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自20歲離開老家到一百多公里外的礦山參加工作,就獨自一人生活。與母親結(jié)婚后除每年回家休探親假,或母親去父親單位短暫相聚,多數(shù)時間父親都是自己一個人過。在礦山與父親一樣夫妻兩地分居的單身男人很多,為省事許多人一日三餐都在單位食堂買現(xiàn)成的吃,而父親卻是自己動手做飯,六十年里每天如此。
我是上世紀(jì)八十年代中期到父親單位看望他時,才知道父親一日三餐全是自己用小爐子燒著吃。印象中村子里都是女人做飯,可父親從不在乎別人怎么看,一輩子甘做“煨瓶打罐”的事。父親的爐子燒柴火,從沒燒過煤,因為礦山在山區(qū)不缺木柴,而煤需花錢買,雖然父親在鍋爐房工作有的是煤,但他從不假公濟(jì)私。后來大家條件好了都用上方便干凈的液化氣灶,可父親一輩子沒用過,唯一用過的先進(jìn)炊具是電飯煲。
父親是個心靈手巧的人,每次見到他用的爐子都有變化,但可看出這些爐子是他自己動手制作的。父親燒爐子的技能很嫻熟,他用一根火柴和一小把刨花就能把爐子燒起來,所燒木柴因為平時曬得干基本沒有煙。飯菜燒好,爐子的余火用來熱茶水,未燃盡的木塊夾到一個密閉的容器中制成木炭,以便下次使用。父親曾教過我煮米飯,不論用什么鍋煮飯,如果用開水只要水沒過米面一手指,冷水則稍超出一點,這樣煮出的米飯軟硬適中。
父親每天的伙食非常簡單,每頓飯只一兩個菜,且都是當(dāng)季蔬菜,買塊較肥的豬肉切成薄片加點鹽一蒸,就算是改善伙食,排骨和精瘦肉沒見他買過,父親炒菜從沒用過味精醬油這些調(diào)味品。偶爾來了客人父親也舍不得買好菜,父親一生吃的最多的是豆腐,多數(shù)時候是水煮白豆腐,把豆腐切成小塊煎成兩面黃再燒算是奢侈的了。父親從不浪費一點東西,淘米掉在地上一粒米也要撿起來,燒好的飯菜每次都吃完。
父親唯一覺得自己浪費的事是抽煙,他都是買煙絲裝在自制煙斗里抽,香煙從沒買過,但他一再勸我們別學(xué)這個。父親退休后被聘到外地繼續(xù)干了幾年燒鍋爐的老本行,我那時已參加工作,順道去看望父親,他仍是每頓飯自己燒著吃。我勸父親可以好好改善一下生活,可父親說習(xí)慣了。回到老單位,父親又獨自一人生活,父親曾與二哥共同生活了兩個月,覺得不習(xí)慣,最終又自己一個人過。
我后來明白,父親之所以每頓飯自己燒并非他所說的為圖方便,而是這樣能省錢。父親的支出,除一日三餐和少量水電費,以及偶爾添置一點衣服,其他能省則省。父親只有一套好點的衣服,其他衣服都是補(bǔ)了又補(bǔ),這套好衣服常常是回老家或出席一些重要場合才穿,衣服式樣早就過時,但父親卻不大舍得穿。年少時的貧困家境使父親養(yǎng)成了節(jié)儉的習(xí)慣。
上世紀(jì)七八十年代,我們兄弟幾個尚小,父親每月的工資除留下5元,其余的全寄回家。而這5元錢如果每頓去食堂吃肯定不夠,況且日常還有其他開銷。等到后來我們兄弟幾人參加工作家里生活好轉(zhuǎn),節(jié)儉早已成為父親根植于心的習(xí)慣。
生活在礦區(qū),要想搞點“外快”還是挺容易的,隨處可見的廢銅舊鐵偷拿到外面廢品收購站就能換成錢,可父親終其一生也沒做過這樣的事。身體一直健康的父親于去年6月21日因心臟病突發(fā)離我們而去,除了銀行的存款,父親的遺物很是寒酸。我和二哥通過測算父親退休后的工資收入和存款,父親平均每月支出的生活費不足一百元!
節(jié)儉的父親深深影響著我們兄弟幾人,他常用“家有余糧,心里不慌”告誡我們,只有靠平時的節(jié)約和積累,家里有一定積蓄,才能在遇到大事時心里有底氣。正是在父親的教誨下,我和兄長們都能堅持事事量力而行,沒有不良嗜好,也從不亂花錢,生活雖過得平淡,但卻安穩(wěn)、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