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的裘德》是一本由[英] 托馬斯·哈代著作,理想國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94.00,頁數(shù):640,特精心從網(wǎng)絡(luò)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無名的裘德》讀后感(一):失敗者的贊歌(有劇透)
悲劇的原因 1 孩子們的死亡 這是最根本的原因。淑的負罪感導(dǎo)致她離開。 跟孩子說話要小心。成年人能理解的苦痛對于兒童是不可承受的。而兒童的殘忍決絕遠非成人能想象。 2 社會環(huán)境 愛情可以不顧一切,但是婚姻就不行。他們婚后的生活顛沛流離充滿艱辛就是因為人們認為他們的做法不合常理。 看到某個評論說,生活在哪里就要做那里認為正確的事。所謂政治正確,普通人大都會選擇隨波逐流。但是裘德和淑,甚至裘德的老師還是勇敢地在最大程度上做出了自己不同的選擇。盡管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但是至少他們的一生問心無愧。
《無名的裘德》讀后感(二):OBSCURE
一個綠蔭蔥蘢的夏季,伴隨著節(jié)慶的歡呼與喧嘩,裘德在絕望中死去。“愿那日變?yōu)楹诎担干系鄄粡纳厦鎸ふ宜噶凉獠徽沼谄渖稀T改且贡挥陌祳Z取,不在年中的日子同樂。”烈日和風都驅(qū)不散的陰冷幽暗之氣,“我為何不出母胎而死,為何不出母腹就絕氣”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為虛無——立即就死,瘋狂的酒神,毀滅式的哲學。在瑪麗格倫,他一個人照顧著歷代的星辰,遙望基督寺的光輝,踽踽獨行;在基督寺,他這個檻外人,阻隔在學院與教堂的高墻之外,永遠無法作為牧師和學者出入其中;在梅勒寨和沙氏屯,他為一個月的快樂和承受一生之痛,合法婚姻下的虛情假意,非法同居下的誠摯愛戀,游走于圍城內(nèi)外,難逃苦海;重回基督寺,追求真理他已放棄,信仰早已開始懷疑,愛情與婚姻無一不以悲劇收場,“愿我生的那日和說懷了男胎的那夜都滅沒”于連和羅佳何其有幸,還能在愛情之水的澆灌下了此余生,時光老人與三個孩子慘死,哈代未免太絕望了些,這已不是彌漫著淡淡憂愁的小調(diào)而是血肉模糊的傷口,觸目驚心,連夏日的陽光也變得慘白了。 Obscure無名的;令人費解的,裘德為什么會變成這樣?這也令人費解。大部頭的書閱讀起來總要花費些時間,因而也給了讀者心境之起伏以時間,在裘德以單純的志向和驚異的勤奮朝著基督寺努力的那幾章里,最能讓我共情,“如果有人從那條路上經(jīng)過,就可以給他打一打氣了。但是卻沒有人來,因為向來就沒有。”像許多讀者一樣我在心中默默激勵著他,希望他爭氣,不要墮落。在裘德與艾拉白拉和淑的感情糾葛中我真有點恨鐵不成鋼了,我埋怨他為什么容易受靈與肉的誘惑,不專心走自己的路,在這里作者在刻畫女性時透露的態(tài)度也讓我有種不對勁的感覺,或許帶著來自二十一世紀的“自由”眼光,我未免有失偏頗,但淑的復(fù)雜性中表現(xiàn)出的女性弱點在我看來根本就是一種偏見,這與時代之進步無關(guān),因為即使是今天,這些標簽也很容易被貼在女性身上,讓我感到不對勁的是淑前期在愛情中表現(xiàn)出的種種自私、沒個準性情甚至歇斯底里,淑前期的一些言行我真的很難理解,“我不愛你,但是你必須無條件地愛我并且對我好,還不能去愛別人”因為玩弄裘德的感情差點弄巧成拙而嫁給費勞孫,認清自己的心后又在嫉妒之火的驅(qū)使下與裘德復(fù)合,不是說淑進步的光輝之下不能有陰影,而是在敘述中這種個人特質(zhì)時時被歸為群體特質(zhì)之中去,例如這樣的敘述“時光和環(huán)境,使大多數(shù)的男子眼光擴大,可幾乎永遠使女人的眼光狹小”,誠然這部作品在男女關(guān)系和女性角色的設(shè)定上都有一定的突破,比如雌雄同體般的女性角色建構(gòu),男女關(guān)系中的女性主導(dǎo)和最為人稱道的一顆覺醒之鉆——淑,但作品在對話、敘述中透露出的種種習俗、觀點,都有一種讓所有女性黯然失色的感覺,或許這是作者有意設(shè)置的要批判的社會風俗中一種吧,裘德、淑、費勞孫他們都不是全然地壞人,甚至在某些方面比一般人高尚得多,但都結(jié)局慘淡,宗教和教育、婚姻和社會風俗,這些問題是有望解決的,然而靈與肉、理想與現(xiàn)實、個人與命運這些因素卻始終困擾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偉大的作品終古常新,到了今天依舊具有價值,書中的問題有些解決了,有些沒有解決,還有些或許永遠也得不到解決…… “別人不會鎖住鐵籠,一旦人生插上雙翼,歷史就會扣上腳踵”
一個青年能憑借自己的努力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嗎?基督寺之光是可望不可及的星輝還是引路之光?法律、宗教與自然之關(guān)系要怎樣達到平衡?還有諸多的問題我無法給出回答,希望它們不會成為無名的,令人費解的,“受患難的人,為何有光賜給他呢?”愿給人打氣的人多一點,想離開這個世界的人少一點。 命運啊,我不會向你俯首! 2021.07.20
《無名的裘德》讀后感(三):滿身披枷帶鎖的愛情
《無名的裘德》(以下簡稱《裘德》)是英國作家托馬斯 · 哈代創(chuàng)作的最后一本長篇小說。在眾所期待之下1895年11月1日該書在倫敦出版,而直到兩日后紐約時報才發(fā)表一篇評論*解釋,“原本所有的報刊都為《裘德》的出版預(yù)留了書評專欄,但最后只有一家報紙發(fā)表了文章,并對《裘德》作出了沉痛的批評。” 很快,對于這本小說的群起而攻打破了短暫的平靜。哈代在十六年后為小說作所的序跋中寫道,“書出版不過一兩天,書評家就對之大放厥詞”,“一位主教甚至把這本書付之一炬,并唆使當?shù)氐牧魍▓D書館把這本書從圖書館里剔了出去”。而這番經(jīng)歷,最終把哈代“繼續(xù)寫小說的興致完全治得根斷絕跡了”。
小說的主角裘德 · 范立很小就成為了孤兒,在瑪麗格倫的鄉(xiāng)下由單身的姑奶奶獨自一人養(yǎng)大。他想辦法從赤腳醫(yī)生那里買來希臘語、拉丁文的書來自學,為的是有一天能上基督寺去(影射現(xiàn)牛津大學),成為一個學者,一個飽讀詩書的神學家。他靠著愚公移山那樣的牛勁一本接一本地讀書,在通向圣城的道路上匍匐,可是這種謙卑的努力受到了魔鬼的誘惑――情欲的化身,艾拉白拉把他騙進了婚姻的圈套中去。他們充滿謊言的結(jié)合沒能持續(xù)多久,艾拉白拉就離開了裘德,和家人跑到了澳洲殖民地。這時候裘德又念起了他心中的圣城基督寺,于是決定進城里去尋找機會,在那兒成為了一名石匠。在基督寺的時候他遇見了表親淑珊娜,并從心中由衷地產(chǎn)生了愛慕之情。但是裘德的無意之舉把淑珊娜與他小學時的教師費勞孫先生撮合到了一起,而礙于自己已婚的身份,裘德只能旁觀這一切的發(fā)生。和費勞孫先生的結(jié)合只是淑珊娜的一時沖動,她很快意識到了自己的感情,于是央求費勞孫把她從這段婚姻中解除出去。費勞孫已經(jīng)看清淑珊娜對自己全無愛意,于是認為成全淑珊娜與裘德之間的愛情會是正確的選擇。
就在兩個情人終成眷屬的時候,艾拉白拉從澳洲回來了,還帶來了一個孩子,說是在與裘德的第一段婚姻中所生,并要求裘德履行身為父親的義務(wù)。淑珊娜和裘德,這對善良的小情侶,心中仿佛懷有無限的愛情,毅然地收養(yǎng)下了小裘德。然而小裘德自幼缺失父母的關(guān)愛,已經(jīng)是一株成長在陰影中的扭曲的樹苗,他無法面對自己的身世,在自殺的時候也殘忍地殺害了淑珊娜和裘德的一雙子女。淑珊娜崩潰了,她離開了裘德。故事以這對情人凄慘的分手、應(yīng)驗了姑奶奶對于婚姻不幸的預(yù)言作為結(jié)局。
如果說裘德與淑珊娜只是哈代描寫年輕人在婚姻中困境的兩個介體,小學教員費勞孫先生就是哈代在小說中塑造的一個難以想象的、超越性的存在――一個堅韌的正直的丈夫。小說中他這樣向朋友解釋自己的行為:
“她那樣安安靜靜、堅決不移地,問我是不是可以允許她離開我,去和他(裘德)一塊兒過。昨天晚上,事情發(fā)展到最高峰了。我無意中走到了她的屋子里,她就從窗戶里跳出去了――沒想到她怕我竟怕到了這步田地!你想,一個女人,不顧生死跳樓,那還看不出來她是什么意思嗎?情況既然是這樣,所以我就得到一個結(jié)論:對同一個問題,再叫她受這樣的罪是不對的。不管于我自己有多大的犧牲,反正我不肯那么殘忍,叫她再受罪!”
“我知道我對于她這種心愿讓步,在邏輯上,在宗教上,是沒法辯護的。這跟我一向受過的教育、熟悉的主義,也沒法調(diào)和。但是可有一樣事,我知道得清楚,那就是說:我心里頭仿佛有什么在那兒對我說,如果我拒絕了她,我就不對了。一個做丈夫的,聽到他太太做了所謂荒謬絕倫的要求以后,應(yīng)該拒絕她,把她鎖在屋子里,也許還要把她的情人害死:大家公認,只有這樣,才是唯一正當、合理、體面的辦法。不過那究竟是正當、合理、體面的辦法,還是實在卑鄙可恥、自私自利的辦法?我不想假裝懂得,說那究竟是哪一種。我只想按照本能辦事,不管什么原則不原則。如果一個人,掉到爛泥塘里,大聲求救,我只要辦得到,我一定要幫助他。”
——第四章 在沙氏屯
在同一章的前面,哈代描寫了一只被捕獸夾抓住的兔子,恰好是與這段情節(jié)相呼應(yīng)的。裘德剛在床上躺下,便聽到窗外一只兔子尖銳的叫聲。他心中想著這只兔子把腿夾折了的痛苦情況:“如果打得不好――那就是說,如果只夾著了后腿――那個動物就會在夜里剩下的那六個小時里死拉硬拽,拖到夾子的齒兒非要把它腿上的肉完全給它夾掉了完事;那時候,要是夾子的勁兒小,它能逃出去,那它受的傷就要變成壞疽,因而它就要在地里死去。如果打得好――那就是說,如果夾著了前腿――那它的骨頭就要夾碎了,它的腿在它逃不掉而卻硬要逃的時候,就差不多要折成兩截了。”于是裘德順著聲音找到了那個小兔子,用手掌擊打它的后脖子,提早地結(jié)束了它的痛苦。
無論是捕獸夾還是爛泥塘,人們?yōu)槭裁磿萑脒@種痛苦掙扎的處境?哈代意圖指出婚姻制度對于自由的損害,以及狹隘的社會道德如何扼殺了這三個青年的生命和愛情。費勞孫先生主動解除與淑珊娜的婚姻、放任自己的妻子投奔情人的行為為當?shù)亟虝蝗荩チ梭w面的工作,不得不搬回到鄉(xiāng)下,只能得到微薄的報酬。而裘德與淑珊娜的愛情更是不為世間寬恕,他們與幾個年幼的孩子一同淪落到流離失所的地步,而這直接導(dǎo)致了小裘德結(jié)束自己和弟弟妹妹的生命的悲劇。他們的行為可以看作是對神圣的婚姻制度的背叛和玷污,但是哈代表達了自己的意見,“那就是,一檔子婚姻,一旦對雙方不定的哪一方,變得殘酷暴虐,那就應(yīng)該馬上把它解除。因為變成那樣,從基本上說,并且從道德上說,那種婚姻就不成為婚姻了。”
對于小說發(fā)表的19世紀而言,哈代過于前衛(wèi)的婚姻觀念的小說也讓他付出了相應(yīng)的代價――他由此放棄了小說的創(chuàng)作。
但是哈代沒有停止寫作,在此后的三十余年中他轉(zhuǎn)向了詩歌創(chuàng)作,并且保持了對于社會事實的關(guān)注以及對于道德的批判,而他的洞察即使到了今天也依然真實,讀者往往可以在絕望的現(xiàn)實中窺見希望。哈代于1990年12月創(chuàng)作的詩歌“黑暗中的鶇鳥”正是一幅準確的畫像:
我倚在矮矮的樹籬上,
看著樹林失去了日光的色彩。
冬日的寒氣是那么蕭瑟,
像是透過將死之人的雙目注視。
纏繞在一起的藤蔓向空中,
伸去斷裂的琴弦。
這一片打獵的人們,
都聚在了家中的爐火前。
這個世紀的死尸臥在,
那起伏分明的大地上。
陰沉的天幕作他的墓室,
一陣風吹來他死亡的嘆息。
古老的生命力量啊。
已經(jīng)萎縮,枯竭。
我看這土地上的每一個靈魂,
都和我一樣的死氣沉沉。
這時候,從我頭頂?shù)目輼渲ι希?/p>
傳來了這樣的聲音,
唱著熱烈的晚禱曲,
仿佛有著無限的喜悅;
這一只又老,又虛弱,又凄慘的小鶇鳥,
渾身的羽毛都叫勁風吹起,
他獻出了自己的靈魂,
向著這膨脹的虛無。
世間沒有什么讓人歡快的事,
他為什么唱得這樣欣喜?
歌聲響徹在大地上,
遠遠近近,不曾消散。
我也只好承認,我不能看見的
在這顫抖的歌聲中傳達的喜悅和幸福,
他一定深深知曉。
――《黑暗中的鶇鳥》**,編者譯
注*:Irving A. Yevish, The Attack on Jude the Obscure: A Reappraisal Some Seventy Years After, 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 January 1967, Vol. 18, No. 4 (January 1967), pp. 239-248
**:Ned Halley, 2017 , The Darkling Thrush, Poems of Thomas Hardy, Macmillan Collector’s Library, pp. 119-120
《無名的裘德》讀后感(四):論《無名的裘德》中人物悲劇命運的成因
19世紀后期,英國現(xiàn)實主義作家托馬斯.哈代尤擅以愛情婚姻的道德觀來描寫人與社會的沖突。正如之前的《德伯家的苔絲》和《還鄉(xiāng)》一樣,哈代借苔絲和游苔莎之口倡導(dǎo)自由,認為舊的禮法制度是束縛人們情感的枷鎖,破壞了人類美好純真的愛情和正常生活。
在其封筆小說《無名的裘德》中,哈代以維多利亞時代為背景,描寫了男女主人公所追求的自由婚姻與愛情。淑與裘德的婚姻由于不符合世俗社會的禮法和習俗,一直不被人們接受。為此,兩人雖經(jīng)歷了各種艱辛,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最終卻依然沒能逃脫命運的懲罰。
小說中的裘德是一個寄人籬下的孤兒,父母很早就離開了人世,他跟著好心的姑婆一起生活在一個沒有生機的村子里。他從小熱愛讀書,但由于家境貧寒而被送到莊園里趕鳥。他由于心地善良,不忍心趕走小鳥而被解雇,只能在面包房里照顧生意。他從小胸懷大志, 不甘心在卑微的小村莊渾渾噩噩過一生,于是想盡辦法躋身上層社會,但由于出身低微,致使他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一再受挫。就在這時, 他遇到了表妹淑。淑與裘德的命運相似,彼此間很快便心生愛慕,但淑承受不了世俗的眼光,轉(zhuǎn)身與費勞孫先生訂了婚。
淑在與費勞孫先生一起生活一段時間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愛的仍然是裘德,于是離開費勞孫,回到了裘德身邊。當時的社會道德觀念深重, 兩人深受教會與輿論的雙重迫害。為了恢復(fù)平靜的生活,他們四處搬家,但不論到何處都會遭受周圍人的唾罵和詆毀。裘德的行為被當時的人們認定為有傷風化的不道德行為,世俗的眼光深深刺痛著他們的愛情。在裘德與艾拉白拉所生的長子帶著她的兩個孩子自殺后,經(jīng)歷了喪子之痛的淑不堪世俗的眼光和道德的折磨,最終屈服于命運,放棄了自己的愛情,回到了費勞孫的身邊。在淑離開后,裘德終日借酒消愁,在痛苦的陰影下結(jié)束了不足三十年的短暫一生。
裘德死時孤獨凄涼,結(jié)局凄慘。裘德的死象征著哈代對社會希望的幻滅,雖然裘德不遺余力地同當時的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做斗爭,但最后還是被世俗的眼光和倫理推向了痛苦的深淵。裘德的悲慘命運說明在當時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下,即便一個人胸懷理想,也難免壯志難酬。他和淑的愛情悲劇更揭示了不合理的婚姻禮法以及社會道德對人性自由意志的抹殺, 喻示著宗教社會下個人理想的徹底幻滅。
作為一名接受過教育、有著獨立意識的女性,淑蔑視僵化的禮法和世俗的眼光。淑是裘德的良師益友,她在思想上鼓勵裘德同命運做斗爭,努力幫助裘德從痛苦的深淵中走出來。當裘德癡迷于宗教的傳統(tǒng)道德時,她敢于揭露宗教虛偽的面孔和罪惡。在裘德艱苦的歲月中,淑是裘德的精神導(dǎo)師。在裘德和她的愛情悲劇發(fā)生之前,她敢于同社會上的腐朽道德做斗爭,主張追求自由的愛情和婚姻。在她和裘德被世俗的眼光所不齒時,她也依然敢于與世俗的攻訐相抗衡。
但由于現(xiàn)實條件的制約,她和裘德不得不四處搬家。她在搬家途中經(jīng)歷了喪子之痛,因無法忍受這樣的打擊而逐漸崩潰,同世俗和宗教抗爭的心理逐漸瓦解、妥協(xié),屈服于世俗和宗教禮法。淑的身世和裘德很相似,也是自小就失去了父母的關(guān)愛,后又因與相愛的人在一起而遭受了巨大的道德譴責。及后,喪子之痛成了壓倒她人生理想的最后一根稻草,她在極度痛苦的心境中不得不屈從于命運的安排。
小說在開頭部分就交代了裘德與養(yǎng)豬人之女艾拉白拉的一段短暫的婚姻。兩人以契約式的婚姻結(jié)合,艾拉白拉通過假孕騙得與裘德的婚姻,而后又拋棄裘德。艾拉白拉與裘德在愛情上的追求不同,她追求的是肉欲的滿足,而裘德追求的是愛情,即精神上的滿足。傳統(tǒng)的契約式婚姻并不能保證兩個人長相廝守,愛情追求上的分歧注定了這是一場失敗的婚姻。
當裘德在看到淑的照片時,強烈壓抑著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堅持著傳統(tǒng)的婚姻觀念。當淑從沒有愛情的婚姻中走出來的時候,裘德懷著對愛情和自由的向往與淑相愛。淑天資聰穎,從小鄙視神學,漠視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觀念,憧憬自由。裘德在經(jīng)過內(nèi)心的掙扎,與淑終于走到一起,這不僅是對宗教倫理的不敬,更是對當時世俗道德的不敬。
在當時,兩人只有在教堂舉行過神圣儀式才能結(jié)合,否則就會受到世俗的譴責和社會各方面的歧視。淑和裘德就是因為直面這樣的壓力,藐視世俗婚姻制度,才不被世俗觀念所接受,過上了流離失所的生活。后來自己兩個孩子的死導(dǎo)致淑的精神徹底崩潰。她認為孩子的死亡是上帝對她的懲罰,認為和裘德在一起是對神靈的褻瀆,孩子是受到了兩人罪行的連累才會身死。宗教的倫理束縛住了一個曾經(jīng)果敢的少女的心,使她的內(nèi)心開始動搖,并最終放棄了對裘德的愛,回到了費勞孫身邊。
在世俗的眼光中,淑放棄了對愛情和家庭的責任,公然向社會發(fā)起挑戰(zhàn),蔑視道德的底線。淑的良心時刻受著社會的譴責和輿論的約束, 被迫回到了費勞孫的身邊進行思想的救贖。那個敢同命運抗爭的淑不復(fù)存在,追求自由的心被傳統(tǒng)的宗教觀念束縛,最終被毀滅。
在當時的社會,傳統(tǒng)契約式的婚姻受到保護,而心心相印的愛情卻遭到譴責。哈代在小說中描繪了這樣一個富有諷刺意味的畫面:費勞孫先生答應(yīng)和淑離婚,成全她和裘德,但卻被學校辭退,失去了工作。當他和淑再次結(jié)合,又被人們認為做了應(yīng)該做的事而重獲尊重。艾拉白拉與裘德的婚姻是傳統(tǒng)的契約式婚姻,即便兩人之間沒有愛情,卻依然被人們認為是合理的事情。
當艾拉白拉對裘德非打即罵的時候,人們卻對他們的婚姻抱以肯定的態(tài)度。哈代用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背景解釋了當時婚姻的本質(zhì):婚姻是束縛人們自由的牢籠, 傳統(tǒng)的道德倫理是人們追求自由愛情的枷鎖。在當時的時代,他們無疑是無法跳脫倫理枷鎖,去追求自己理想的愛情和向往的生活的。那么,一百多年后的我們,又會從中得到怎樣的啟示與反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