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節家家戶戶蒸冬,是我們老家的老習慣、老傳統了。
“蒸冬蒸冬,揚場有風”就是我們這里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民謠,寓意冬至蒸了冬,明年夏秋兩季揚場時才會有風,讓風隨人愿,把辛苦勞動打來的糧食揚得干干凈凈,早日入倉,免得遭遇了壞天氣而糟蹋了豐收的成果,含有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之意。
蒸冬就是蒸窩頭。雖然吃窩頭是農家的家常便飯,基本上是日日蒸、天天吃,沒有什么可奇怪的,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沒有別的特別的寓意。但到了冬至節這一天,就有了與平日不同的地方。
首先,用料不太一樣。家庭條件好些的,蒸的窩頭干脆不用玉米面和高粱面,而是換成小米面,里面摻著紅棗泥。蒸出來的窩頭,黃里透紅,那才真叫人見人愛,不要說吃,看上一眼就讓人先咽下二兩口水。
條件不濟的,起碼也要往窩頭里摻上紅棗泥。再不濟的,也要有些變化,或是玉米面里摻高粱面,或是高粱面里摻玉米面,不但顏色上有變化,口味上也不盡相同。
在冬至那天,當房檐上的麻雀唧嘰嘰喳喳吵醒了黎明,全家人忙碌的一天就開始了。
記得我小時候,在冬至節的前兩天,家家戶戶就開始在石碾石磨上碾高粱米和磨玉米面了。因為是為過冬至節準備的,因此都要碾爛一點,磨細一些,特別要花功夫。
頭一天晚上,我母親就從瓦罐里把紅棗倒出一些來煮熟,去核兒后揉成棗泥備用。冬至節早晨,母親洗凈手臉,在頭上包一方藍印花粗布巾,就開始和面了。和到軟硬合適后餳一會兒,揪成饅頭般大小的劑子,然后就像變戲法一樣,十根手指快速在面劑子上捻動著,一眨眼,便捏成一個黃金塔一樣的窩頭。窩頭的底部用大拇指旋出一個窩兒,整個窩頭的周邊薄厚均勻,很精致。這樣捏的窩窩頭受熱均勻,熟得快。
在母親捏窩頭的同時,我遵照母親的囑咐,在灶房燒鍋。待把窩頭蒸熟后,母親并不急著揭鍋,而是讓我上到房頂上,看日出。
太陽剛冒頭,我便喊話給母親,母親便令我趕緊下房,然后讓一家人圍在鍋臺旁,父親一聲“揭鍋”的令下,母親便急忙把鍋蓋揭開,整個灶房立即被熱浪般的蒸氣充滿了,一股香氣撲得滿頭滿臉都是。
原來,父親和母親念著這么一個老理兒:太陽剛出來時揭鍋,象征家里的日子蒸蒸日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