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去哪里》是一本由[英] 詹姆斯·切希爾 / [英] 奧利弗·烏貝蒂著作,后浪丨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176.00元,頁數:174,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動物去哪里》讀后感(一):《動物去哪里》譯者序:數據救不了大多數動物,更救不了人類
編輯朋友找我翻譯這本書的時候,我看到書里的地圖很漂亮,一時沖動就答應了——當時還不知道自己答應了什么!后來才知道,翻譯地圖書需要無窮的耐心。首先是地圖上的地名要自己一一謄寫出來翻譯,然后各種語言的偏僻地名都要查到正確念法以便音譯(最夸張的是有一次遇到在非洲研究長頸鹿的學者來中國演講,我揪住講者,拜托他為我演示幾個茨瓦納語和斯瓦希里語地名的發音)。等到做完,已經快要忘記自己開始的時候是什么心情了。
其實,一開始準備翻譯此書,除了喜歡地圖,還因為內容與自己的工作有關。讀研究生時,我為了出野外,加入了巴利阿里鹱(信天翁的親戚)的研究項目,給鳥裝感光記錄器(就是“北極燕鷗的世界紀錄”里的那種)。記錄器很小很輕,只測兩個數據:亮度和電導率(反映是否浸水),當時的工作是從幾百萬行這樣的數據中,拼湊出鳥是在洞里趴窩還是在外面飛行,是在水上休息還是在反復下水覓食,是抖了下翅膀還是潛了下水。時間長了,為了出野外看鳥而加入項目的我只要看著一行行數據,腦海中就會浮現鳥的動作,成了一名足不出戶看鳥的“表格生態學家”。
后來我來到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做實際的自然保護工作,開始見識到動物跟蹤手段對物種和棲息地保護的作用。首先至少能讓人意識到一些棲息地的重要性:對鸻鷸類的詳細跟蹤研究發現,有些鸻鷸在遷徙季居然從澳洲一口氣飛到我國黃渤海沿岸,才停下來找吃的——這時候如果這片棲息地突然沒了,后果可想而知,這樣的研究結果讓人們更加下定決心要保護黃渤海的灘涂。跟蹤動物還能讓保護工作者講出很好的故事,讓更多人認識常見物種:在北京,人們給北京雨燕和大杜鵑裝上**,發現這兩種夏天在北京很常見的鳥實際上都會遷徙到非洲——只要想到這一點,普通市民也會對這些身邊的鳥類肅然起敬。
為了檢驗保護的成果,有時也會用到書中提到的跟蹤手段。北京的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當初建園時,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在北五環上方為公園里的野生動物建了一座生態廊道橋。看過“為路所困的美洲獅”一章就會知道,這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很厲害的重大決定。但這座橋建成十幾年來,一直沒有人去檢驗動物是否真的在使用它。直到去年,我們借著跟奧森合作項目的機會,在橋上設置了紅外觸發的相機陷阱(可參見“美洲豹自拍”),獲得了刺猬、黃鼠狼在橋上的“自拍”。這意味著這些動物確實可以安全通過車來車往的北五環,人類至少可以為與我們共享城市的動物提供這一點方便。
紅外相機是自然保護行業很常用的監測工具,我們用它了解一片棲息地上有哪些動物,推斷動物的行為習慣和種群狀況。在一個地方拍到重要的物種,也被認為是這個地方“值得保護”的證明。然而,對滇西南的保護地孟連黑山來說,這種想法在當地的知識和信仰面前都顯得太幼稚了。那里的阿卡族保護工作者阿布姐會說:孟連黑山的自然資源之所以還在,是因為當地人把這片地視為神山,世世代代用命守護它,而不是因為誰“發現了它的保護價值”。外來人指望通過高科技去發現這里有什么食物鏈頂級的動物,然后再建一個保護地去保護它,是非常自以為是的。但從另一種角度,她希望安裝紅外相機能夠成為當地年輕人去認識自然的一種方式(以前的年輕人會通過學習打獵來認識自然),希望通過培訓年輕人進山裝相機,重新建立人和自然的連接,進而守護神山,而不僅僅是為了發現神山里有什么動物、“證明”它有保護價值。
對本書的所有內容,我們或許都可以這么想一想。如果目的僅僅是發現動物行蹤、進行數字化、繪制地圖的話,我們去跟蹤動物的意義也就很膚淺了,甚至反而會是一種不敬和破壞。實際的保護工作告訴我們:像本書這樣了解和呈現數據很重要,但是數據救不了大多數動物,更救不了人類。我們受到數據的啟發之后,應該去考慮更多的東西,至于那是什么,各位讀者讀后可能會有各自的看法吧。
譚羚迪
《動物去哪里》讀后感(二):來吧!跟著動物的遷徙腳步上天如海,開始一場環球之旅!
在東非的稀樹草原上、在遼闊的亞歐大路上、在廣闊的深海之下、在高于喜馬拉雅的蒼芎之上……動物每年都要歷經近萬公里的長途遷徙,在日益被人類壓縮的生活空間中,動物如何在夾縫中沿襲生物的本能一次又一次穿越生死旅程堪稱一場年度大探險。為了了解動物的遷徙及行為背后的社會性原理,科學家利用現代追蹤技術給動物們帶上了電子定位裝置,匯集成50張信息地圖,為我們描繪了一場傳承億萬年的隱秘的生命脈動。
在這本《動物去哪里》中我們能夠看到在獵槍的圍追堵截與偷獵中,象群如何踉蹌著腳步逃生,又如何血灑草原;我們能夠看到狒狒群如何決定每一天去哪里采食、去哪里睡覺,如何在人類村落的夾縫中艱難生存;我們能夠跟著一只阿爾卑斯野生公狼展開一場堪稱奇跡的英雄之旅;我們能夠深入蟻群,看一只小小的螞蟻如何從底層一步步升級打怪,最終獲得“職場”的晉升;我們能夠跟著一只馬鹿穿越美洲大陸,中途見證她生下一只小馬鹿……
斯拉夫奇剛剛成年,就離開了母親,TA決定孤身穿越阿爾卑斯山,去尋找新的家園,TA躲在敵人的后院里度過了第一個不眠之夜,經過近2個月的跋涉,一條大河擋住了TA的去路,讓人吃驚的是,TA決定在深冬孤身游過這條寬達280米、河水冰冷且湍急的大河,讓人松口氣的是,TA成功了!上岸后的旅程卻更艱難了——TA不得不在-15℃的寒冷天氣里在深達6米厚的積雪中艱難跋涉,還要翻越海拔2600高的一座山口!在雪地中艱難跋涉2個月后,TA趁著夜色悄悄潛伏進了一個滑雪場,并在滑雪纜車下吃掉了自己的晚餐……3月,春回大地,TA在一個葡萄園中“淪陷”了,足足待了12天,究竟是什么讓TA淪陷,不得而知,但最終TA決定繼續上路!又經過了一段艱難跋涉,TA在一個環境優美的自然公園中遇到了朱麗葉,TA這次徹底淪陷了,并決定安定下來,這對神仙眷侶此后再也沒有分開過,還至少養大了16個孩子……
這段故事精彩程度堪稱一場典型希臘風格的英雄史詩,但你知道嗎?斯拉夫奇是一只公狼!如果不是現代追蹤設備以及科學家們的研究,我們也許永遠無法知道一匹狼竟然也能有一段如此精彩的歷險!
而這樣的歷險故事每年都在動物界上演!遷徙路線上每年都會發生數以萬計的“斯拉夫奇”式歷險故事,想想都讓人心潮澎湃!
《動物去哪里》宏觀地為我們呈現了一幅全球范圍內、海陸空立體空間的全球大遷徙,同時也微觀地為我們呈現了無數野生動物個體的生存故事,其中既有心潮澎湃的歷險,更有催人淚下的嘆息,當你沿著一幅地圖上的脈絡看一只叫做“安妮”的母象的腳步時,遽然間出現的終點處出現了“被射殺”幾個字,那一刻,不知為什么你會有種失去感,保護野生動物第一次,讓我們覺得切身般的重要!
可以說這本書用完全不一樣的視角,打開了我們觀察動物的眼界!更打開了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愛上野生動物,真的把它們拉近來,就像我們的朋友!
《動物去哪里》讀后感(三):動物去哪里:以現代科技熱血追蹤,野生動物軌跡的偵探故事
01智能手機時代,兩個英國人仍然在做艱苦細致的研究自從有了現代科技,我們看中央電視臺的“動物世界”就特別有意思。
英國人有意思,喜歡做研究。
最開始,人們離動物很近,在車里,或者潛伏在樹林中,貼近動物們,用攝像機或照相機記錄它們的一言一行,后期再制作,就是我們看到的影像。
這時,我們會說拍攝的記者們冒著嚴寒酷暑,冰天雪地,一臉冰碴形象。
比如進入南極、北極拍攝北極熊,企鵝等等,內陸和海洋難以生存的動物。
而英國人的有意思,還甘于吃苦,有職業精神。
看看我們手中這本書,我徹底服了。
我仿佛看到馬克思當年在書房里踱步,反復思考,最終花數年寫成《資本論》一書。
還比如達爾文,一生研究動植物,最終改寫人類對世界的認知,著成大作《物種起源》。
如今眼前這本《動物去哪里》,更顯不同。
是兩個英國人在科技發達,人們已經很難坐下研究某一問題的時候,精神研究、撼世之作。
致敬。
文中宣傳的一句話,給我們以深刻警醒:
用數據可視化疊加50張地圖,顯影大自然中隱蔽的生命動態。
此書制作之精美、之大氣,觀者無不為之嘆服。
此為嘔心瀝血之作。
答案非常之簡單。
詹姆斯·切希爾是地理學家,倫敦大學學字教授。合作者奧利弗·烏貝蒂曾任《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設計師。
兩個人曾合作出版《不可見的地圖集》和《倫敦》,還曾共同榮獲北美制圖信息學會頒發的想象制圖大獎。
可謂珠連壁合。
大師合作,必屬上乘。
他們倆人通過可視化數據,帶領我們進入信息時代,通信技術興起和計算機小型化發展,讓我們更近距離、更全面地追尋豹子、斑馬、狒狒、鯊魚、熊蜂和雪鸮等的行蹤,又如何通過動物傳回的數據認識前所未見的自然,并探索如何通過新技術更好地保護地球。
正是通過他們艱苦細致的科研工作,來保護我們的地球。
他們付出多少艱辛呢,千萬不要以為人工智能了,不需要人的工作和思考。
錯了,再好的人工智能,需要人去搭接,沒有人,就沒有人工,更沒有人工智能。
他們共搜集整合數十億字節計的行為、生理和環境數據,再加以處理和分析,才形成這本書。
期間多少辛勤勞動和不為人知的汗水,請讓我們拜讀珍藏。
金融時報評價:
阿奇·卡爾是追蹤海龜的先行得之一。
他給運動生態學定一下原則:要保護動物,就要保護它們的所到之處。
這一章標題是“保護區的海洋”。
有三個大折頁紙,一張長圖,文字標注期間,看完整需要半天。
其中,在查戈斯群島,2012年10月至12月,發生了離奇的海龜故事。
如果沒有**,沒有這些科研人員研究跟蹤,沒有生態和科學家們的保護,我們人類永遠看不到海龜界的破紀錄事件。
我們來看更大規模的海龜追蹤項目。
給海龜戴上**總數多達443個,這是??巳卮髮W海龜研究所的追蹤項目。
2004年6月12日,霍克斯在一只叫費希爾的海龜殼上粘了一個**,把它放歸大西洋。
她理所當然的認為,費希爾會順著墨西哥灣流漂到西班牙,但后者顯然另有計劃。
結果,它走了條直錢,直奔佛得角,恰恰是它10剛時該去的地方。
在此之前,這只叫費希爾的海龜因為虛弱,被生物學家帶到水族館的康復中心,雖然被關10年,但它仍然知道該去哪里、什么時候去,以及怎么去。
反過來,我們看人類自身。
人類進步的同時,要保護地球,同類和所有生物。
人類走到今天,仍然戰火不斷,但玩火者必自焚。
人類必須改正自己的錯誤,用正確的方式,符合宇宙運行的規則,地球生存的空間,才能走得遠,走得長!
《動物去哪里》讀后感(四):《動物去哪里》全網首發!硬核動物遷徙地圖(值得收藏)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作者:朝乾 / 編輯:Alicia
原創 朝乾 地球知識局 2021-12-02 20:29
野生動物的遷徙是這個藍色星球上最蔚為壯觀的景象之一。
歡迎來到“動物世界”(圖:shutterstock)▼
東非的稀樹草原,氣候干濕分明,非洲象、角馬、斑馬、羚羊等食草動物逐水草而居,獅子、斑鬣狗、獵豹等食肉動物尾隨其后,隨時準備捕獵其中年幼、老弱的個體。
連水里也是暗藏殺機的(圖:shutterstock)▼
候鳥為了越冬和繁育后代,每年飛行數萬公里,連世界屋脊也不能阻擋其鴻鵠之志。海龜、鯨、海豹、企鵝等海洋動物,也要經歷艱難的長途航行。
泥萌這是要去哪(⊙_⊙)(圖:shutterstock)▼
人類科研人員為了研究動物的遷徙,給許多動物戴上能發射無線電信號的配飾,通過對動物遷徙路徑的研究,發現了許多有趣的秘密。最新引進的《動物去哪里》一書,記錄了以現代科技跟蹤野生動物軌跡的偵探故事,用50張地圖和信息圖解揭示了大自然中隱蔽的生命動態。
《動物去哪里》
原價176元,官方微商城下單僅128元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購買▼
https://shop41343000.m.youzan.com/wscgoods/detail/2oqgvxnizzvxcfc?scan=1*activity=none*from=kdt*qr=directgoods_1017899674*shopAutoEnter=1
1 草原恩仇錄
過去50年間,伊恩·道格拉斯-漢密爾頓一直在非洲草原上追蹤大象的足跡。然而,一頭母象的遭遇讓他傷心不已。
這頭叫庫林的母象,是肯尼亞桑布魯保護區的一個大象家族中的年長成員。這里的大象一年中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在保護區外活動。桑布魯保護區以南一帶,盜獵十分猖獗,3個月內就有50頭大象遭到獵殺。庫林一家肯定知道南邊很危險,于是向西北長途遷徙,來到梅巴埃社區保護地的濕地度過旱季。
桑布魯保護區中的大象(圖:Wikicommon)▼
研究人員給庫林戴上的項圈,不但可以檢測位置,還帶有加速度傳感器,能檢測其運動速度。一個月后,研究團隊收到項圈發來的低速警報:“庫林自3月14日11:58起移動緩慢”。研究人員認為,她很有可能中了槍傷。
不久,研究人員果然發現庫林中了槍,基本上走不了了。據獸醫估計,有一顆子彈打斷了她的腿,中槍的地方腫起來了。庫林是在象群從梅巴埃返回桑布魯的中途中的槍,距離一處湖泊不遠。她中槍后奔向水源地,然后跟隨家族離開水源向南行進。此時,研究人員收到了低速警報。不久,庫林掉頭回到水源地養傷。
庫林很有可能是被當地的牧民打傷的,因為大象遷徙路線與牧區重疊。當地牧民非常害怕大象,于是連開了許多槍。
圖片展示了庫林如何度過了她生命的最后幾年
(圖:《動物去哪里》,左右滑動查看)▼
第二天,伊恩和作者一行驅車前往看望庫林,發現了一片被踐踏的草,還有新鮮的糞便,證明她還活著。不久,他們在樹叢中發現了庫林,她耳朵、鼻子、前腿上都有槍傷。研究人員接近她拍照時,她還試圖用后腿站立起來攻擊人類。這說明她的腿可能沒有斷。
作者回到美國后,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了噩耗:庫林死了,她由肯尼亞野生動物保護局救治,但是她的傷很難痊愈。她留下的3頭幼象,都健康地生活在桑布魯保護區。許多留言都希望牧民被繩之以法。但伊恩的團隊認為,懲罰只會讓事態惡化,教育才是解決**沖突的關鍵。
大象被獵殺固然令人心痛,但卻是某些食肉、尤其是食腐動物的福音。畢竟獵人們要的是象牙,剩下的大象尸體,就是食肉動物的大餐。瑞士研究人員布里埃萊·科齊在博茨瓦納研究人類狩獵對斑鬣狗行為的影響。
斑鬣狗的消化系統十分強大
這使得其能充分利用獵物提供的能量 ▼
在過去,博茨瓦納政府允許職業獵人在保護區之間的指定狩獵區獵殺14至17頭大象。獵人會把獵殺物的位置告訴科齊的團隊,使研究人員得以在附近架起攝像機。
通過鏡頭,科齊發現斑鬣狗會在10-12天內連續造訪大象的尸體。隨著肉質的腐壞,來訪者數量不斷下降,但是有些斑鬣狗直到50天后還會繼續來用餐。
研究人員記錄下的斑鬣狗行蹤
(圖:《動物去哪里》)▼
同時,科齊團隊通過項圈監控斑鬣狗的行蹤,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一般來講,斑鬣狗有著嚴格的家族領地,大多數斑鬣狗都在各自的領地覓食。
然而,領地距離狩獵區以北很遠的一個斑鬣狗家族,有一只名叫薇拉的年長雌性斑鬣狗,一定知道南邊經常有食物出現,于是她多次離開領地,長途跋涉來到獵象區進食。
不過,薇拉的大餐已經不復存在。2013年,博茨瓦納全面禁止了狩獵。
《動物去哪里》
原價176元,官方微商城下單僅128元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購買▼
2 候鳥的奇幻飄流
候鳥有著隨季節變化而進行周期性遷徙的習性。夏天時,候鳥在緯度較高的地區繁殖,冬季則在低緯度地區過冬。夏末秋初時候這些鳥類由繁殖地往南遷移到越冬地,來年春天再由越冬地北返繁殖地。
候鳥會隨著季節的變化進行遷徙
在遷徙前往往要做足準備,比如——填飽肚子
?。▓D:正在為遷徙做準備的灰鶴,Wikicommon)▼
然而,一部分候鳥的旅途之長,卻令人瞠目結舌。北極燕鷗的繁殖地在格陵蘭和歐洲西北部,而越冬地在南極洲沿海。每年7-8月份,北極燕鷗從靠近北極圈的大西洋沿岸啟程,11月到達南極,這時節正好是南極的夏季。第二年3-4月再啟程飛回北極。行程貫穿地球兩極。
北極燕鷗的飛行路線
?。▓D:《動物去哪里》,左右滑動查看)▼
2007年7月,北極生物學家卡斯滕·艾格凡在50只離開格陵蘭的北極燕鷗腳上裝上記錄能夠定位的小儀器。到第二年夏天,他完好無損地回收了其中10只,但是它們記錄的數據足以打破紀錄。
這些北極燕鷗的來回行程,平均達70900千米,這打破了動物遷徙的最遠距離記錄。相比之下,目前商業航班中最長的連續飛行為阿聯酋迪拜到新西蘭奧克蘭,距離為14200千米。
這次紀錄的軌跡,就是圖中的藍色路線
?。ǖ讏D:《動物去哪里》)▼
然而,艾格凡的紀錄只保留了4年。其后,荷蘭研究人員魯本·法因和揚·范德文登標記的5只北極燕鷗刷新了記錄,平均飛行距離為90000千米。法因相信,這一紀錄被打破只是時間問題,如果是來自挪威或俄羅斯北部的燕鷗,飛行里程將沖擊6位數。
這些北極燕鷗從北大西洋沿岸啟程后,會來到大西洋中間某個未知的“中轉站”覓食。這里冷暖海水交匯,富含營養物質。補充能量后,再飛往非洲沿岸。
然后部分燕鷗會橫越大西洋,沿著南美洲海岸一直到達南極。另一部分則沿著非洲海岸南下,來到本格拉寒流中覓食。其后,要么繼續向南飛到南極越冬;要么轉過好望角,橫越印度洋,到達澳大利亞,然后再向南到達南極洲。整個旅程大約3-4個月,而返程只要大約40天。
這次的遷徙規模更大,橫跨大西洋、印度洋
(底圖:《動物去哪里》)▼
候鳥不但可以飛得很遠,而且可以飛得很高。1961年,生物學家勞倫斯·斯旺提出,斑頭雁是適應了高海拔環境的特化物種。但是這一觀點一直沒得到驗證。半個世紀后,查爾斯·畢曉普給91只斑頭雁背上裝有GPS設備的背包,印證了斯旺的觀點。
斑頭雁的飛行軌跡
(圖:《動物去哪里》,上下滑動查看)▼
這些斑頭雁每兩年會進行一次穿越喜馬拉雅山的旅途。研究人員認為,這一旅途的歷史,甚至比山脈本身更加遙遠。
斑頭雁的出發地是俄蒙邊境的庫蘇古爾湖,啟程后穿越戈壁沙漠,經甘肅、青海來到青藏高原上。有一半斑頭雁會留在青藏高原越冬,另一半繼續南行,經過西藏自治區,穿越喜馬拉雅山,來到南亞的不丹、尼泊爾、印度等國。它們的目的地,是南亞次大陸最南端的庫坦古勒姆鳥類保護區。
相比前面縱橫大海的北極燕鷗
這條路線距離較短,但海拔落差極大
?。ǖ讏D:《動物去哪里》)▼
有些斑頭雁不到一天就能穿越青藏高原,爬升速度達到創紀錄的每小時2.2千米。這相當于4個小時就能從海平面升到珠穆朗瑪峰頂。更厲害的是,它們在迅速爬升的過程中不需要休整以適應新高度,不需要停下歇息,也不需要借助風力。
白色頭部上的兩條黑色橫斑紋是斑頭雁的一大特征▼
雖然斑頭雁爬升能力非凡,但是它們并不頭鐵。研究人員發現,斑頭雁傾向于盡可能從海拔低的山谷、濕地飛過,而不是飛躍山巔。所以它們的最高飛行高度沒有超過7290米,而且飛行軌跡中近98%的里程都在5500米以下。
背包中的生物傳感器顯示,斑頭雁之所以能在稀薄的空氣中仍然不停扇動翅膀,是因為它們的心臟可以每分鐘跳動500次,比在海平面時快7.2倍。
《動物去哪里》
原價176元,官方微商城下單僅128元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購買▼
3 當海龜逆流成河
露西·霍克斯是??巳卮髮W海龜研究團隊的成員。這一團隊給海龜的殼戴上**,以監控海龜的遷徙。目前,這些攜帶**的海龜多達443只,遍布世界各地,數量還在不斷增加。
眾所周知,海龜不論在何地覓食,最終都會回到其出生地交配、產卵。孵化后的小海龜,會牢牢記住自己的出生地。并在若干年后回到這里產下下一代。
海龜的分布十分廣泛
在產卵季節,它們往往要進行長途遷徙
其辨別方向的能力非常強大
?。▓D:玳瑁,Wikicommon)▼
1995年,生物學家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沙灘上發現了一只赤蠵(xī)龜,并將其命名為費希爾。費希爾被發現的時候削瘦而虛弱,被生物學家帶回水族館的康復中心,10年后,費希爾體重達70公斤,可以去野外捕食了。
2004年6月12日,霍克斯在費希爾的殼上粘了個**,然后將它放歸大西洋?;艨怂挂詾?,費希爾會順著墨西哥灣流、北大西洋暖流漂到西班牙。然而費希爾卻走了條直線,直奔出生地佛得角,那里恰好是10年前它該去的地方。費希爾被圈養了10年,仍然知道去哪里、什么時候去、怎么去。
費希爾的旅程,從美國海岸到非洲佛得角
(底圖:《動物去哪里》)▼
這部《動物去哪里》還紀錄了許多動物遷徙的奇妙旅程,如穿越阿爾卑斯山的狼、行走在喜馬拉雅山上的雉雞、游向海地山的座頭鯨、冰封湖面上的雪鸮、愛吃垃圾食品的白鸛,等等。再配以精美的地圖,實在是了解動物遷徙的一部佳作。這部書原價176元,在我局官方微商城下單,只需128元。
《動物去哪里》
原價176元,官方微商城下單僅128元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購買▼
*發貨說明
1.天津發貨,默認中通快遞,48h內完成發貨,節假日順延;
2.關于售后:請保證圖書塑封完整,拆封后無質量問題不支持7天無理由退貨。如出現質量問題,請直接到本篇文章留言區聯系退換;
3.需要查詢物流的讀者,可直接點擊文末“閱讀原文”進入我們的店鋪,右下角“我的訂單”里進行查詢;
4.出版方直發,正品保證;
5.需要發票的讀者,下單時備注抬頭、稅號、電子郵箱。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來自《動物去哪里》
更多好書推薦
▼
《認識生態》
原價268元,官方微商城下單僅186元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購買▼
《無人涉足的荒野》
原價380元,官方微商城下單僅265元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購買▼
END
讀書 科普 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