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物有匠心》是一本由潘天波著作,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出版的261圖書,本書定價:78.00元,頁數:2021-7,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好物有匠心》讀后感(一):解剖出好物里的匠人匠心匠事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來。對歷史興衰更迭,人們總能理出一個大致的線,看到哪個統治者,在位做了哪些事。只是,在朝代更迭中,那些好物的點滴卻總是被湮沒。走進這些好物,洞悉背后的匠人、匠心、匠事,或許才是真正的歷史態度。
潘天波《好物有匠心:影響世界文明的中國匠人》的出現,恰能填補這個空白,以15章的篇幅,講述15個中華文明中的匠人的心路歷程,看到匠人背后的匠心,了解他們的匠事,點點滴滴,總是充盈著集體智慧的結晶,有著開天辟地的精神。
有的人們已經耳熟能詳,比如活字印刷技術的畢昇、造紙術改進技術的蔡倫、將紡織技術發揚光大的黃道婆。當然,更多的則是我們甚至一次都沒有聽說過的,比如車正奚仲、鑄劍師歐冶子、塑工楊惠之、木工蒯祥、瓷工唐英、紫砂壺的鼻祖陳曼生、切磋琢磨的玉工陸子岡……
既然為匠人,得精工于手作,是一手打磨出來的;作為匠人,又是精益求精,不斷創新的,從來沒有止步于當下。在《好物有匠心:影響世界文明的中國匠人》中,我們有足夠的時間走進這些匠人的心靈世界中,看到他們的心路歷程,在士農工商這樣的排序中,匠人的地位并不高,但他們卻能夠孜孜以求,銳意創新,直到影響到世界文明的進程。
作為匠人,又必然是匠心獨運。這種匠心,無論是在哪個匠人身上,都有著相似的價值,那就是雕琢精神、進取精神、創新精神,將手中的手藝能夠演變成為登峰造極的高度。這,對于今天的你我來說也頗有借鑒價值。這既是對待工作的態度,也是學習必然具備的。
蒯祥,假如不是這次的閱讀之旅,你是否真的認識這個陌生的字?蒙恬,假如不是這次閱讀,你是否知道他竟然還創造了毛筆這種書寫工具?三長兩短、尚方寶劍、畫龍點睛……這些小小的成語故事,也都流淌在該書的細枝末節之中,足以讓你有著意外收獲。
匠人、匠心、匠事,回眸的是沉浸在歷史煙云之中的過往;從中滲透出來的精神脈絡,卻又是能夠指導我們現實學習、工作、生活的指南。當好物呈現眼前,我們當從中洞悉到過往的歷史、匠人的奉獻、匠心的營造,并將這些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源遠才能流長,根深才能葉茂。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難道不正是在承接著這些久久不息的匠人、匠心、匠事而流傳下去的嗎?讀懂了他們的點滴,也就了解了我們的過去,確定好我們努力的未來方向。
《好物有匠心》讀后感(二):一部工匠精神傳承史
在這個信息過載、追劇倍速的時代,以數十載的光陰成一事,甚至擇一事終一生,似乎是“浪費生命”之舉。然而,沿著歷史長河溯流而上,在那些遙遠的故事里,那些為現代技術奠基的工匠們,正是這樣做的。
這本《好物有匠心:影響世界文明的中華匠人》在造車、紙張、毛筆、紡織等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領域中,選擇了十五個具有代表性人物,在史料的基礎上進行講解與演義。一人一故事,一物一歷史。不僅講述了工匠故事和“好物”歷史,也再現了中國古代的工匠精神的發展和傳承史。
以最為知名的造紙術而言,從灞橋紙、樹皮紙、麻紙、樹麻紙到蔡侯紙;從原料選擇,材料加工、工具改良到石灰制漿技術的形成,蔡倫經過數十年的時間,進行了千萬次實驗,最終獲得了價廉物美的書寫紙。它取材廣泛,便于攜帶,對世界文明的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蔡倫造紙的歷程是工匠精神的生動演繹: 專注一物,在專業的不斷精進與突破中演繹著“能人所不能”的精湛技藝。塑工楊惠之、墨工李廷珪、瓷工唐英、玉工陸子岡……每一個能站在技藝峰巔之人,無不具有同樣的精神特質:專注、創新、精益求精。
雖然將之稱為工匠精神,但并不表示這是唯獨“衣褐者”所有的精神,它同樣可能出現在帝王身上,如宋朝。宋代官窯的各種器物的審美,很難說沒有宋代皇帝的影響。尤其宋徽宗時期,從美學思想到器物創造,這位“不務正業”的皇帝從當時最高的藝術高度推動了工藝的發展,宋瓷成就之高,宋代的生活器用之講究,幾乎到了一種接近完美的地步。
而蔡倫也好,蒙田也好,還有唐英,黃大成,他們或為官員、或為將軍,或為文士,同樣具有工于一事而精益求精的追求;而樣式雷這樣的底層匠人也能憑借自身精湛的技藝贏得皇帝的尊重。
因而,工匠精神并非“工匠”所獨有,這種精神的本質與名望、階層、金錢都無關,而是一種為了成就理想而不斷付出、不斷超越的執著與決心。也正是由于這樣的精神傳承而不絕,才有了璀璨千年的華夏文明。
在土耳其的博物館里,聽到游覽者對那些精美的青花瓷倍加贊美時,很是自豪。而大巴扎的土耳其藍瓷盤上,也隱約可見數百年前的元青花的影子。古代工匠所創造的技藝和文化,不止流傳于華夏,也已經成為了世界文明發展的養分和推動力。
在某種意義上,這本書有些“逆風口”,但這或許是它獨特的價值所在?,F代科技的發展,讓生活的便利性大大增加,也讓我們的步履愈發匆忙,人人都忙著“趕進度”、“追風口”,“慢工細活”和“精工細作”似乎已經成為奢侈的態度。這樣喧囂浮躁之下,或許更需要能沉下心來投入的勇氣,以及極致專注,滴水穿石的工匠精神。
《好物有匠心》讀后感(三):好物有匠心,影響世界文明的中華匠人
文:書俠麥克元
周有《賡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元首明哉。股肱良哉。
文化是精神的載體,也是物的呈現。看一國文化興盛如何,且看熙熙攘攘與否。
一國興盛,百工熙攘。
古代中國社會,等級森嚴,“重士農輕工商”,后來又興科舉,造成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一些“紙上談兵”而又“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而大多數能工巧匠卻無法留名,只有少數工匠青史留名。
百工,每個行當皆有祖師爺,比如:筆匠奉蒙恬為“筆祖”,建筑業的多拜魯班,剃頭的多拜關二爺等等。工匠,對我們來說卻是“熟悉的陌生人”。讓我對古代工匠更加好奇,他們多半大字不識,卻又心靈手巧,創造出中華文化燦爛輝煌的藝術流傳,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是什么讓他們擁有如此優秀的手藝?他們的手作如何影響到世界的?
讀完潘天波老師的《好物有匠心·影響世界文明的中華匠人》這本書,讓我找到了答案。
潘老師,是歷史學博士,也是《百家講壇》的主講嘉賓。近年來,主要致力于中華工匠文化研究。具體其他的書上會詳細的介紹。總之,這本書的價值不容小覷。
因為他們的貢獻實在出色,我稱他們為:大工匠。
書中目錄之前有十五位中國大工匠的彩圖和工藝成就介紹。書中有十五章內容,每章都是對一個大工匠的精神文化內核的詳細書寫??粗袊糯錾拇蠊そ常覂刃牟幻庾院罎M滿,中華文化傳承,他們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我們今天能夠看到如此精美而又富有文化內涵的各色工藝品,真是嘆服中華工匠文化之所以不間斷,正是因為一代又一代的工匠們用手藝和生命在守護。我輩幸哉。
翻看這十五位大工匠的生平故事,會發現他們都有一種精神: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我感到的是一種努力、一種創造、一種執著、一種奉獻。他們雖說地位底下,但是在自己的工位上用心去呵護他們所從事的行業。這是一種被作者不斷述說的精神,也是大工匠的一種精神。
中華文化傳播的四大書房載體:筆墨紙硯。蒙恬造筆,讓中華文化可以完整記錄;“蔡侯紙”在千百回的試驗中被發現,讓文化傳播走向世界;南唐工匠李廷珪世代堅守、不斷創新,成就“天下第一墨”的美譽。“四大發明”中畢昇的“活字印刷術”,蒯祥的在建筑史上給后人留下的“紫禁城”等建筑,以及景德鎮以身殉火的童賓,還有雖為劍工但為國為民的鑄劍大師歐冶子等等。他們身上閃耀著智慧和人文的光芒,忠于藝術、忠于職業,用生命守護。
走近中華工匠,品讀默默無聞的中華大工匠。用心去體悟古代工匠留給我們后人的一絲絲溫暖。讓這手上的溫暖繼續傳遞。
一心一意中華情,百工代有才人出。
不忘初心得始終,中華文化永傳承。
《好物有匠心》讀后感(四):擇一事終一生 致敬中華匠人
如果讓你穿越時空為皇帝打工,你是不是會立刻聯想到如履薄冰、膽戰心驚?沒錯!伴君如伴虎,皇帝高興了,加官進爵自然是光宗耀祖的大喜事,可稍有不慎惹得皇帝龍顏大怒革職查辦是小,掉腦袋株連九族那可就太慘了。
所以說,在古代如果一個手藝人能憑一雙巧手贏得皇帝贊賞和恩賜,那簡直是鳳毛麟角,可想而知有多么的不容易!
《好物有匠心:影響世界文明的中華匠人》是由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出版,我國歷史學博士、中國藝術文化史學者,百家講壇主講嘉賓潘天波寫的一本書。全書共十五章,作者以獨特的文化視角講述了影響世界文明的中華工匠們敬業、傳承的故事,他們是:車正奚仲、劍工歐冶子、筆匠蒙恬、尚方蔡倫等十五位行業杰出代表,從中你可以感受到他們憑借專注和堅守,從小器物玉雕、茶壺,到紫禁城建筑……他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讓人為之嘆服。
本篇以為皇帝“打工”的“木工蒯祥”和“玉工陸子崗”二人詮釋他們在各自的領域中孜孜以求,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內涵,及他們不同性格所遭遇的迥異的命運。
一、憑借“三大精神”蒯祥從工匠到工部侍郎
蒯祥是明代蘇州吳縣人,由于他懷有精于計算、精于繪圖和善用榫卯三大絕技,他不到20歲就承接了皇家“第一個工程”天安門城樓。剛開始,蒯祥的上司蔡信對他也持懷疑態度,但當他親眼看見蒯祥設計的圖紙、模具和計算之后,不由得對他豎起了大拇指。后來,他機智地將固定的“金門檻”改良成“金剛腿”活絡門檻,永樂皇帝對此贊不絕口,御賜他為“蒯魯班”。隨即皇帝擢升他為工部侍郎。
蒯祥從一名工匠到工部侍郎,曾得到過明朝5位皇帝的賞識。他把畢生所學都獻給了中國建筑行業,是一位“德藝雙馨”的工匠。他手藝精湛力求精益求精;他兢兢業業始終保持工匠本色;他心有大愛,為鄉親們辦了許多實事。他始終保持工匠本色,受人敬重享榮耀一生,直到84歲因病去世。
二、堅守職業信仰陸子崗不畏皇權
明代嘉靖年間,太倉年輕人陸子崗為了展示自己的治玉技藝超群,揭榜領旨接下了為皇帝雕琢一塊美玉的任務。到了“交作業”的那天,他胸有成足地把琢好的玉展示給眾位準備“挑刺”的大臣們觀看,童子練功的“朝天蹬”造型、登峰造極的治玉技法“切、磋、琢、磨”令在場的人紛紛拍手叫絕,這件絕世之作為陸子崗贏得皇帝欣賞,獲得了御用監玉雕待詔職位。為了堅守他的“物勒工名”的誠信精神,性格倔強的陸子崗屢次和皇帝”叫板“,皇帝讓他雕一把羊脂玉茶壺,并明確告訴他:“朕不許你在茶壺上落款署名。”接著,皇帝又讓他做一個碧玉扳指,要求要雕《百駿圖》。他都如期完成了,且獲得皇帝喜愛和賞賜。可好景不長,從摔碎的茶壺嘴里露出“子崗”二字;玉扳指上的馬耳朵里也有“子崗”二字,更讓黃帝忍無可忍的是自己佩戴的“二龍戲珠”的玉佩珠子上竟有“子崗”二字,這簡直是藐視皇帝!這還了得?一個窮玉匠居然輕狂的無法無天了!立刻賜死!桀驁不馴的玉神陸子崗就這樣被處死了。
陸子崗從一個蘇州的琢玉工到御用監玉雕待詔,憑借著他“吳中絕技之首”的治玉本領。在他的生平經歷中可以感受到技藝超群及敢于創新的精神;敢于對匠戶制度反抗的精神;“不落款不動刀”的崇高的工匠精神。他一改明代玉器行業的陳腐俗氣,以高超的雕玉技法融合書法、繪畫等藝術,把中國玉雕工藝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他為了維護和珍視治玉職業,“大丈夫寧為玉碎,不能瓦全”他不惜挑戰皇權直至付出生命。
《好物有匠心:影響世界文明的中華匠人》這本書遵循從正史文獻中查找、收集民間故事和考古資料分析三種途徑整理編寫,傳承有序的工藝、精準的文字和精致的插圖,再現了優秀的中華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書中15位工匠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們的名字注定會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他們的豐功偉績時時激勵著后人自強不息再創輝煌。中華匠心,源遠流長,好書值得細細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