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折點》是一本由[美] 楊定一著作,華齡出版社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65.00,頁數:199,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轉折點》讀后感(一):所謂轉折,不過是觀念的改變
何為轉折點?長期處于一種狀態,對已有的認知堅定不移,但卻在某個瞬間意識到世界有些不同,原本的觀念開始顛覆。當新舊觀念開始碰撞,當思維不斷擴散,個人意識在此刻開始覺醒,而這短暫的瞬間也就是人生最寶貴的轉折點。
《轉折點》是楊定一博士的又一力作,楊博士在書中列舉了很多領域里程碑式的成就,以此為依據向讀者證明人類具有無限的可能, 不要因為個人認知的局限而錯過生命的轉折點。無論是醫學、量子力學、天文學、文學、心理學,每一個領域的突破都是一次跨時代的轉折。
從古至今,人類生活在地球上百萬年,對世界的探索從未停止過,而發現宇宙真相的人永遠是關鍵的少數人。人類的認知的發展一向如此,總是有人在普遍規律中發現特例,然后不斷地重復研究,最終使小部分產生同樣的規律,再逐漸擴大到人類整個群體,人類文明也因此不斷推進。
人類的文明不斷發展也在不斷分化,比如中西方文明就存在很大差距,東方崇尚以和為貴,西方提倡冒險精神。但是在楊定一博士的《轉折點》一書中有關文明的介紹卻不僅僅局限于人類文明。楊博士認為我們所看到的文明僅僅是五官之內的,如果將文明的維度擴大,地球上一定存在著許多我們人類目前感知不到的文明,承認人類的局限性使實現轉折的必須條件。
楊博士認為,人類對世界、對宇宙的探索只不過是觀念的改變,就像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今的我們都知道地球是圓的,這一突破性的發現改變了什么呢?其實什么都沒有改變,地球還是原來的那個地球,我們的探索都只是觀念上的突破。
楊博士始終認為宇宙中存在著許多比人類更加高級的文明,只不過人類本身的劣根性阻礙了文明進一步的發展。科技的發展豐富了人類的物質生活,此時的人類本應更加注重內在精神上的發掘,但是卻沉迷于權力、金錢這些沒有實際意義的東西,負面情緒逐漸暴露,也就阻礙了整個文明的進步。
僅就目前人類的研究而言,無論是物理學、醫學、天文學或者是化學,都希望通過世世代代的努力尋求宇宙從何而來,又是由什么組成的,但是人類的認知一直被困在一個封閉的系統中,我們所找到的真相更多時候只是自以為的真相,就像歷史書中所記載的史料,并非全部為事實。
尋求真相是人類不斷探索的目的,無論怎樣的疑問最終都會尋找到一個答案,只是答案是真是假需要時間來證明,也考驗整個人類文明的程度。也許,地球上就存在高于人類的文明,在觀察著人類的一舉一動,等待著一個人類的轉折點,停止負面的內耗,走入文明新高度。
科學是一個不斷被建立又不斷被推翻的過程,古往今來有太多的例子能夠證明這一點,每一次的轉折都是一次次的認知革命。人們在遇見危機之時總想要去尋求外界的力量,但是往往向外不如向內,所有的挑戰與困難最終都需要自己去解決,而這時則需要打破常規,尋找新的途徑。
突破常規后,意識會到達新的境界,古人先賢也許是距離人類轉折點最近的人,能夠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將外在與內在分割開來,注重內心的修養,以一種更加宏大的格局看待世界萬物。也唯有在思想上實現純粹的革新,才能看到轉折之后為生活帶來的巨大好處。
其實楊博士所說的不過就是一種向心的力量,書中所涉及的實例都是在打破人類多年教育導致的固有思維,讓讀者意識到人類思維的局限性,先破后立,在這種觀點的反復刷新中不斷建立新的認知,也就能夠找到屬于自己的轉折點。
《轉折點》是一本兼具哲學與科學的書籍,以人類發展的角度緩緩展開,試圖喚醒讀者的自我覺醒意識。書中的轉折不是一件普通的事,也不是一個特點的時間,而是一種過程,一種方式。建議大家以一種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去看待世界、觀察世界,尋找人類世界走向更高文明的轉折點。
《轉折點》讀后感(二):此后余生:做回自己,懂得放下,回歸簡單,走進生命的本源
上世紀60年代,美國太空總署秘密資助了一項實驗——教海豚說話。 實驗本來進行得還算順利,海豚確實學會了一部分單詞。 但是在實驗中,由于每日的朝夕相處,海豚皮特和負責訓練它的訓練員瑪格麗特,產生了微妙的關系。 皮特不斷地用自己的方式,向瑪格麗特表示愛意。只有得到瑪格麗特的“特殊”安撫,皮特的欲望得到滿足,它才愿意繼續實驗。 皮特和瑪格麗特之間的這種奇妙的關系,導致實驗無法繼續下去。最終,實驗人員不得不將瑪格麗特調離了工作崗位。 可是,瑪格麗特離開之后不久,皮特在悲傷之中,沉入了水底,將自己活活悶死了。 關于這個實驗,美國封鎖了消息50年。這種有悖常理、顛覆大眾認知的事,即使到今天也不被大眾所接受。 但是不管大眾能不能接受,事實就是事實。而人類一直信奉的理念,是否又是絕對的正確呢? 美國著名生化博士楊定一在《轉折點》一書中指出:“人間沒有哪一個理念是絕對的正確、絕對的權威。最多,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只有短暫的意義。”
一:你所信奉的一切,只不過是一個角度,一個觀念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在2008年汶川地震來臨之前,有很多蟾蜍出現在大街上,密密麻麻,看了讓人頭皮發麻。 面對異象,當時有專家站出來說:是因為現在的環境越來越好了,導致蟾蜍大量繁殖。人們還笑稱:08年是奧運年,連蟾蜍都出來湊熱鬧了。 可是,沒過多久,地震發生了。這時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蟾蜍是提前感知了地震的到來,爬出來躲避的。 無獨有偶,2003年泰國發生大海嘯。當所有人在驚慌之中,爬到高山上躲避時才發現,那些猴子、飛鳥等動物,早早就預感到海嘯的來臨,已經提前在山上躲著了。 反而那些被人類圈養的家畜,因為被關著,所以沒能逃脫被海嘯卷走的厄運。 看到這里,你是否還會認為:人類是這世間唯一聰明的存在? 人們發明了各種先進的儀器,來預知未來。可在災難面前,所有的科技不堪一擊。 可是,在人類歷史的早期,作為貼近大自然的一員,人類像動物一樣,充滿了靈性。 但是,隨著物質世界的發展,人類的靈性漸漸消失了。 楊定一認為:如果回到人類最初的母系社會,人類的科技可能沒有現在這么發達,但人類在靈性方面會有更大的進步。因為母系社會是以“已經為人母的女性”作為主導的。 母親,無疑是這世間最慈悲、最包容的存在。 如果整個世界被母愛所包圍,這世間就不會有那么多的戰爭,地球也會少受許多創傷,人類也就不會失去與環境和諧共存的本能,也就會比現在更富有靈性。 如果真是這樣,也許我們之前的認知——自以為正確的認知,很多都需要打個問號。 從社會的發展來看,盡管人類現在的科技發展已經到了非常高的階段,但地球上卻有許多謎團,至今無人能解。 比如:英國的巨石陣。 那些平均重達30噸、高8米的巨石,4300多年前的古人是怎么搬動的?經過科學家研究發現,通過巨石還可以準確了解太陽和月亮的十二個方位,以及不同季節的起落。 如此復雜的工程,古人是怎么完成的?我們至今不得而知。 又如:納茲卡圖案。那些線條筆直的圖案,仿佛外星人的飛行器跑道。 可是,地球上真的出現過外星人嗎?這又是科學至今不能回答的問題。這似乎很玄妙,已經顛覆了你的認知。 也許你只信奉唯物主義,對一切不能用科學解釋的事情都自動屏蔽,并稱它們為“迷信”、“偽科學”。但不管怎么說,這一切又都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所以,楊定一才會說:“這世間,沒有什么是正確并且可以依賴的。一切只不過是一個角度、一個觀念。”就看你站在什么角度,誰的角度?
二:沒有什么是絕對的權威,想看清真相,必須自己去思考 最近看一些網絡上的文章,很是感慨。 前一篇文章我剛看了《多存點錢吧,活著很貴的》。文章告訴我們:沒事要努力掙錢、存錢,讓自己豐衣足食、生活無憂。 下一篇文章我就看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物質極簡、關系極簡、精神豐盈》,勸我們要遠離世俗的物質追求,轉而追求精神的富足。 看完我就迷亂了:我究竟該追求物質財富,還是該尋求精神寄托呢?想想真讓人頭大。 我們現在生活的社會,每天都充斥著大量的信息。只需一部手機,我們就能了解我們想要了解的東西。但是,捫心自問,你又了解了什么? 比如歷史。歷史是已經過去的事實,既然是事實,那應該是真實的吧?可是,我們不要忘了:只有勝利者,才有機會書寫歷史。 其實,和其它的文章一樣,既然歷史是人書寫的,自然就會有人的感情和觀點。 俗話說:“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所站的立場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自然也就不同。 正如魯迅所說:“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家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其實別人的觀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 楊定一說:“最好的朝圣,其實是往內轉,往心投入。”不管你接觸了多少外界的物質和觀念,最終只有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實踐,才能轉化成你自己的內在。 文化界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曾經,東方文化是世界先進文化的代表。特別是在唐朝的時候,西方國家紛紛前往東方朝拜。元朝的時候,馬克?波羅還在書中無限向往地寫道:中國遍地是黃金。 可是,自從**戰爭以來,一切都顛倒過來了。國人從外貌到內在,都向西方學習。剪短發、穿西裝、吃西餐一時成為了時尚。西醫西藥也被推到無與倫比的地位。 可是,到了今天,人們又重新開始認識東方文化。全國各地興起了熱熱鬧鬧的“漢服文化節”。曾經被認為是封建迷信的風水文化,也開始被學者重新研究。 自新冠疫情以來,張文宏和鐘南山院士更是不約而同地指出:中醫中藥是預防和治療疾病,不可或缺的藥物。過多依賴西藥,對人體有害無益。 世界轉了一圈似乎又回來了。 人們最終發現,不同的文化有她產生的不同的土壤,并沒有優劣之分。 所以,其實我們的人生中,關于真相的爭論其實并不重要,也毫無意義。 那么,什么才是重要的呢? 楊定一告訴我們:懂得放過自己,懂得舍離,回歸生命的本質,找尋生命最初的靈性,才是人類實現自我救贖的最終方法。
三:懂得放下,回歸簡單,走進生命的本源 你相信生命有輪回嗎? 一片樹葉在冬天落下,融化腐爛之后,會將自己的能量從樹根傳遞給大樹。只要大樹不死,第二年春天它又會長出新的樹葉。 新樹葉里自然就有了去年的落葉的養分。那么,你能說新樹葉里沒有去年的落葉的生命嗎? 生命總是一代代延續的,不管是植物還是動物。 社會學家發現:人類之所以對“糖”情有獨鐘,是因為在遠古時代,人們獲取能量不容易,一旦得到一點點糖就視如珍寶。 這樣的感情一代代延續,到今天,雖然糖對我們來說隨處可見,而且還威脅到了我們的健康,但是,由于遠古的記憶,人類依然很難抵擋糖的誘惑。這在小孩子的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像這種對“糖”的特殊情感,被科學家們稱為人類的“遠古記憶”。 當然,這只是很一般的例子。有些極端的例子,是我們不愿意或很難承認的。 比如楊定一博士就在《轉折點》一書中給我們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英國BBC曾制作過一部紀錄片,記錄那些有“前世記憶”的孩子。 有個孩子跟隨家人去參加葬禮,竟然當場說:“這是殺我的人,他雇了三個人把我推到水里。” 家人一聽,大為驚訝。因為被推到水里淹死的,是這個孩子的叔叔。 那么,這個孩子和他的叔叔究竟是什么關系呢?我想不用說你也能明白了。 其實舉這個例子我們不是要討論:生命究竟有沒有輪回?而是要說:生命,不是只有你眼前看到的這一種可能性。 很多觀念,并不是你現在接受不了,未來就一定接受不了。曾經人類認為地球是平的,后來不是也接受了地球是圓的的觀念嗎? 所以,不必執著于眼前的困境。“既然真正的你沒有生過,那么,又有什么毀滅、死亡、消失可怕的。” 我們一生一生地來,又一次一次地迷失自己,值得嗎?你曾固執地認定的觀點,也許是錯的,根本不值一提。 當新的觀念顛覆了你固有的認知,也許你生命的“轉折點”就來了。 在《轉折點》一書中,楊定一帶給我們一種全新的視角。本書帶領我們從認知到意識,重新審視世界,審視生命,認識全新的自己。 只有當你放下所有的偏見,去接納和感受這個世界時,你才能從固有的有限世界中走出來,活出一個全新的自己。 也許那時,你會從本質上開始覺醒。就像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重新用好奇的眼光審視這個世界,與大自然合二為一,回歸生命最初的本質。 活出幸福,活出生命的豐盛。
《轉折點》讀后感(三):轉折點:在人間早晚有一個時點,你會突然得到一種天翻地覆的轉變
你會發現,過去所知道、所體會的全部都是顛倒。這種認知上的轉變,會為你帶來一個瞬間的同步或諧振,而讓你突然明白,過去以為的顛倒,其實才是理所當然。看到上面這段話,你會是什么感想?你會相信嗎?或者舉個例子?
我們通常理解的轉折點,是人生或者事情的轉折點,往往指的是重要的轉機,無論變好或者變壞,是一個分水嶺,分界線。
比如一戰的轉折點是凡爾登戰役,二戰的轉折點是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途島海戰等等。
比如人的一生有7個轉折點。
《轉折點》一書,觀點卻截然不同:
舉例來說,就好像本來所有人都認定地球是平的,但就在一夕之間,所有人都接受了地球是圓的。接下來,還可以進一步發現地球其實是繞著太陽轉,并不是宇宙的中心。
這也完美地解釋了開頭摘自本書的顛倒理論。
因為作者楊定一博士,被稱為天才科學家,是《真原醫》《好睡》《*坐》等多部現象級暢銷書作者。
如果通古今之變,本書的思想與老子的“道”一脈相承,正所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都知道什么樣子才可以稱得上美的時候,也就知道了丑的存在;都知道什么樣子稱得上善的時候,也就明白了不善的定義。
原來我們看到的、以為的,正是顛覆性的反面。
《轉折點》是一本顛覆性的書,也是一本恰逢其時的書,一切都剛剛好。
這本書與你的相遇,沒是偶然,也不是必然,它就是宇宙的自然安排,不早不晚。
本書介紹說的是:
個體在信息洪流時代的生存指南;
如何突破物理與物質的有限世界,活出生命的更多可能?
從認知到意識,重新審視世界,認識全新的自己。
按照作者楊博士所說,關鍵的少數,走出整體,醒覺。
有意思的是,他說的轉變是這樣發生的:其實一個缺乏規律的狀態,只要有一小部分產生了某種規律,不知不覺,整體就達到了規律。
至于所謂的規律,最多也只是同步或諧振。
牛頓坐在蘋果樹下,蘋果砸到了他頭上,牛頓受啟發,發現了萬有引力;
阿基米德有一天洗澡時,水溢出了浴缸,突然受到啟發,他將皇冠和與皇冠同樣質量的黃金分別放入水中,從而判斷出皇冠不是純金制成的。
兩個巨匠,兩位先知,關鍵的少數,走出整體,帶領人們發現新的規律。
楊博士說,這種清醒,在人類歷史上是一個轉折點。
那么,人類如果懂了這些,而透過關鍵少數的意識狀態來帶動地球的發展——人類即將從一種原始而落后的文明,進入真正的太空世紀。
馬斯克接入腦機接口,準備明年讓癱瘓重新行走。
Facebook表示將在5年內轉型成一家元宇宙公司。
人們的意識在先知的引領下,逐步醒轉,向元宇宙和太空發展,人類的光明黃金盛世很快到來。
以前認為,世界史和各國的歷史是真實可信的,如果從現在楊博士的整體觀念來看,歷史是多重詮釋的,不可能還原真實。
真相只有一個。
但恰恰這一個,是人們得不到的,因為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不可能客觀,說來就是按照每個人的理解,或者某個派別的需要,來合理填充一套說法和一整個故事。
楊博士舉個恰當的比喻,后來的人可以重新詮釋,新的詮釋有時候反而變成潮流。
這個意思和阿德勒心理學講,如果是中國制定的平面地圖,會以中國為中心;如果是美國平面地圖,會以美國為中心。
這是橫向看,《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是從縱向看,無論怎么看,都不可能真實,因為真實只是當時人們看到的側面,不可能全面;而后來推翻三國歸晉,必須按照勝利者《晉書》來作為正統,現在可能明白了,除非當年你在現場,完全不帶立場,現場寫出場景而不加評判,但這幾乎不可能,每個人都有立場。
這就是人類的限制。而這種限制,我們往往不自知。
比如秦朝統一六國,用焚書坑儒的方式,統一思想,用文化統領,但經歷不到兩世,即倒臺為漢朝替代,歷史又重新詮釋秦朝。
講到這里,其實楊博士所寫“全部生命系列”也一直是從一個顛倒的角度,希望顛覆你我過去對意識層面的認知。
甚至,如果你能讀得進去,就會發現,《轉折點》所談的并不是意識層面的顛覆,而是這個現實層面的推翻。
你我眼前的現實,它的基礎已經不再穩固,而被突然撼動了。
這種發現,這種角度,可能真是你我這一生可以得到的最大的恩典。
現在,我們可以想象在廣袤的宇宙中,回望地球,以及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還有自己,這可能才是無限接受的真實。
轉折點的力量,我們大多數時候忽視它。
我們絕大部分時間,受思想和世界的固化,轉折和改變太不容易。
從東北到海南,有航線、航運和高速公路通行,如果我們不考慮經濟因素,我們一定選擇最近最快的方式。
我們用互聯網目前的精彩紛呈的狀態,來形容和比喻最為合適。
時代風云突變。
比如某南怒懟某想七宗罪,形成了兩種派別,有支持,有反對。這就是現實。
人們可以從不同角度解讀,每個人得到的信息不同,每個人的視角不同,這是事實。
用楊博士的話來說:
如果從這個維度和角度看,某南和某想的對峙,會很快解決,但應以理性、平和和法治的形式。
把危機轉成機會,向真相無限的靠攏。
如果我們退出自己看自己,退出事件看事件,甚至退出地球看地球,退出物質看意識,無疑,這是最大的幸運。
差別就在這里,而只是看你是不是讓注意自然從一個小角落,轉向整體。
就象本文寫到這里,我也只能從我的角度,盡可能的理解《轉折點》的內容,從一個角度,轉向整體,而這個整體無限大,因為人的意識無限大。
我也只能做到此而已,但思維的變化,也就是《轉折點》的變化,由此開始,足矣。
《轉折點》讀后感(四):轉折點:用更大的格局去應對未來時代巨變
202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戴維·卡德(David E. Card)教授,以表彰其“對勞動經濟學實證研究性的貢獻”,他通過自然實驗的研究,表明提高最低工資并不一定會導致就業機會減少。
然而,在他的成果剛發表的時候,便遭受到了同行的強烈批評與抨擊,因為這顛覆了傳統經濟學理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開始認真對待了這一結論,也對傳統經濟學的理論推導提出了質疑。
最后卡德這一顛覆性的理論得到了認可,極大地改變了對影響低工資工人的社會現象的理解,有效推動了最低工資的立法。
2021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戴維·卡德
上述關于認知顛覆的故事只是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一個小小的“轉折點”,無論是經濟學,還是其它的領域,都會存在這樣的轉折點。
例如數學史上的“三大危機”,物理學史上的“兩朵烏云”,進化論對神權統治的沖擊,也包括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教育、醫療、住房等話題,都有在認知、環境、行為等多個層面上的轉變。
那么,該如何面對這樣的轉折點呢?又該如何提升認知能力?又該怎樣適應時代的巨變?
楊定一博士的《轉折點》則完美地回答了這些問題。作者認為,早晚會有一個時點,人類會突然的得到一種天翻地覆的轉變。你會發現,過去所知道、所體會的全部都是顛倒。
《轉折點》 作者:楊定一
楊定一被稱為“天才科學家”,6歲由臺灣隨父親移民巴西,13歲以全國第一名的成績考上巴西利亞醫學院,21歲取得美國紐約洛克菲勒康奈爾醫學院生化、醫學雙博士,27歲就擔任洛克菲勒大學分子免疫及細胞生物學系主任。
他不僅是醫學領域的頂級專家,也身體力行尋求生命真諦,出版了“全部生命系列”作品,包括《真原醫》《好睡》《豐盛》等暢銷書籍。
《轉折點》從人的認知談起,用全球性的技術、氣候、歷史、科學作為實例,探討人類集體的錯誤和科學上的可能,最后回到個人層面:既然環境在改變,那么我們一直以來的認知和習慣也需要有所改變,幫助自己恢復生命的韌性,以面對環境的動蕩。
一、我們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都是帶有主觀動機的
當今社會人們接收信息的渠道是如此的豐富,可以跨越時空限制共享全球的信息,并且這種共享是雙向的,你不光可以獲取信息,你所產生的信息也隨時能夠被別人取得。
當越來越多的人能夠選擇在各種平臺上分享信息時,也會意識到過去所知所學的一切并不是公正和中立的,甚至不一定是正確的。
作者在書中指出,歐美國家鼓吹的各種綠色或可再生能源相關政策,只會博得綠色經濟的好名聲,但這樣做既不會減輕環境污染,還會降低能源轉換效率,人類面臨的能源和環境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
又比如我們熟知的西方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革命、地理大發現等各種歷史事件,根據現有海量信息從多個角度去探索,就會發現過去從正史所得到的印象即使還稱不上不正確,但至少不足以全面地代表事實。
所以即使是大眾認為很客觀、有憑有據的觀點,只要你愿意獨立而主動地去探索,就會發現所謂的“科學”其實含著很明顯的偏誤。
而對于每天所接收到的有關公共衛生、全球氣候、綠色能源、社會福利等話題信息,其主觀臆測的程度就更嚴重了。這些看起來中立客觀的論述,只要你關注它的來龍去脈,也就會發現都有它自己的出發點、有各自的動機。
《轉折點》全書都在不斷提醒讀者:我們每天可見的所謂的主流并不具備代表性,都是站在某個立場得出的觀念。大家認為的理所當然,本身也只是基于了一些假設,是帶有鮮明的個人主觀色彩的。
二、如果某個信息的掌握量突然達到一個關鍵值,它就會瞬間影響到整體
1543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說,揭示天體運動的真面目,為近代天文學奠定基礎;
1687年牛頓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總結出萬有引力定律和運動三定律,建起經典力學大廈;
1909年愛因斯坦提出光的波粒二象性,開啟量子理論新世界……
光的波粒二象性
人類的意識就往往就是在不經意間由少數人所顛倒、轉變,正如作者所說:“也就是一百個人里頭,只要不到一個人達到這種意識,他其實什么都不用做,就可能足以影響到其他99%。”
作者還認為,在人類的各個領域,未來短短幾年內,“典范”轉移的現象會越來越多。這些轉變不止在物質的框架,也包括心靈更深的層面,在彈指之間便成了新的常態。
世界最權威的科學雜志之一《自然》在2020年末發布了“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其中包括新冠疫苗、阿爾茲海默病藥物、引力波探測、火星探測、太空望遠鏡等,涉及生物醫藥、太空探索、環境科學等領域,也包括英國脫歐這樣的社會事件對科技發展的影響。
如今2021年快結束了,你是否感知到上述這些代表著人類“典范”的快速變化和轉移呢?就像楊教授說的,這不僅影響到每個人在物質層面的生活發生了變化,也改變了人們心靈層面上的認知和觀念。
只是,有的轉變不見得是讓人安心的,物質層面的轉變會讓人類的環境和社會動蕩到一個地步,讓人覺得靠不住,沒有安全感。然而,正是這樣劇烈的動蕩,“會讓人類徹底翻轉過來,投入意識層面”。
汽車飛機的發明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社交方式。但在這之前也曾經讓人難以接受,擔心,恐慌,懼怕,隨后也不得不跳出物質層面,站在意識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直到群體的認知偏好達到了某個“轉折點”,最終為整體所接受。
三、突破物質世界,認識全新自己,應對未來轉折點
書中提到黃金分割比例的幾何形狀在自然界、建筑、設計、服飾中都存在,從古希臘到現代社會,更貼近這種“神圣幾何”的事物,就更具有美感,相反則像是要中斷和生命源頭的均衡與和諧關系。
同樣的,斐波那契數也揭示了植物花瓣的排列方式:法國科學家通過對花瓣的形成過程進行建模仿真后,證實了在系統保持最低能量的狀態下,植物會以斐波那契數列的形式長出花瓣。
自然界的黃金分割比例
楊教授說:“人類的發達當然是好事,但如果這種發達會違反一些基本的原理,像是破壞神圣幾何的原則,那么到頭來受傷害的還只是我們自己。”
那么,這樣的一些基本的原理,就是我們在物質世界里的生存法寶。無論什么主題,需要你親自去投入,去驗證,去發現過去的認知竟然都跟你的親身體驗不同,甚至可能是顛倒的。
這種認知的全面轉變就是作者想要真正表達的“轉折點”,才是你這一生可能有的最大恩典,而讓你無處躲閃,再也沒有任何理由不去面對自己,面對真實。
每一個熱點新聞的呈現,每一次熱點事件的發生,都要謹慎思索,不要為了某幾個比較“正確”或“代表性”的觀點而陷入了物質層面的陷阱。
既然每個觀念都是某種思考的角度,則當跳出事件本身,暫時把熱衷于現世的東西放下,在意識的層面尋根溯源,然后得到寧靜,也不再有煩惱。
自然而然地,當你形成這樣一種意識上的習慣,就根本不需要外在事物對你的推動,不斷地堅持下去。
無論物質層面的外界如何變化,都需要有更大、更廣的意識,從觀念和認知上重新起步,實現個體生命的進階。這就是本書真正想傳達給我們的面對未來時代巨變下的“生存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