在沖擊著我們內心所堅信的東西,一次次吃瓜,一次次信仰崩塌,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失去了對他人和社會的基本信任,陷入了懷疑和迷茫的境地。
而要想擺脫迷茫,“自造”是唯一的辦法。
這個詞或許有些新穎,但它的含義我們早已明白,我們需要“自造”人生觀,需要找到自己的信仰。
在這本書中,陶勇醫生將他的從醫經歷、人生故事和他所讀過的書串聯在一起,完成了他“自造”的過程。
或許我們會覺得本書的語言并不精妙,然而這背后透露出的思想觀卻值得我們借鑒。陶勇醫生不是空洞地將旁人的思想學說轉述給我們,而是他先將這些思想和他的人生經歷結合起來,“自造”他自己的人生觀,然后和我們分享這樣一件事情。
他吸收思想,而不是被思想占有。他自造生活,而不是服從生活。
《自造》讀后感(五):“能吃能睡,沒心沒肺”才能過得暢快
這是一個焦慮橫行的時代:
網絡的發展讓信息傳播得飛快,打開手機,各種真偽難辨的信息幾乎不加篩選的涌了出來。
有的人炒股暴富,有的孩子跳樓自殺。人們一邊為自己不能一夜暴富而焦慮,一邊為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來擔憂。
很多銷售學的書都指出:恐懼和擔憂,是影響客戶購買的主要情緒,所以為了銷量,商人們開始不停的制造焦慮。
弗洛伊德認為:人類的焦慮要為大多數的精神疾病承擔責任。
可焦慮產生的并非只有精神影響,現代醫學研究發現,情緒也會引起軀體疾病。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減輕焦慮,幾乎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
為了解決焦慮,有的人提出要打滿雞血、迎難而上;有的人認為應該躺平,以逸待勞。然而很多人采取的是時而迎難而上、拔足狂奔,時而以逸待勞,原地喘息,這樣不僅不會找出解決焦慮的方向,反而會因為跑跑停停而岔氣。
如何戰勝焦慮,北京朝陽醫院眼科主任陶勇的新書《自造》給了我一些啟示,用陶勇老師的話說,是“給出了一些解題思路”。
1. 這是一個可以有多種選擇的時代
現在和我們父母那一輩的人,生活有很大的不同:科技的進步,使可從事的行業多了很多;經濟水平的發展,使生活方式有了很多變化。
從前只有那么幾個選項,現在選項各種各樣;從前吃飽穿暖是主要考慮的問題,現在的年輕人則更多的考慮興趣愛好,和是否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從前選擇了幾乎就要確定人的一生,現在卻可以多加嘗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一條路。
2. 沒有一個標準的公式可以適合所有人
選擇多種多樣,年輕人的想法多種多樣。女孩子可以喜歡玩具槍,男孩子可以留長發。上大學要挑選專業,不一定只以好不好就業作為標準;同樣的一位醫學博士,可以活潑詼諧,也可以老成持重;可以偏重臨床,也可以投身科研。
3. 自造人生觀,以邏輯自洽
陶勇老師舉了個例子:有一位眼科主任平時喜歡攢局,每次都不怎么說話,只是笑瞇瞇的看著別人說。愿來,每次他心情不好的時候,聽一聽大家都有這樣或者那樣不舒心的事情,他就舒服多了。
在我們普通人眼里,眼科主任必定得博士畢業,一幫的年輕醫生都仰仗著他,不但會治病,還會寫論文,妥妥的人生巔峰。
可事實上,無論處在人群中的哪個位置,都會有心情不好、焦慮郁悶的時候。
情緒面前,人人平等。
我們沒有必要以別人的成就來要求自己,也無需用別人躺平的人生來安慰自己。重要的是,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能夠邏輯自洽,就是最恰當的人生觀。
關于陶勇老師的新書,其實有很多的亮點。
1. 科普
陶勇老師用淺顯的語言介紹了很多醫學概念:糖網(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老年黃斑變性、白塞氏病、巨細胞病毒性視網膜炎、近視的原理、干細胞等等。
除了醫學概念,陶勇老師也介紹了一些其他的東西,比如今年大火的元宇宙,我始終沒弄明白是什么,萬萬沒想到,被一位眼科醫生給科普了。
2. 霍皮族有一句諺語:誰會講故事,誰就能統治世界。
陶勇老師無疑是講故事的高手。
《自造》這本書,由24個獨立的篇章和最后的來信與回信組成。
這24個篇章,每一個都能自成一篇,放在一起又可以相互參照。
每一個篇章里,都有一兩個小故事,用作引出觀點,或者作為觀點的佐證。每一個故事都講得妙趣橫生,所以我在想,陶勇老師一定是一個內心溫暖的人,因為哪怕內心有一絲的陰暗,都做不到把那些并不輕松的故事,用輕快的語言寫下來。
在讀這本《自造》之前,我是讀過陶老師的上一本書:《目光》的。那本書是在陶老師遭遇不幸之后,由朋友幫助完成的,每次去讀《目光》,我都忍不住掉淚。為陶老師的遭遇、為幫助過陶老師的人、也為那些身在泥沼卻心懷善意的人。
讀《自造》,卻常常讓我笑出聲來。陶勇老師的文風自成一家,都是淺顯的句子,卻十分有趣。從第一篇開始,就讓人覺得豁然開朗,關于如何克服自己的負面情緒,給了四個方向的選擇。這在一個制造焦慮,或者試圖用一個焦慮打敗另一個焦慮的世界里,是如此的難能可貴。
陶勇老師自認這是一本并不精密的“工具書”,我認為定位非常準確。確實,很多人生中的困惑,在這本書里都可以找到解答,比如如何看待選擇、如何理解疾病、如何面對負面情緒。全書大量的內容是在講醫學,但是又不是醫學,醫學是引出人生哲學的切入點,所謂一法通萬法通,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假如你的生活有很多的困惑,可以來讀一讀這本書。
如果沒有時間讀的話,那么引用書中的一句話送給你:“能吃能睡,沒心沒肺”,這是最好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