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征服》是一本由馮靜著作,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79.00元,頁數(shù):352,特精心從網(wǎng)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不可征服》讀后感(一):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一口氣讀完整本書。盡管在此前兩次線下活動中,已經(jīng)聽過馮靜分享徒步南極點和難抵極的故事,在書里重溫,文字的力量依舊震撼。
馮靜是一位探險者,52天1,100多公里,從海格立斯灣穿越冰原抵達南極點,兩年后歷時80天從阿斯特里德公主海岸穿越1,800多公里抵達南極大陸難抵極,創(chuàng)下人類第一次靠雙腳抵達的記錄。馮靜也是一位成功的團隊領袖,對不同的向?qū)е松迫危妙櫲缶诌m度忍讓,亦懂得維護權益據(jù)理力爭,才能在極端環(huán)境中睿智處理人性流露出來的不同側(cè)面,達成遠征目標。馮靜還是一位追夢者,從零開始“笨拙”地努力和堅持,沿路克服不可計數(shù)的艱難險阻,最終抵達夢想。在這個過程中,她已經(jīng)和百年來前赴后繼地奔赴南極的探險家們對話,與他們的精神同在。
兩次遠征的勝利,絕非簡單。如果沒有膽大心細、步步為營,周密的準備和超強的勇氣毅力,是不可能完成的。而這種走自己的路、不理會他人評判,處事不驚、臨危不亂,平和地與傷病同在,無論處于何種境地都能咬牙堅持的能力,來自于曾游歷140多國的經(jīng)歷帶來的眼界視野和境界格局,來自于讀過的書走過的路修養(yǎng)出來的品行。
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110年前阿蒙森成為人類抵達南極點的第一人,并非巧合和運氣,勝在科學的方法,用書中的話,是“超前計劃并精心準備才能創(chuàng)造的奇跡”。馮靜也通過扎實的準備,一步一步完成不可征服之舉。“有志者,事竟成”、“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古人的智慧得到了最好的印證。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這是今年收到的最有分量的一句話。有過戶外徒步的粗淺體驗,經(jīng)歷過只能獨行和依靠自己的險境,也體會過風餐露宿中對習以為常的文明生活的渴望。南極的艱難困苦超乎我所能想象的千千萬萬。致敬百余年來的探險家們!致敬馮靜!在喧囂浮躁的當下帶給我們心底的力量。
《不可征服》是今年讀過的最棒的一本書!值得反復品味,強烈推薦。
《不可征服》讀后感(二):“如果有人能做到,就不能是我嗎?”
作為世界七大洲之一、總面積達到1424.5萬平方公里的南極洲,至今仍是地球上唯一沒有定居居民的大洲。但這塊不適宜人類定居的陸地在另一些人的眼中,卻是心心向往之至,并把“征服”這塊世界上已知最冷和風暴最多、風力最大的陸地——比如到達南極點、穿越南極洲——作為了自己的目標。羅阿爾德·阿蒙森、羅伯特·福爾肯·斯科特、歐內(nèi)斯特·沙克爾頓都曾經(jīng)這樣做過。最終的結(jié)果也不外乎兩種:有的成功了,有的失敗了。
北京時間2018年1月8日下午3點,一個36歲的中國姑娘馮靜,在極地向?qū)aul的幫助下,歷經(jīng)52天的拼搏,穿越了1100多公里的茫茫冰原,從南極大陸的邊緣抵達了南極點。但作者感受到自己內(nèi)心中最真實的想法卻是,“并沒有想象中那般心潮澎湃”。這是因為,她還有一個更艱難的目標,她想要到達距離南極大陸所有海岸線最遠,又名“難抵極”——也就是“不可接近之極”的The Pole of Inaccessibility(POI)。
兩年之后,38歲的馮靜從南極大陸阿斯特里德公主海岸出發(fā),歷時80天,穿越1800多公里,于北京時間2020年1月25日晚7點18分徒步抵達坐標S82°6.655′,E55°1.957′,海拔3715米的南極大陸難抵極。這次壯舉最值得稱道之處在于,這是人類第一次依靠雙腳到達這里。
無論阿蒙森、斯科特還是沙克爾頓,無論他們“征服”南極的計劃最終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他們都在南極的歷史上留下了自己濃抹重彩的一筆。但當馮靜做到這一點的時候,她與這些“前輩”們不一樣的是,他們都是資深的極地探險家,而且他們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是一個較大的團體在協(xié)作;而馮靜這名極地探險家,在徒步南極的念頭成形之前,從未對滑雪產(chǎn)生過濃厚的興趣——她的家人和幾個親近的朋友都曾試圖打消她的這個無比瘋狂的念頭。但是很顯然,最終的證明是,他們都失敗了,而馮靜這個“菜鳥”成功了!
假如在此前,從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華社、中國青年報、新周刊等多家媒體上讀到馮靜的報道之前,還不了解馮靜以及屬于她的這個令人稱奇的真實故事的話,那么,在讀了《不可征服:中國姑娘第一步南極難抵極紀實》這本書之后,關于馮靜兩次“征服”南極的不尋常的故事確實足以無比清晰地在每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記!她可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一如阿蒙森、斯科特、沙克爾頓以及其他的南極探險家們!
究竟要付出多少努力和行動,每個人才能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對于這個問題,馮靜作出了自己的回答。為了這個答案,馮靜也付出了很多。經(jīng)驗豐富的極地向?qū)aul很委婉地勸她:“從來沒有人能一路走到那兒是有原因的。”馮靜的回答是:“如果有人能做到,就不能是我嗎?”對于這樣一個反問意味十足的回答,對方的反應是,“緩慢又堅決”地搖了搖頭……
在《不可征服》這本自己寫的紀實作品中,馮靜真實地記錄下了自己用了3年時間,最終順利抵達南極大陸難抵極的故事——但這顯然并不是重點。真正的重點應該是,這3年間,她到底經(jīng)歷了一個怎樣的“酸甜苦辣”,曾經(jīng)有過什么樣的心境……
《不可征服》讀后感(三):道阻且長 行則將至! 《不可征服》書評
與作者合影
馮靜,硬實力、意志力、購買力、智力和顏值五項屬性全滿,頂級極限探險大神。
身為少之又少的亞洲女性南極遠征者,她不但要“與天斗”和“與地斗”,與冰天雪地極為惡劣環(huán)境共處,照顧自己和奮勇前進;還得“與人斗”,與耍大牌敲竹杠的外籍黑向?qū)Ф分嵌酚拢谑艿桨灼す蛦T種族歧視時果敢反擊!
文字描述,不及實際艱難百分之一。要想知道滋味,就得親自試一試。
以斗爭求團結(jié),想方設法維護自身正當權益,同樣是這兩次遠征中十分艱難的部分,棘手程度不在艱險自然環(huán)境之下。
南極難抵極與南極點位置示意圖
全文:
道阻且長 行則將至! 《不可征服》書評
《不可征服》讀后感(四):懷揣夢想,堅忍致勝
南極什么樣子?
茫茫雪原,寒風呼嘯,渺無人煙,還有成群的帝企鵝,這大概是很多人對南極的印象。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那是一個一輩子也不會去的地方。
但是,有一個人很想去。她不僅想了,還做了;不僅做了,還做到了。這個人就是馮靜——一個“普通”的女子。說她普通,是因為相對于原來那些穿越南極的人來說,她并沒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優(yōu)勢,身高164厘米,33歲初登滑雪板,起步晚,專業(yè)知識不足。普通加引號,是因為就是這樣一個姑娘,卻在5年以后,創(chuàng)造了人類首次僅靠雙腳到達南極大陸難抵極的歷史。
《不可征服》這本書就是馮靜對自己挺進南極點和遠征難抵極的過程的記述,分為上下兩部分。在這本原創(chuàng)紀實文學中,除了開篇用倒敘的寫法先寫了自己到達南極點外,基本是按事情的發(fā)展順序來寫的,條理分明,思路清晰。語言簡潔凝練,有著作者特有的克制和冷靜。從計劃遠征開始,她就開始專業(yè)咨詢、尋找向?qū)А⒘慊A學習滑雪、極寒中的生存技能的體能訓練,采購并改裝裝備等,這一系列的體能和心理建設都在有條不紊地推進著。有些地方,因為專業(yè)和單調(diào),讀者甚至會覺得“很枯燥”,因為訓練就是不斷地練習,沒什么有趣的地方。即使在她覺得很難忍受的情況下,比如帶病穿越難抵極時的生理上的病痛,穿越過程中和三個極地向?qū)еg的分歧和爭執(zhí),都盡量客觀隱忍,沒有太多感情上的宣泄。
但是,這并不妨礙作品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書中敘述的人物不多,每個人的性格都鮮明突出,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她的第一位南極向?qū)aul,從一開始的咨詢到一系列的訓練,都給予了非常專業(yè)的幫助和指導,這對于一位初次挑戰(zhàn)南極的人來說至關重要。對此,馮靜表達了誠摯的敬意和感謝。但他在旅途中給養(yǎng)預算不足,向客戶要口糧,偷偷給馮靜的包里加重,層出不窮的“小動作”則暴露出他性格品質(zhì)上的弱點。
也因此,兩年后,當她再次想要去探索南極時,向?qū)Q成了Paul的女兒Sarah及其她的男朋友Erik。Sarah相對于父親來說帶著家族特有的驕傲和固執(zhí),經(jīng)驗略顯不足,但勝在善于溝通。她最讓人詬病的是向外界隱瞞了難抵極旅途中馮靜這個客戶的存在,把三人的征服歸功到了兩個人的勝利。Erik給女朋友打工,喜怒都形于色,沒有心機,但意志力薄弱,不斷拖后腿。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人物的行為和語言,這本書才有了更鮮活的生機,遠征的旅途也因此不是一個人的孤獨。作者大方地分享這段過程,不掩蓋任何一個人的功勞和善意,也讓這兩次遠征更生動、更耐人尋味。
在眾多的人物中,作為第一人稱的敘述者,作為整個事件的發(fā)起人,親歷者,無疑給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本身女子的體質(zhì)在這種極地環(huán)境中就不占優(yōu)勢,再加上第二次遠征前,她就病了,出發(fā)時也沒痊愈,所以整個過程基本就是帶病堅持。行進過程中,靴子開膠,帳篷漏氣,高原反應,體力透支,這一系列的麻煩一直存在,但馮靜一直堅定著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按計劃抵達目的地。這種堅定表現(xiàn)在她一絲不茍地每天堅持,并在兩個向?qū)У姆较蚱频那闆r下盡量保持正確的路線,即使病痛加劇,向?qū)箽獾那闆r下依然不松口每天的行程。這讓人想起她第一次到南極時訓練的艱苦。這種不服輸、不放棄的精神貫穿了整本書。
對于遠征南極的意義,作者從政治、環(huán)境、資源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探討,也描述了所經(jīng)地的環(huán)境,讓讀者們對南極大陸有了初步的了解。這固然是我們讀書的一個收獲。但就像作者說的,“這不應該退化為一場個人榮譽的爭奪”,“極地遠征不曾影響人類歷史進程,不管多難,都是小事件”,重要的是,我們能從她的經(jīng)歷中受到遠征“堅忍致勝”精神的感召,“一旦確立目標,遇到困難不退縮,即便被困難擊倒,不管多少次也要爬起來再戰(zhàn),懷抱夢想,勇往直前”,就一定會到達勝利的終點!
《不可征服》讀后感(五):《不可征服》讀后感(代序)
《不可征服》讀后感(代序)
——秦為稼(著名極地科學家,曾任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
我和馮靜第一次約談是為了確認我是否合適為她的《不可征服》一書作序。馮靜看上去十分清秀,清秀得絕不像書中描述的那樣是一位有過艱苦卓絕*歷的人。所以,當我們坐在長安街邊的綠地長椅上后沒聊幾句,我就問了她的體重。交談中我發(fā)現(xiàn)馮靜是一位表達十分清晰的人,明顯能讓人感到她有非常明確的價值取向,當然她的價值觀中有部分內(nèi)容也如同量子糾纏理論那樣讓人并不那么易懂,我感覺她是一個精神豐富但行動簡單果敢的人。
之后,我試著通過閱讀《不可征服》去理解這位清秀的女性。馮靜的哲學肯定與很多國人不同。大多數(shù)國人習慣于奉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而她則是“謀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當然這個人就是她自己。聯(lián)想及此,是因為讀了馮靜在本書開篇引用的英國詩人《不可征服》那首詩。詩人的不可征服與馮靜書里不可征服的內(nèi)涵和外延似乎完全不同。詩人是身殘志堅,豁達抗爭于命運,而馮靜的狀態(tài)則是無形的、難以言狀的,用時下的網(wǎng)絡語言說她在與命運抗爭似乎有點“凡爾賽”。但無論怎樣,面對困難,特別是面對持久的、難以看到盡頭的困難時,詩人與馮靜的狀態(tài)又是何其相似。我不熟悉馮靜,也不熟悉詩人,但我熟悉《不可征服》書中表述的幾乎所有環(huán)境場景和技術細節(jié),進而聯(lián)想到那些曾經(jīng)在南極克服過各種困難的人……想起這些人,令我思緒萬千。這些人中,既有世人熟知的探險時代的先驅(qū),也有我們因為職業(yè)才認識的一些人。他們中有很多人很出名,但更多的人很普通。這些普通人的南極經(jīng)歷多與謀生的職業(yè)有關,也與他們的集體主義目標有關。這樣聯(lián)想之后,我便反復地問自己:那些不是為謀生去南極的人到底是為什么?馮靜如此做到底是為什么?我想了很久,也沒有得出十分清楚的答案。
馮靜的《不可征服》分為上下兩篇,分別記敘先征服南極點再征服難抵極的行動脈絡。這種扎實的技術路線似乎超出了一般探險者的實際需要,但這又使馮靜的南極經(jīng)歷不同尋常。馮靜的南極之旅中除了圍繞徒步展開的要素之外,書中描寫的那些場景過程、那些自然現(xiàn)象、那些地名、那些裝備,林林總總,包括文字中那些隨處可見的jargon(術語),都讓我產(chǎn)生了我與馮靜好像早已熟識的錯覺。《不可征服》用我所見過描述南極經(jīng)歷最不枯燥的文筆,還原了馮靜的南極歷程。如果讀者在閱讀中仍嫌文字枯燥,那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實際情況可能要比書里展現(xiàn)的還要枯燥一百倍,甚至一千倍。說到南極的枯燥,也讓我聯(lián)想起自己在南極經(jīng)歷中的一些真人真事。多年前,我在南極中山站度夏。考察快結(jié)束的某一天,考察隊計劃派出幾輛雪地車簡單編隊去距離中山站50公里冰蓋上的一個樣品存放點,把內(nèi)陸考察鉆取的冰樣運回來,因為那里實際就是個溫度理想的天然冰箱。出發(fā)前我把這個行動安排告訴隊里一位女隊員,她一路上曾多次表決心一定要去南極內(nèi)陸昆侖站,意在讓她去體驗體驗。記得那天雪地車爬上冰蓋沒半個小時,這位女隊員在劇烈顛簸的車廂里雙手緊握著車頂?shù)姆鍪执舐晢栁遥骸叭?nèi)陸就這樣?”我答:“每天坐上車就這樣,到昆侖站單程大約一個月。”她說:“我不去內(nèi)陸了,不去了!”之后,我再也沒有向這位女隊員追問過改變?nèi)ツ蠘O內(nèi)陸想法的緣由。《不可征服》里那些前往難抵極途中具有強烈畫面感的描寫,不由得讓我想到,用知道困難數(shù)量肯定會高頻重復和并不知道困難程度是否超出自己的耐受閾值來考驗自己,也許是當下人能開展的有關精神與肉體是否統(tǒng)一的最極限實驗。從這個意義上講,南極是一個理想之地。在閱讀《不可征服》的過程中,我?guī)状魏仙蠒詥枺哼@樣做值得嗎?
“崇高的、生動的意志,你不可名狀,不可理解!我謹將我的心靈升向你那里,因為你與我并不是分離的。你的呼聲在我這里鳴響,我的呼聲在你那里回響;我的一切思想,只要是真的和善的,就都是想到你的。在你這位不可理解者中,我對我自己變得完全可以理解,世界也對我自己變得完全可以理解,我的一切生存之謎都得到了解答,而在我的心靈里產(chǎn)生出最完美的和諧。”
也許,在費希德《論學者的命運·人的命運》的這段表述中,可以找尋問題的答案。
馮靜在2020 年1 月25 日的那個時點完成了徒步征服南極內(nèi)陸的難抵極。《不可征服》最后的部分有這樣幾句話:“生而為人,負有使命。此刻,我的使命已達成。疲憊至極,生命中從未有過的疲憊,耗盡了所有的力氣。”
我感覺應該只是時間問題,馮靜還會開啟她新的生命之旅,同樣不可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