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壯錦》是一本由劉旭爽 / 李清月著作,接力出版社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48.00元,頁數:52,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神奇的壯錦》讀后感(一):《神奇》的后感
如你們所愿,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視角,來說這部繪本。
故事、情節、筆觸、色彩,從最終的完成度和藝術表現力上看,是優秀的,是那種登堂入室的佳作,被市場和讀者所追捧,也被冠以國際獎項的殊榮。這是對作者、繪者、策劃、出版人努力的褒獎,也是我們讀者衷心的感謝。
然而,我想說的是另一段奇怪的體會。
二十分鐘,這是我看這部繪本的總共時長,太短了,至今我都覺得這個時間太短,甚至覺得是對創作者的不禮貌之舉。但也是在這么短的時間里,一個不癡迷于藝術創作和民族文化的普通IT工程師,被一個念頭縈繞——“這是一個好有趣的創作,改編故事的人,畫畫的人,一定是蠻有趣的家伙”。結束這個二十分鐘之后,某個下午,當我的眼光追著貓咪,再次掃過桌上這部繪本的封面,我又被這個有趣的念頭點亮了頭腦—— “他們在創作這繪本的時候,到底是怎樣一種奇特的思考,怎樣一種體驗?”
“我就是妲布?我能為錦織里的心之所向,而不顧冰海火山?我最終能否達成所愿?”
“我是躲在圩市里的小鬼,我是桃源里打哈欠的小狗,我是勇敢瀟灑的大石馬?”
“我想去的地方,是哪里?沒有養家的艱辛,沒有子女的牽絆,沒有創作的苦悶,沒有死去的悲傷。我想,我去的地方,一定讓我心安。”
我這種普普通通的讀者,不文藝,不敏感,不深刻,不優雅。卻又有這些不合常理的思考,像躲在高腳床底的小怪物一樣,讓人覺得好奇、刺激和可笑。然后就是更奇特的體驗——參加了線下的創作分享會。
我看到了九九的緊張,看到了絲絨的從容,看到了雅文的靦腆,還有大田的???我想想,該找一個詞語來夸夸大田,是啥?是啥?哦!是大方!給了我贈品啊!
我嘗試通過這部繪本去理解臺上的分享人,去接收和理解他們對于理想家園的思考。討論的主題有些飄渺無緒,他們略顯生疏的分享技巧,似乎是有玻璃罩子將他們罩住了。我敲敲這玻璃罩呀,九九就在里面手舞足蹈地告訴我說:“我呀~其實還想畫更有趣的東西給你看噠!” 而我,就把自己的大臉貼上這玻璃罩,對著喊:“我知道呀!我也好期待啊!” 這場面讓我心膛噗通噗通,就像是多年不見的老友突然出現在了眼前,閃閃發光,讓我露著傻笑,瞇著眼。
而我身邊那個插畫師女友,則是漿糊大王地迷瞪著,緊張又迷茫地沖著玻璃罩里的友人拋著花瓣,用一個切題卻不合氛圍的問題,來溫軟分享會上略顯萍澀的氣氛。她和我一樣都激動,在努力與分享人建立思維與情緒連接的時候,顯得緊張和稚嫩,感覺思緒和情感被火精靈點燃后,又被冰怪禁錮在現實世界的儀態端莊里。
一本《神奇的壯錦》開啟了創作人和普通讀者的奇特連接,第一次是在翻開紙面的時候,故事和畫面,觸碰到了眼后。第二次是在合上書后,情緒不停的醞釀在心中。第三次是在分享會上圓乎乎的話筒,說出噗通噗通的感想,說出對于藝術創作、理想世界以及人與人如何建立起共鳴的欣喜。還有就是現在,我寫下這些思考的時候,再一次為主創人員的努力和魅力獻上敬意。
這部繪本也許不應該只是作為傳播傳統民俗故事的優秀范本,或者作為在插畫領域開拓新思路的先鋒代表,而被我們這種普通讀者銘記。它也許是奇特的一把油紙傘,在當下匆匆如流的現代雨林里,撐出一片干地,讓低頭的人看到遠處,也有一雙明眸在看著你,對你說,原來你也在這里。
《神奇的壯錦》讀后感(二):一段感人的尋夢之旅
文/林文寶 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一幅幅的插畫,宛若是石窟的壁畫,舉凡造型與用色都仿中國敦煌壁畫的錯覺,可見畫家的用心,有著濃厚的民俗畫的味道,卻在臨摹以前的作畫方式中,融入現在的構圖,讓人驚艷,印象深刻。
“圖畫書”一詞來自西方,指的是以文字和圖畫共同敘事故事的文類。在《神奇的壯錦》中,可以意識到創作者的野心,無論在故事,尤其是圖像的敘事,徹底使用中國圖畫中創作的元素進行創作。較為有趣的是,創作者在每幅插畫之中,使用手寫字標注“妲布”與“勒惹”,仿效中國傳統“繡像”的概念,非常特別。除人物會在圖案的旁邊予以標注,讓讀者清楚畫家所示,有趣的是,抽象的概念也被會標注在插圖當中。例如,其實在文字敘事中,早以文字“一陣大風”詮釋,沒想到在插圖里又以手寫字“大風起兮”的文言文呈現,相當特別。
除此,這本圖畫書的文圖合作相當精彩,文中只有以“多繁華的市場啊!多奇妙的玩意兒啊!多古怪的小販啊!”表示,而插圖卻有各種巧思與設計,猶如觀看《清明上河圖》的錯覺,例如你會在插畫中看到“羽衣郎”,他身上穿著一襲畫著很多鳥的衣裳,胳臂上還停著一只大鳥,而羽衣郎正吹著蕭,但這個人根本在故事中沒有被提及;插圖中還可以看見白馬在跳火圈,甚至還出現夢婆湯等稀奇古怪的事,相當有趣,處處驚奇,這些可愛的設計都只是要表現出文中“奇妙”二字,可見創作者的百般用心。
我會把這本書定義為文化繪本,不只是在故事而已,連圖畫都能將讀者帶回歷史的現場,讓讀者沉浸在中華文化所帶給讀者的歷史氛圍,這并非隨意能做到,但是這本圖畫書做到了,屬于中國的故事、哲思、文化、繪畫藝術,每個地方都不馬虎。
《神奇的壯錦》是改編壯族的民間故事《一幅壯錦》,最后以圖畫書的方式呈現,基于圖畫書的形制,將故事略微改編,著重在妲布的尋夢過程,她在尋求屬于她的“桃花源”,她相信有朝一日,她絕對可以找到這個迦南美地;透過這個故事,讀者也可以學習到妲布的精神。妲布專心一致,投入所有心血創造作品,才能讓壯錦的一草一木栩栩如生。此精神也呼應這本圖畫書創作的精致,無論是在故事主題的定調,或者在插畫各種細節的考究與不馬虎,不只讓讀者充分感受到妲布的奇幻追夢之旅,也為我們在場示范何謂職人精神——投入且專注于各種細節所表現出的專業。這樣的創作精神也提醒著所有創作者,唯有全心投入作品,作品才能被賦予靈魂,藉以感動讀者,就像是妲布的壯錦一樣。
這是一本美麗的圖畫書,每個小細節都可以看見創作者對于中國文化的爬梳與熱愛,最后用文中的一句話做總結,“畢竟心懷熱念的人,永遠不會被生活的局促束縛住想象的翅膀。”或許妲布要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雖然很多事情看似不可能,不過我們或許可以秉持著“妲布精神”,勇敢的做夢與追夢,我相信有一天我們絕對能找到屬于我們自己的桃花源。
《神奇的壯錦》讀后感(三):共赴一次想象力之旅
文 / 田曉耕(特約策劃,壹勺文化負責人)
在廣西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大山的腳下有塊平地,平地上有幾間茅草屋,屋里住著妲布和她的三個兒子。妲布是位老太太,全家人的生活都要靠妲布的織錦手藝,日子過得很貧苦。有一天,妲布拿著幾幅壯錦到圩上去賣,看見了一幅很漂亮的畫,畫里有一個美好的村子,有高高的屋子、美麗的花園、大片的田地和池塘……
畫里的景象深深地吸引著妲布,于是她用幾幅本來要換米的壯錦換了那張畫。在回家的路上,妲布一直想著,如果自己能住進畫里的村莊就好了。
圖/動畫《一幅壯錦》,1959,錢家駿執導,下圖出處同。
回到家,妲布和大兒子說:“我們最好住在這么一個村莊里啊!”
大兒子撇撇嘴說:“做夢吧!”
妲布對二兒子說:“我們住在這樣一個村莊里才好啊!”
二兒子撇撇嘴說:“下輩子吧!”
妲布皺著眉頭對三兒子說:“不能住在這樣一個村莊里,我會悶死的。”
三兒子安慰媽媽說:“你的錦織得好,錦上的東西都鮮活活的。你把這張畫織在錦上,你看著它,就像是住在美麗的村莊里一樣。”
妲布說:“你說得對,那我就織吧,不然我會悶死的。” *
就這樣,妲布一連織了三年,大兒子、二兒子不停地抱怨。這三年里沒有錢換米吃,只有三兒子上山砍柴,用柴來換米,養活一家人。
妲布不分晝夜地織錦,晚上織錦的時候,照明用的油松冒出很大的煙,把妲布的眼睛熏壞了,妲布的眼淚滴在錦上,她就把眼淚織成了清清的小河;織到第二年的時候,妲布的眼睛流出了血,血滴在錦上,她就把血織成了火紅的太陽和鮮艷的花朵。
最后妲布的壯錦織成了,它實在太美了!
就在大家圍著壯錦贊嘆不已的時候,忽然,一陣大風從西方刮來,把妲布的壯錦吹走……
每次讀到《一幅壯錦》的故事,總是有很多感觸。妲布是一個老太太,過著很普通的生活,日子有些窮困,大兒子和二兒子看上去又不太孝順。妲布都到了晚年,還要辛辛苦苦地靠織錦來養活一家人,真是一個有點可憐的老太太!
隨著故事的推進,你會發現,妲布日復一日地織錦,日復一日的生活中,卻蘊含著非凡的力量。民間故事《一幅壯錦》就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平凡的壯族老太太和她的兒子們的一次傳奇經歷。
妲布的傳奇,從一幅畫開始,她用三年時間將畫上的世界通過自己的雙手一點兒一點兒地織在錦上。在這三年里,妲布忍受著巨大的痛苦,而她做的事情對旁人來說又顯得毫無意義。妲布對自己日常生活的苦難好像毫不在意,她一門心思地構建著自己的理想世界,那個理想世界值得她去追尋,甚至用生命去換。也許正是因為妲布的感召,我們決定再次把這個經典的故事呈現出來,我們迫不及待地和故事里的妲布、勒惹一起踏上《神奇的壯錦》之旅。
圖/《神奇的壯錦》,九個妖 繪,下圖出處同。
披星戴月織錦,唧唧復唧唧
時間流逝,織架上的紅漆掉落
《神奇的壯錦》的故事發生在妲布的壯錦被風吹走之后,作者改變了原作中三個兒子依次踏上尋找壯錦之路的結構,集中描寫三兒子勒惹和媽媽妲布共同尋找壯錦的旅程。這樣的改編,一方面是考慮到圖畫書的容量和敘事方式,另一方面作者試圖將故事的主要內容聚焦在妲布與三兒子勒惹的身上。這本書的畫面極富想象力,畫家借鑒了壯錦和壁畫的敘事方式,向我們再現了原作中壯麗奇幻的尋錦之旅。
作家在故事中將現實與想象的邊界打破,妲布和勒惹一離開家,神奇的旅程就在現實和想象中同時開始,不分彼此,互相融合,你會發現圩場上不僅有平常的商販,還有神話傳說里的各種角色,熱鬧非凡!
在經歷過火與冰的洗禮后,妲布辛苦織錦的場面又浮現在我們眼前,這一次她織出的壯錦也成就了自己的理想國。
穿過火山
冰海
在她漫長的一生中啊,勇敢的抗爭和不懈的追求始終是最重要的主題。在這個美好的故事的結尾,妲布如愿以償地住進自己的理想里,她的三兒子勒惹成了母親一生中最重要的見證人。
荒誕離奇的民間故事里,總有對生命的探討。兩個版本的創作者借一次奇幻的尋錦之旅,將自己的想象、思考和情感融匯在圖畫和文字之間。我相信當你拿起這本《神奇的壯錦》時,你會欣然地加入妲布與勒惹的旅程,與他們一起在圩場上打聽壯錦的下落,一起在冒險中尋找遺失的理想家園,并在之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回憶起這趟關于想象力的生命旅程。
采風資料:
織壯錦
壯錦,壯族的傳統手工織錦,用來做衣裙、巾被、背包等。
采風,山邊小廟
《神奇的壯錦》讀后感(四):唧唧復唧唧,一幅壯錦的游園驚夢——我讀《神奇的壯錦》
關鍵詞(一點前情提要):實用主義,理想主義創作的限制、邊界創作風格,情感表達故事的講述與觀看元素細節創作的內核,我為什么喜歡這個作品
這篇關于繪本《神奇的壯錦》的評論,是出于一點神奇的契機——
事后策展人想要再問些問題,放在和本書相關的采訪內容里。也許原本簡單回答一下就可以,但我在想著要怎么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發現自己原來還有好多話想說,就有了這篇文章。
上海市群眾藝術館,周日下午的分享會上, 一位童書策劃人和三位創作者一起坐在臺上,臺下是創作者的朋友、出版編輯、讀者,臺上四人圍繞各自擅長領域(童書,插畫,詩,動畫)以“談談你的理想家園”為主題發散開,做一次對談。
在來之前,我已經早幾個月讀過這本書,同時自己也是插畫師,正在截稿期之后的創作拖延中苦熬,從運營轉至插畫、專職創作不到一年。
對于國內最好的青年插畫家的畫,我自覺是不敢多看的,又總是忍不住被吸引。擔心自己忍不住去模仿,又模仿得太著痕跡;恐懼自己畫不出來,畫得不好,不能一直畫得這么好。人總傾向于看到最壞的、同時憧憬最好的。這是創作者的比較和嫉妒心。
六個月前,讀這本書的體驗像在鐘擺兩極搖擺,邊驚嘆畫得太好了,邊想我可能永遠畫不了像她這樣好,讀完趕緊收起來......但,畢竟我不是她,也不會成為她呀。
彼時坐在臺下,一邊想盡力想理解抓住臺上漂浮的理想思緒、同時滿腦子都是些實用具體的問題,我在手機上一條條記下來防止待會兒忘記,同時感到焦灼,像一個徒勞疲倦的工蜂期望著能從這次現場分享中吸取到蜜汁,走一遍他們走過的路,不,也許我只是在逃避自己創作的痛苦轉而企圖窺視出一條捷徑。
這想必是創作者的實用主義。
之后觀眾提問環節,很容易就發現了與之類似的、讀者的實用主義。
繪本的主要閱讀者也許是孩子,購買決策者卻往往是成人父母,父母關切的是孩子能從中學到什么,該怎樣做讓我的孩子也能畫出自己的故事。
說到詩歌,假如不能從中得到美感或者智識上的享受,假如不能為我所用,詩和順口溜對于“我”有什么區別?
臺上臺下間隔幾步的同一場域,我們想要探尋理想家園,同時也揣著實用的目的,急切想在別人身上尋到自己的鑰匙。
再然后,男友說到了下雨中的小巷子,講到經歷和視角的局限,說者和聽者的預期差異。
這突然像是翻過了一個籬笆,,在語言溝通的連接中,實用和理想握手言和,界限消弭。我們由己及人,再延伸到更廣闊的世界,都感到自己似乎獲得了理解、體諒和安慰。
假如談到創作者的限制,也許會是關于市場環境變化的憂慮,永遠不夠用的能力和時間,以及合作創作的內容,假如和自己當下情感不能完全契合,也會遇到表達的障礙。
如果想要與外部世界建立起連接,創作往往也需要在實用和理想間尋找折衷,特別是對于圖畫書/繪本這個體裁來說。
創作者要在現實的規則下、在有限的空間里回旋,同時不斷突破自己的邊界。
這有點像是住在貧窮寨子里的貧窮的妲布,為了養家每天辛勤地織布,織了一輩子的錦織駝了背織壞了眼睛,然后把織出的錦統統拿去賣錢。但是妲布仍然不休息,為了在生命終結之前只為自己織出那一塊夢想中的壯錦,手指流血就用血織成一輪紅日,眼睛流淚就用眼淚織成一片汪洋。
這樣的痛苦和艱難,我們撥開故事的表皮走進去,突然被一顆飛竄的流星尾巴掃過眼角,不住地疑惑和追問——
...
這會是那條逃不掉繞不開的荊棘之路嗎?
在創作風格和情感的表達上,我想將《神奇的壯錦》和《長發妹的秘密》做一個粗淺而且非常個人的比較。兩本書同出于壹勺文化策劃的中國民間想象力圖畫書系列,文字作者都是劉旭爽,后者的圖畫作者王笑笑,是我非常喜歡的插畫家。
如果說,笑笑是以明亮色彩、奔放筆觸、孩童的希望和天真,柔軟又熱烈地包裹著生活的核。
(上圖為《長發妹的故事》封面,來自王笑笑的微博:笑斯洛夫斯基)
(書上架后第一時間買回家我的實拍圖)
那么九妖則是內斂的,畫面中有各種古靈精怪,如夢境一般不那么連貫甚至碎片式的氛圍,在各個角落偷偷撒下自己的痕跡,自己總能跟自己玩兒得很開心。
(《神奇的壯錦》插圖,來自圖畫作者李清月的豆瓣:九個妖,下同)
外放和內斂是心的兩個切面,前者直觀、后者深潛。但情感是共通的,把自己代入到畫面的各個部分,也能收獲到不同的視角和感受。
在畫的背后,在我的印象里,她們好像總是能嘩啦啦地扣上一頂小帽子、甩著手腳。我很喜歡,又很羨慕,我也想像她們一樣。對著她們,我心里汩汩地好像很容易有一閃一閃的點子冒出來,和說不完的話。
像攝影一樣的畫,強調畫面主體,焦點、近大遠小、是我們所常見和熟悉的,也是最接近現實世界的。在這些畫里面,非主體物往往是為交代環境、烘托主體而存在的。我們隨畫家的眼睛,透過小孔成像,看到畫家所看到的。有點像一條吊墜項鏈,環環相扣,主體分明。
在掌握透視理論之前,中國壁畫和西方文藝復興濕壁畫卻有種和諧的一致,他們更像是很多散落的珠子,需要觀者自己去一一找尋。
之前看《局部》陳丹青講中國水墨畫的長卷軸,古人看畫并不是像我們現在把畫全部攤開來放在案上去看,而是拿在手里逐漸把卷軸打開,視線隨著畫面露出、由一端看到另一端。才是移步換景、主動發現的樂趣。
不過這也需要一些耐心,我以前常常沒有這樣的耐心,畢竟自己移步太累,如果風景或元素類同又難免感到乏味。
這就必得拿這張畫好好說道說道,妲布和勒惹出發尋找壯錦,卻步入了圩市的一場游藝會。
畫中的熱氣撲面而來,讓我想到小時候的鄉鎮才有的趕集/趕會,想到那時讀過的八仙過海(東游記),想到張果老、鐵拐李、何仙姑、呂洞賓......
我想象自己是畫中的那一棵柳樹(“柳娘子”),畫中人經過了我,而我剛好看到了這一幕。
這次再看,重新發現了好些有趣的細節。
和尚買到或者化緣到了熱騰騰的包子,經過梳子攤,那頭戴蓮花、盤腿坐著賣梳子的是誰?是何仙姑嗎?她在向和尚兜售梳子嗎?
好多臉都像是面具(有儺戲面具,甚至還有巴西狂歡節中的面具),這些角色是畫里的演員,在道家寺廟、園林假山盆景、漆器屏風中間,隨著不同的布景一一登場......
畫家需要對故事進行重塑,去抽象和符號化。難得的是,這里并不是符號的重復堆砌,是有趣且泛著勃勃生機的,畫家本人也曾在自己造出的這個園子里反復流連,沉浸其中、津津有味地跟現在讀這張畫的我們一起漫游著。
這讓我同時想到曾看過的一些波蘭的海報插畫、捷克動畫,還有法國導演讓-弗朗索瓦·拉吉奧的動畫短片《惡魔的面具》《演員》。
介于真實和虛幻之間、類人和非人之間,我很為這些面具、演員、機關偶人的形象和寓意著迷。
讓-弗朗索瓦·拉吉奧(Jean-Fran?ois Laguionie)導演動畫短片《演員 L'acteur 》(1974)劇照
還有手寫文字與圖畫之間的綴補,是繪者自己對畫的標記和解讀。
畫中的手寫文字(有點像牌匾、對聯,甚至藏頭詩:像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足為外人道),面包屑一樣標記出了彼時彼刻從繪者頭頂照過的靈光,讓我看到“九個妖怪”跳躍過的痕跡。
接下來,讓我最終回到策展人桑桑拋出的問題:
“這部繪本作品最讓你欣喜的是什么?為什么喜歡?給你們什么感受?”
我覺得是在他們為尋找壯錦初上路時遇到的插曲,也是畫家以此書為媒做的一場游園驚夢。
這張畫是我認為的畫面的高潮,也是在辛苦的跋涉之前、在尋到壯錦之前,關于所要追尋之物的最好部分的想象——“他們感嘆著,眼花繚亂,幾乎忘記了自己的目的”。
奇妙的是,在畫面的高潮之后,還有一波故事與文字的高潮在前面等著我。
面對火精靈的陷阱和怒火,妲布說了什么,這時候我們又看到了什么?
“帶我去那個村莊吧,那里的陽光永遠溫暖又清涼......”,火中的村莊“毫宅”有種透明的琉璃質感。
當冰怪在大叫著“寂寞哇!寂寞哇!”的時候,講故事的能手勒惹說著妲布的堅守和熱望:“這幅壯錦,是妲布為自己織的,誰也不賣。”
一個人走進一只核桃,做萬象觀,最終將會發現那面印證自我的鏡子。我努力接觸這個世界從這一切中去尋找我,我給自己戴上多重面具然后再一層層卸下,之后重生為我。觀天地,觀萬物,觀自己。
就像九個妖說“沒有一種想象是孤獨的”,就像我參加這次分享會的經歷,就像詩人絲絨隕說他在從崇明回來的高速路上和另一輛車中的小男孩隨汽車行駛前前后后地相遇對視、如同和自己童年的相遇一樣,就像雅文在自己8分鐘的動畫短片和現實生活里都選擇了回到家鄉種下一粒金種子,就像讀這本書,從桃源鄉中發現自己,從人到我,又由我及人。
(雅文導演的動畫短片《種子傳說》概念圖)
在故事的最后,我們看到了勒惹的背影,妲布在自己的故事里、在自己夢想的村莊里,沖著外面的我們微笑。
我們看著別人的故事,驚嘆著,同時心下手中也正默默編織著自己的故事。
當故事講完了,我們自問自己織出了自己的壯錦了嗎?我尋找到的是最初那一幅壯錦嗎?
假如再給我一些時間,假如是一年后的我來寫,那我會更加專業精進、有更獨到的角度吧。
假如再給我一些時間,假如是一年后的我來畫,那就可以彌補掉更多的不足。
但真的已經很好了,回到現實世界、在實用的基礎上,我也只能做到我所能做到的最好了。
另外,這也是繪本的奇妙之處:好的繪本是削去門檻的,因為足夠精煉簡潔,得以留下充足的解讀空間。任何人,無論什么學識、背景、年齡都可以讀,也都能讀到自己想要的,發現出乎意料感動驚奇的部分。
很多時候我們都習慣于解決問題,封閉感受,我們習慣于通過工具化自己去工具化他人,然后共同構建這個世界的工具化。在讀繪本的時候卻可以稍稍把這些放下,去感受,讓感受占領我,感受我之為我。
我們為了尋找自己的故事而上路,走過圩市,穿過火山,跨進冰海,我們時不時地就會感到寂寞,也許故事講完海底又傳來冰怪的咆哮,我們永不滿足。
故事講完了,故事也才剛剛開始。
一不小心寫多了,自己想說的超出了需求的,這又是一種無法控制的想要自我表達的實用主義,因此我也仍然是為我而寫的。(在我昨晚還在列關鍵詞的時候,男友的文章已經寫完。寫得太好了,比我還好,又把我看哭了。當下宣布等我的書出版了,也要讓他給我寫一篇!)
謝謝大田的圖書策劃和分享會組織,謝謝桑桑策展和媒體老師的問題,謝謝你們讓故事得以發生。
謝謝作者劉旭爽*繪者李清月共同創造了這樣一個故事,作為創作者也作為讀者讀到、參與到作者的現場討論分享,能從自己的織布機前暫時抽身、然后再以己為軸回顧所觀所感寫到這里,我覺得奇妙,幸運和感激。
陳丹青曾在《局部》的第三季結尾說“現在,聽見嗎?我們的北朝師傅朝著《局部》第三季齊聲叫到:除了拜占庭、意大利、西班牙,除了敦煌、云岡、麥積山,還有我呀!還有我!”
現在我由勒惹的背影轉身回望這幅壯錦,望著壯錦里的妲布,望著自己。這聲音又在我耳邊一遍遍地呼嘯起來......我身體里無數的細胞分子朝著我齊聲叫到:還有我呀!還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