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越來越近了。七年前,在這個萬家團圓的日子,我的母親永遠離開了我們,留給我的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思念……
我們村是亦漁亦農的濱海村莊,大多數家庭除了要結網打魚,還有干不完的農活。村里的大人絕不清閑,但小孩無憂無慮,結伴放牛就是其中最美妙的時光。
將牛趕到草坡后,把牛繩一丟,便是玩耍的廣闊天地。春天擷野花摘野果,夏天采蓮蓬捉魚蝦,秋天斗蟋蟀放紙鳶,冬天燒薯窯煨田鼠。一年四季玩法層出不窮,常玩常新。
然而,這些于我卻是可望而不可及,只有羨慕的份,因為媽媽堅決反對我們家養牛!
當時,村里家家戶戶都養牛。大部分農事,特別是犁田耙地靠的就是牛,一頭牛干活,三個成年勞動力都趕不上;更重要的是牛還是丈量一般人家財富的標尺,連女青年找對象都要看男方家里有沒有牛,有多少頭牛。難道起早貪黑,披星戴月,恨不得一天掰成兩天用,一向不傻的媽媽算不清這筆賬,弄不明這個理嗎?
媽媽只讀過一年半年私塾,識字不多,用她的話說就是斗大的字認識不到一籮筐。但這些都不影響她尊重知識,尊重文化人。在她心中,讀書永遠是第一位的!
為把我們兄妹往讀書路上引,她常常帶我們到二十里外的縣城,讓我們感受縣城的文化,讓沖出小漁村的美好愿景在我們心里扎根。一旦發現我們虛度光陰荒廢學業,她就會恨鐵不成鋼,嘮叨不停。
要是條件允許的話,媽媽肯定會效仿孟母三遷。你說,她會讓我們去放牛嗎?
我們兄妹終將沒有辜負媽媽的期望,沒有像村里那些放牛的孩子玩野了心,又趕上恢復招生考試的好時光,大哥以全公社第一名的成績被縣一中高中錄取,次年我又以同樣優秀的成績考取了該校初中。我們家雙喜臨門,成了四鄉八鄰的一段佳話,媽媽自然高興。
那時,國家已對統購統銷漸漸放開,父親捕獲的魚蝦可以自由買賣了;我們家又分到了屬于自己的土地。這樣一來,家里的活越來越多,一下又少了我和大哥的幫忙,媽媽肩上的擔子自然更重了,從早到晚,手不停腳不歇地忙著洗衣、煮飯,除草、施肥,織網、賣魚……即便是這樣,媽媽還是不嫌辛苦,隔三差五地到縣城來看我們,帶著令同學們羨慕的香噴噴的魚蝦,有時還會夾帶一些諸如煎堆水籺之類令人垂涎的東西。
媽媽生活樸素,省吃儉用,自己所穿的衣服大多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她常說,衣服新舊無所謂,干凈就好。但,自從我和大哥到縣城讀書后,她又常說,人靠衣裝馬靠鞍。怕我們穿得寒酸,讓城里的同學笑話,總想方設法為我們做新衣裳。其實,那時大家都窮,在同學們當中,我的衣服算是比較多的,也是比較好的。記得初一第一學期期中考試結束的一天,我們十多位同學在晚修課間到數學科黃老師宿舍,搶先查看分數。正當我們蜂擁在黃老師面前時,突然,黃老師指著穿著嶄新、寬大、有點不大合身衣服的我,憐愛地說,真像個“姑爺”。此后,“姑爺”這個雅號便替代了我的名字,在我們班里叫開了。直到現在,有的同學還會這樣叫我,每當此時,我總會情不自禁地想念起媽媽來。
我到縣城工作后,媽媽也隨我住到了縣城。名義上是我照顧她,實際上是她放心不下我,要幫我。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媽媽就是我們家里的定海神針!有她在,小孩有個頭疼腦熱什么的,我和妻子再不用過于驚慌,手足無措;家里的大事小事也變得井井有條了。
客廳的電視節目正在播放歌曲《懂你》:“把愛全給了我,把世界給了我,從此不知你心中苦與樂”。我不禁問自己,我真的懂媽媽嗎?
在中秋節到來的時候,我總是情不自禁地想起母親,我只有扯下縷縷月光,化作綿綿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