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照例是要為已故親人掃墓和祭祀的。我的曾祖父母和祖父是在1949年前過世的,所以墳在老家的鄉下;祖母和父母的墳在城郊的山林里。每年到清明,我們兄弟姐妹四人都要去為親人上墳。我的兒子在3歲多時離開我們,如今算來竟逾十六年,我很少在清明去看過他,想起來我很慚愧,作為父親我沒有盡到責任,多少悔恨留在心頭,永遠不能盡釋。
我的曾祖父母其實并不是我爺爺的親生父母親,是爺爺的養父母。記得,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已經告訴我,爺爺的親生父母早逝,留下爺爺兄弟兩人,爺爺為弟,哥早逝。祖父(爺爺)自幼被曾祖父母收養,曾祖父姓曾,我是知道曾祖父名字的。近十多年來,每到清明我們都是去給曾祖父母上墳。我自己的親曾祖父母的墳,據說在老家的家族祖墳山上,可惜已經找不到了。
父親在世時,自己出錢出力修族譜。我以為這是父親為我們后代做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那就是讓我們及后代知道自己的來歷。小到一個家族如是,大到一個國家也然。父親在離開政界后,一直從事我們縣的縣志編撰工作,積累大量的地方史志資料,這是留給地方和后人的一筆寶貴議論財富,作為子女我們有責任保護好和繼承好。
母親是先父母過世的,已經快九年,父親已離開我們近五年。時間就這樣飛快的流逝,我每天都在痛苦中生活。有父母在的時候,自己是自由和快樂的,是無憂的。記得自己成家離開父母后,那時每天有一份牽掛,總是在牽掛父母的身體和飲食起居,夜里怕聽見電話鈴聲,怕父母親身體不好,漸漸的牽掛變成擔憂,每天都在一種擔憂中生活。
父母離開我后,沒有那種生離的牽掛,也不擔心夜晚的電話鈴聲。從那時起,我就似一個沒有父母的孤兒,我的心再也沒有了依靠。空空的、寂寂的、冷冷的,心里有話不知向誰訴說。一個人的時候,總是抬頭去望父母那歸宿的方向,變成另一種牽掛,這是一種更凄零,更痛苦的牽掛,這種牽掛變成長久的思念。這種死別的痛苦撕心裂肺,時日越長,痛悔越深!
每年清明去給父母親上墳,眼看父母親墳上的草,一年又一年,一歲又一歲,一枯又一榮。感謝小草啊!看到這些熟識的小草,是你們在那里長年經月地陪伴我的父母。小草隨風飄搖,那風聲就是歌聲,那飄搖的身姿就是舞蹈。清冷的山間里沒有子女在身邊的日子,我知道父母是何等的孤寂。
父母在世時,我每次回去,離開家時,我最怕看到父母的眼睛,那種期許的目光,是不仍離別,是盼早早歸家。寫到此刻,我已是淚流滿面,沒有父母在的日子里,我就仿佛是父母墳上那凄風苦雨中在人間里生存的小草,在這紛繁的塵世中顯得孤寂和無助。
清明是思親的日子,是傷痛的日子。人生是何其的短暫,可是在人生中,有很多的歡樂和痛苦相陪伴。在親人在一起幸福的時刻,一定要懂得開心,在失去親人后痛苦的時刻,一定要放聲痛哭流淚。只有用淚水來祭拜親人,用思念來懷念親人。即使不是清明的日子里,我也無時無刻不思念父母親,還有那在世僅存3年多卻沒有一天童年歡樂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