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辭山》是一本由獵衣揚著作,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58.00元,頁數:440,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虎辭山》讀后感(一):主要人物關系圖
主要人物關系圖
沒有評論,純粹傳圖。沒有評論,純粹傳圖。沒有評論,純粹傳圖。沒有評論,純粹傳圖。
沒有評論,純粹傳圖。沒有評論,純粹傳圖。沒有評論,純粹傳圖。沒有評論,純粹傳圖。
沒有評論,純粹傳圖。沒有評論,純粹傳圖。沒有評論,純粹傳圖。沒有評論,純粹傳圖。
沒有評論,純粹傳圖。沒有評論,純粹傳圖。沒有評論,純粹傳圖。沒有評論,純粹傳圖。
《虎辭山》讀后感(二):在家國情仇面前,江湖已不再是江湖
曾經武俠小說在八九十年代時可謂風靡一時,有哪個懷著一腔熱血的少年不是在武俠小說中經歷成長,又有哪個褪去青澀的青年不是將心中的那份江湖情結埋藏在內心深處向著光明的地方,即使那些的武俠名家逐漸逝去,我們癡迷武俠的熱血從未冰涼。
我們常常聽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必有紛爭。”也曾聽過“行走江湖靠得就是一個義字。”那么是否所有身處江湖中的人都逃不開紛爭,舍不下這個“義”字呢?或許一旦江湖里少了紛爭,少了義,那這個江湖便不再是我們認識的江湖,而是一個充滿了江湖恩怨與家國情仇,不再是江湖的江湖。
彼時我們瘋狂地追逐著武俠名家的著作,認為年輕一輩的武俠小說作者的作品商業氣息濃重,文化底蘊淺薄無法將武俠的精髓展現出來。然而對于《虎辭山》出于一名90后作者獵衣揚之手,卻讓人頗感意外,他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刻畫出如此令人稱奇的江湖傳奇故事,不禁讓人對武俠小說的未來再次充滿了信心。
獵衣揚雖是90后,卻從事寫作多年,2011年起開始雜志寫作,著作頗豐,包括《白猿客棧》系列三部曲,《詭案錄》《大明日記》《舊事奇聞錄》等,擅長懸疑、歷史、江湖傳奇。本次推出的《虎辭山》以清朝光緒年間為故事的時代背景,刻畫出當代背景下魚龍混雜的天津衛民間八大奇人與一樁公案引發出的一段四十年恩仇的往事。
小說分為了八個部分,每個部分講述了一個民間奇人的故事,拋開故事背景、人物設定來看,作者對于武俠小說中的情節把控非常到位,對各種功夫的理解也尤為深刻,比如拳法、刀法、腿上功夫等等描繪的非常詳盡,可見作者對各路功夫下了一番苦工。
相較那些充滿了愛恨情仇的半言情半武俠的小說,《虎辭山》的成功在于作者對武俠的專一程度,他以細膩的筆觸將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對人物的正邪善惡展現發揮的淋漓盡致,讓讀者讀起來代入感超強,頗有一種酣暢淋漓的暢快感。
故事雖分八個部分來敘述,但整個劇情的設定穩中有序,即使涉及多重人物間的復雜關系,也并未給人繁亂的感覺。故事在作者多種視角的敘述下,展現出一個個江湖奇人在生計與大義面前的取舍,為了家國天下,為了責任依然不屈,完美地體現出習武之人的俠之大義。
《虎辭山》讀后感(三):整理丨《虎辭山》每卷對應引句
卷一:車夫
卷二:木匠
卷三:鏢師
卷四:屠戶
卷五:探花
卷六:廚子
卷七:乞丐
卷八:刀客為人受得苦中苦,脫去了襤衫換紫袍。有朝一日時運到,拔劍要斬海底蛟。休道我白日夢顛倒,頃刻就要上青霄。身上破衣俱脫掉,赤身露體逞英豪。耀武揚威往上跑,你丞相降罪我承招。將身來在東廊道,看奸賊把我怎樣開銷!——京劇《擊鼓罵曹》
《虎辭山》讀后感(四):那些江湖上的“小人物”們
導語毫不夸張的說,在浩如煙海的武俠小說中,開心爸爸最喜歡看的,就是那些“小人物”的故事了。
原因其實很簡單,一方面小人物的社會環境以及性格特征和自己有著莫名的相似,讀著他們的故事有著極為強烈的代入感。特別是那種被社會不斷的壓迫,明明我已經很忍讓了,但禍端最終還是會落在自己身上,當避無可避的時候,當然要挺身而出,在那個黑暗的社會發出屬于小人物的嘶吼了;
另外一方面,無論是什么社會中,那些大人物大英雄,雖然享受著人前人后的擁戴,但這份榮耀說到底還是禁錮了他們的選擇,很多時候,本來能去做的事情他們也會瞻前顧后,不能隨意出手。這樣的話,那份江湖上隨我心意,暢快淋漓的感覺就淡了很多。
所以,在拿到這本《虎辭山》的時候,開心爸爸的那份興奮難以言表。
這是一部老舊的硬派武俠小說,在這個各種玄幻,各種一招斃命招式泛濫的今天,能找到一部依舊在老老實實描寫動作,且讀后眼前滿滿都是動作感的小說,真的難能可貴;這也是一部關于小人物奮起的小說,光是看看目錄“車夫、木匠、鏢師、屠戶......”就能明白一二了,這些人物無一不是社會的底層,而他們身上發生的故事,以及他們所要做出來的選擇,才更加讓我們有認同感。
而能夠逼著他們放棄生活,不得不爆發的時代,才是最真實的江湖的寫照。
《虎辭山》是典型的,用小人物串起大故事的行文結構。
車夫、木匠、鏢師、屠戶、探花、廚子、乞丐、刀客,他們都是普通的小人物,過著我們熟悉的,波瀾不驚的平凡生活。
如果沒有什么變故的話,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會這樣一直生活下去。
比如車夫,還是會時不時的打打假拳,不著痕跡的讓讓那些花拳繡腿的人,掙上不菲的報酬,然后和那個傻傻的徒弟穩穩當當的把日子過下去;比如鏢師,如果沒有當年那場偶遇的話,他應該還是師傅得意的大弟子,應該還是師妹眼中無所不能的師兄,而且說不準還能夠和師妹永結同心,了卻自己內心所想所念......
但在那個年代中,所謂的普通所謂的祥和,不過是一句話罷了。
他們的安穩生活,還是被一場隱藏了四十年的公案給掀了起來,隨著洋人野心的逐漸膨脹,隨著車夫的徒弟被卷入陰謀并且慘死后,而且隨著洋人死了,一切都變了。小人物開始被裹挾著前進,哪怕他們并不愿意,哪怕他們還在那里不斷的掙扎。
他們八個人的人生在刑部的結案文書公布后,開始朝著另外一個走向發展。
車夫復仇的這個過程中,他年少時的那些過往,那些恩怨情仇,那些紛紛擾擾,那些不得已的選擇,一個個隨著其他小人物的出現,被再次翻了起來。那一場場背負著家國情仇的戰斗,與其說是為了復仇,不如說是為了給過去的自己一個交代,那是一個小人物對那個時代,最大聲的嘶吼。
這就是他們的故事,從一開始的奮起,到不經意的被卷入,再到后來的消亡,在那個“俠以武犯禁”的年代,仿佛是一個魔咒,是一個自然的輪回。
也許小人物在很多人眼中根本無足輕重,根本是滄海一粟,不值得花心思去看待,哪怕這些小人物有著和自己身份不一樣的能力。但這份小視,終究會隨著時代的發展,付出代價的。
那個小人物,也是可以爆發出驚人能量的。
文:開心爸爸的日記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私信刪除,謝謝~
《虎辭山》讀后感(五):猛虎下山:剛猛迅捷,返璞歸真,滿身草莽之氣的硬派武俠小說
臺灣武俠小說評論家葉洪生先生在他的《中國武俠小說史論》中寫道:
自古以來,那些不絕于史并被冠之以“俠”名的人物有著共同的特性,他們往往出身底層,身懷絕技,除暴安良、反抗權貴,不畏強敵,代表著人們對統治階級所制定游戲規則的反叛,并寄托著消除一切壓迫與不公的希望。當人們無法在現實生活中獲得想要的公平時,就會試圖從虛構文學中的俠客印象中來得到精神上慰藉與對未來的期許。而當這些不公平與特權因為時代的更迭被逐漸消解后,讀者們對于文學上的心理需求也會隨之減弱,這就導致了傳統武俠文學更像是某些特定時代的產物,它的興衰波動會因為世道人心的變化隨之起起落落。
很難想象,在傳統武俠小說式微,仙俠、玄幻、神怪類小說大行其道的今日,還能閱讀到像本書《虎辭山》一般,如此返璞歸真,滿身草莽之氣的舊派風格武俠小說,作者在文中所散發的那種剛猛與兇狠氣質著實會讓讀者們看來大呼過癮,拍案叫絕。可以這么說,《虎辭山》小說所展現的風格,全然有別于當下其他武俠的格調,甚至一路繞過了港臺“金古梁”所開創的武俠格局,能夠追溯到民國“北派五大家”第一次武俠熱的年代,最起碼,我在本書中清楚的感受到以短打格斗見長的宮白羽、鄭證因的影子。
如果以文喻人,如今的仙俠或許是白衣如雪長發及腰快劍如風的天上人,那么本書就是硬橋硬馬虎背熊腰膀大腰圓拳拳到肉的赳赳武夫,大概經歷過眾多傳武VS現代搏擊后的我們,總會明白這兩者在感官上的孰強孰弱。
作者獵衣揚憑借其扎實的文風,生動的情節,熱血沸騰的格斗擊技描寫,向讀者們展示了一幅天津衛江湖武林的全景圖,在那個列強林立,暗無天日的歲月里,面對國仇家恨,江湖恩怨,面對兒女情長,英雄相惜,面對世道不公,奸佞橫行,面對洋人有著超越一整個時代維度的槍炮利器時,那些傳統的武人們又將作何抉擇來還擊這荒唐透頂的魍魎世界,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道之所向,雖千萬人,吾往矣。
更加難得的是,在文風盡量復古的同時,作者把整個敘事結構做了相當西化或者現代化的調整,放棄了傳統公案小說那種線型敘事方法,轉而讓整個故事以中心向外發散的敘事結構展開,由甲四打假拳,惹怒洋人為起點,不斷切換故事敘述的主觀視角,來對整體故事框架進行填補擴充,在各種插敘、倒敘中,一段長達四十年的江湖恩怨、愛恨情仇在讀者眼前緩緩拉開。一時間,江湖仇殺,門派紛爭,懲奸除惡,劫富濟貧,始亂終棄,知遇之恩,矢志復仇,廟堂江湖,家國天下,鋪面而來。不得不承認,本來松散雜亂,千頭萬緒的故事在作者的巧妙構思之下,顯得格外緊湊明快,應接不暇。而在每一章節不斷切換第一視角的同時,讀者也感受到了每個人物在面對困境時的身不由己與決絕果敢,以及身處必死之地時的一往無前,至死方休,這或許正是作者選擇使用如此精巧故事結構的真實用意。
在書中,我們看到了“身負愧疚,隱姓埋名,為徒弟復仇,以命相搏”的車夫甲四(周驍),“英雄惜英雄,為對手正名,深入虎穴,重創洋人”的木匠田器,“重情重義,大節不虧”的鏢師姜伯符,“雖然助紂為虐,卻父子情深”的刀客宋快,“一時差錯,悔恨終生,舐犢情深,不惜前途盡毀”的武探花唐壽成,“為報知遇之恩,忍辱負重,行豫讓專諸之事”的廚子聶明酉,以及“大是大非,決不含糊,義字當先,慷慨赴死”的翟家二虎,也有唐阿敏、駱凝、周驍三人之間的“江湖兒女,情愛糾葛”,鄭三山和駱滄海同門師兄弟之間“鬩于墻,外御其侮”的江湖豪氣。
同樣在刻畫反面角色上,作者并沒有像傳統公案小說那樣對善惡過于臉譜化,而是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將一位唯唯諾諾趨炎附勢的婁青云如何成為后來利欲熏心殘忍惡毒的陶玉樓的整個過程進行了完整的演繹,讓讀者看到了在同樣遭受到人生蹉跎,欺騙和背叛的經歷后,有人可以涅槃重生,始終堅守道義,而另一些人則會將磨難化為仇恨走向“俠義”的另一面,最后淪為侍候權力的鷹犬爪牙。
作者在本書中還做了兩個值得稱道的精巧設計。一個是,每章開頭引用的那幾段京劇戲詞,巧妙地借古人點破書中人物當時境遇,比如《鎖五龍》中單雄信明知事不可為,只愿與城俱碎,單人獨騎,出踹唐營,橫槊而入,自信無生全之理的事跡來呼應木匠田器單槍赴小站之約的壯舉,再比如第六卷《廚子》一章,作者選用《刺王僚》的選段類比聶明酉“魚腸匿劍”,行刺報仇之事。另一個則是在武功設計上,作者也饒有深意,為每個角色設計了與他們性格事跡相符合的功夫,如為周驍,姜伯符這種光明磊落的人物,設計了有進無退,剛猛迅捷,直取中門,力透八方的八極拳,郝青鴻行伍出身,甘軍又是常勝之師,則安排了堂堂正正百兵之王的槍法,翟勇和他兩個五大三粗的兒子混跡幫會,義薄云天,就設計成依靠身體優勢,貼身把位,勾人下盤的“保定府摔跤”,能屈能伸,忍辱負重的聶明酉就讓他練習剛柔并濟的“虎鶴雙形”,而那位身在官府,為達官顯貴洋人辦事的陶玉樓,那手神出鬼沒的八卦掌多少總能讓讀者聯想到歷史上隱身避禍于王府的八卦掌開山宗師董海川。
作為一部以“武”為核心的通俗小說,如何能夠通過精彩的文字來描繪比武過招,幾乎就是整部小說成功與否的第一要素。對于武功的刻畫,大體可以分成三種類別,其一是類似還珠樓主《蜀山劍俠傳》那種飛劍斗法高來高去的奇幻路數,這種風格也是被后來諸多仙俠小說繼承發揚。第二種則是臺灣作家古龍所開創的寫意派,作者并沒有將關注點著力在對戰雙方你來我往的招數較量,而是對交戰氛圍做一個整體性的勾勒,又往往把決定勝負某一瞬間的畫面,定格、放大,如同慢鏡頭般緩緩出現在讀者面前,如《陸小鳳》的《決戰前后》中展現葉孤城的天外飛仙時,寫道:
在其后港臺作家們也有不乏追隨效仿者。第三種風格則上啟白羽鄭證因,下承梁羽生金庸,偏重寫實,會更注重雙方見招拆招動作的合理性,把進退攻守逐一剖析交代清楚,如果古龍筆下的決戰是一張關鍵時刻的放大特寫相片,那么寫實派就是一段膠卷攝影機拍攝下來的影像記錄。如鄭證因在《鷹爪王》中描寫主角王道隆和人交手時的場景:
讀者甚至于可以通過作者的文字復刻出當時交手的各個步驟。很顯然,本書作者獵衣揚在武功描寫上走的是寫實派的路子,但同時可能受到過喬靖夫作品的影響(我猜的),對招數的表述更加的細致入微,對戰雙方人物動作,乃至發力點,肢體接觸時的受力程度,扭殺關節時的動作精要都做了極為詳盡的表述,并且每每能對各家拳術、刀法的特點如數家珍(王語嫣附體?),讀者可以在閱讀過程中,對各個武術家們交手時一招一式之間危如累卵又舉重若輕的全過程清晰可見。
武俠小說,作為上個世紀風靡港澳臺,兩岸三地的重要通俗文學類型之一,早已過了屬于它的黃金歲月。或許誕生之初它的沒落就早已注定,因其自身內核本就存在著孤立的一元性,任何的價值與理念最后都不可避免的要用武功的高低來加以實現,《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的宅心仁厚卻不得不用武功上的勝利,才能挫敗六大門派,拯救明教的覆滅,《多情劍客無情劍》里的李尋歡只有用他的飛刀才能戰勝上官金虹的野心,但當讀者們意識到,并剝離其內在的童話屬性后,才會發現武俠小說真正的目的不過是讓讀者們沉浸于虛擬的世界中,來忘卻現實的煩惱和痛苦。
而正因為現實有著諸般無奈,才讓人們看到了俠之精神的彌足珍貴,那些早已塵封的武俠小說總會把“正義必將戰勝邪惡”這種略顯幼稚但同樣振奮人心的浪漫主義情懷傳遞給每一位讀者的心中,柏楊先生說:“俠義精神就是道德勇氣,是一個民族的白血球和防腐劑。抽去了它,這個民族就成了一堆爛泥。”
司馬翎在他的《飲馬黃河》中寫道:
武是俠之術,俠是武之魂,義之所在,不傾于權,不顧其利,重死而持義不撓是士君子之勇也。正如,我始終相信每一個中國人心中都有著江湖夢,人辭路,虎辭山,前方路遠,江湖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