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七月,婆婆因病醫治無效,離我們而去。一年來,時常回想起婆婆,多少回內心默默地和婆婆對話,把自己遇到的事情,不論是高興的事情與她分享,還是愁人的事情與她訴說,感覺婆婆一直在我身邊。
二十年婆媳相處,婆婆的言談舉止、為人處世一直影響著我。婆婆留給我的是:樂觀、勤勞、大度、聰慧。二十年的點點滴滴,歷歷在目,有幾件事情讓我終身難忘。
經人介紹和愛人認識交往后,我第一次以未過門的兒媳婦身份去家里,婆婆給我做的是韓城過喜事招待客人的餛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是一個敬事的人,是一個有規矩、明事理的人。
婆婆樂善好施,為人大度,到哪兒都有好人緣。雖然家里經濟條件不是很好,但婆婆對誰都不吝嗇,只要親朋有困難,婆婆都會慷慨解囊。記得有一年家里栽了新品種大蒜,蒜苔長得又粗又長,婆婆送給左鄰右舍,讓大家都嘗稀罕。有人提出要一些蒜頭,來年也想栽種,婆婆滿口答應,等到大蒜收獲后,給需要新蒜的人送到家里去。
隨著孫輩一個個長大,到了初中、高中需要陪讀,不論是在韓城還是外地、條件好壞,婆婆都會全心全力做好陪伴。按時給孫兒們做好可口的飯菜,清洗臟衣服。只要家里有的、她能帶上的,都不需要我們再花錢買。
婆婆只上了四年學,但令我欽佩的是她是一個好學習、對新事物時刻保持好奇、探索精神的人。婆婆在咸陽陪讀孫子時,有時一個人回韓城,自己可以坐公交坐地鐵坐火車,倒兩三次車回到韓城。遇到不懂的事情,婆婆愛請教,直到搞懂弄清。婆婆性格開朗,善言健談,在臨潼、咸陽結交了一些談得攏說得來的老姐妹,關系非常好,一起買菜、逛街,婆婆還是這些老姐妹中的“核心”人物。
婆婆是從物質匱乏的年代過來的,加之她早年喪母,家里子女多,成家后家境貧困,但婆婆總能把簡單的食材做到極致。她打的攪團、攤的涼皮、煮的糊卜、做的麻食、炒的土豆絲,都是兒孫們的最愛。尤其是每年大年初一,婆婆做的團圓飯一定會有一盤大燴菜——“全家福”,兒孫們每年都期待這道壓軸菜。看著兒孫們大快朵頤,婆婆那份喜悅和自豪全都寫在臉上。婆婆年紀漸漸大了,家里的人口也日漸增多,團圓飯自然由我們這些兒媳婦去做,但每年準備全家福這道菜,婆婆還是要叮囑再三,讓提前買肉,炸丸子、炸酥肉。我們知道,婆婆是想讓全家人團聚在一起,一起分享團圓的快樂和幸福。
婆婆身上的優點和對生活的熱愛,對子孫們的疼愛,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讓我學會了怎樣去生活,怎樣處理各種關系,怎樣相夫教子。
20年的婆媳,永遠的婆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