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人的審美對象和文化標尺,最美好的事情、食物和愛情,都出現在河里水邊。——許輝《淮河讀本》
河流,是風土人情的網。中國先民有倚山而筑、逐水而居的生活傳統。在很多城市,穿城而過的城市內河以及沿河的建筑,往往成為最富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觀。當代作家之中許輝老師偏愛淮河,他以“行走在大地上,完成生命的使命”為己任,恐怕這與他“生于斯、長于斯”有很大關聯。我也有幸,作為他的老鄉,同樣深愛這片熱土,深愛這靜水深流、奔涌向前的家鄉的河流。
年長之后,登過泰山,山之巍峨峻拔猶如凜風撲面,站在泰山之脊令我不禁喟嘆連連;也路過南方,浩浩長江蜿蜒流淌,金戈鐵馬、兒女情長躍然心上。這些眼中的山水,勾聯起胸中無數塊壘,感慨之余,卻令我將家鄉的意象變得具體而明晰,家鄉是一條河,如果非要再具體些,我覺得它便是——新汴河。
查閱書籍,新汴河是淮河流域的河道之一,它自宿州市區西北戚嶺子截沱河,向東匯濉河引河后經埇橋區、靈璧縣、泗縣,于江蘇省泗洪縣入洪澤湖的溧河洼,流經河南、安徽、江蘇3省11個縣,干流全長127公里,流域面積6562平方公里,它輻射遼闊,卻并非天然形成,而是出自于幾十萬農工的肩挑手扛,成于三春四冬的汗水澆灌,后因其河線基本平行于早已湮廢的古汴河,故有此名。
新汴河歷史悠久,前身是大名鼎鼎的古汴河,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古汴河源于戰國時期開鑿的鴻溝。隋朝隋煬帝于公元605年“發動河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通濟渠”,通濟渠引黃河水東行,將沿河一些天然、人工河道包括古汴河拓寬取直,經開封、宿州等地入淮,其東段引黃河水作為水源濟航的便是汴河。延至北宋末年(公元1127年)金人攻陷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市),汴河干涸,失去舟輯、灌溉之利,此河通航500多年。史學界將此河稱為唐宋汴河,民間口授相傳,是為汴河。
我的家鄉宿州,因汴河而生,因汴河而盛,“扼汴水咽喉,當南北要沖”、“舟車匯聚、九州通衢”之美名,便是在隋唐時期汴河為宿州這座古老城市博得的城市名片,昔日的汴河逶迤千里、百舸爭流,在唐宋五百多年間曾是我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宿州也因為汴河繁忙的漕運而誕生、興盛,成為一個舟車交會、帆檣如林、商旅云集的沿汴重鎮。
今天,新汴河已建成“國家水利風景區“,已成景觀河,河道兩旁樹木翠茂,花木交融,水面寬闊,碧波蕩漾,鮮花盛開,令人心曠神怡;景區內汴河水利博物館、北岸戰爭文化線和南岸民俗風情線令游人流連忘返,如癡如醉,由于它的位置靠近城市中心,也已成為是周邊地區人們游覽觀光、休閑娛樂的好地方。新汴河,終于實現了清澈美麗的青春夢想,喚回了前世遼闊的記憶。這條故鄉的河,是宿州這座千年古城建設發展的滄桑見證,更是我們幸福生活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