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從安康師范學校畢業已經20多年了。當年的毛頭少年已近不惑之年,母校也在發展大潮中不斷轉型成長——具有近百年建校歷史的安師在2004年與另外兩所中專學校整合組建成安康職業技術學院。母校安師在為山區培養了兩萬多名優秀教師的輝煌成就之后,又一次把自己毫無保留的奉獻給了教育事業。
真正引起大家對安師無限懷念和感慨的,大抵是在安師校園作為新的用途之后校門被拆除的那一段時間。校友們經過育才路1號這個在人生軌跡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地方,面對新的標牌、新的建筑、新的面孔,突然意識到——安康再無安師,母校漸行漸遠,你我已不再少年。
說起安師,一定要說說那個時候的時代背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秦巴山區的廣大農村在改革開放春風吹拂下,溫飽問題逐漸解決,思想觀念發生深刻變化,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愈加強烈,廣大學子通過刻苦學習跳出農門的希望被重新點燃。我生活的那個小山村,不通公路、不通電話、不通電、不通水,“出門靠走、通訊靠吼、看門靠狗”是真實的寫照。那時候,由于交通不便,加上孩子較多,每個村子都有一所民辦小學,一所學校、一位老師、一間教室是村辦小學的標配。至四年級以后,就升入鄉中心小學。中心小學離縣城也有100多里的路程。那時候,孩子們對外面世界的認知了解來自于安師畢業的老師、在外求學的學子以及外出務工人們的口口相傳,對于理想追求、人生規劃單純而又簡單。那時候,初中畢業考試在制度設置上是先進行畢業考試并作為參加中專考試的資格預選,再參加升入高中的考試,最后在7月高考之前進行全省中考,農村學子考上中專學校,就意味著跳出農門,不用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土里刨食。那時候,由于高考尚未擴招,高考競爭異常激烈,農村家庭經濟尚不寬裕,窮怕了、苦怕了的農村學子和家長大都本著“隔手的金子不如到手的銅”的理念,沒有勇氣和底氣把希望寄托在一個雖然層次更高但前程未卜的高考上。在我們老家,即便是鄰村也有一個考取清華大學的學長做榜樣,但是,在家長的眼里,考取中專和在清華上大學似乎并沒有多少本質上的區別。貧窮和閉塞限制了人們的想象和夢想。在這種背景下,受當時政策導向、信息來源、個人條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考取中專學校是絕大多數農村學生求學成才的最高目標,評價一所農村初中質量是否過硬,中專錄取率是教育行業乃至社會評價的剛性指標。
收到安康師范學校錄取通知書時,我非常激動,因為從此可以跳出農門,過上相對輕松體面的生活。父親帶著我到耕讀傳家的祖父祖母墓前,虔誠的點燃一柱清香,第一時間報告這個改變命運的喜訊。小山村打破了日常的平靜,叔伯長輩、兄弟姐妹在白天辛勤勞作之后,都紛紛登門祝賀,分享我們的喜悅。那個暑假,不論走到哪里,都滿是祝福的話語和羨慕的目光。
安師的學習氛圍極好。在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校訓激勵下,學校課程開設齊全,管理規范,考核嚴格。文化課程,素質教育齊頭并舉。考場紀律十分嚴格。每學期都有因為作弊而被要求補考甚至受到處分的,每學年都有因為成績不達標而被要求留級或者退學的。在這樣嚴格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導向引導下,同學們刻苦努力,比學趕超,勤學苦練蔚然成風。有相當數量的學生畢業后通過參加高考或者保送實現了大學夢,還有一大批學生通過自學考試、成人高考在安師畢業的同時就取得了專科畢業證。
安師校園生活亦豐富多彩。從早到晚滿滿當當,從春到冬色彩斑斕。清晨6點半起床,先上早操,再到教室晨讀,然后吃早餐,進入正常上課時間。晚上7點準時夕會,各班準時收看新聞聯播,夕會過后,再上兩個晚自習,然后熄燈休息。星期天的晚自習一般是班會時間,班主任和班委會安排一周工作,對表現好的同學進行表揚,對不守紀律學習退步的現象進行批評。
四月,校園田徑運動會如期開幕。開幕式隆重而熱烈,各代表隊身著統一服裝精神抖擻喊著口號魚貫入場之后,舞蹈隊、腰鼓隊、體操隊、武術隊你方唱罷我登場。霎那間,操場上,彩旗飄飄、鑼鼓喧天;隊伍里,熱血沸騰,摩拳擦掌。運動會一般持續一個星期,短跑長跑、鉛球標槍、跳高跳遠,項目多樣,參與者眾。獎項設置也極為講究,既注重比賽項目的獎勵,也注重團體精神的獎勵,還注重精神文明的獎勵。比賽期間,鼓勵各班向組委會投稿,在賽事進行中廣播。激昂奮進的音樂,激烈精彩的競賽,激情澎湃的文字,激動人心的時刻,構成了校園運動會的特有元素。我不擅體育,競技場上不能一展身手,但我也發揮優勢,積極投稿,每屆運動會都會給班上爭取精神文明獎,也算是盡了綿薄之力。
校園的秋冬則比春夏更有意思。夏天是畢業季,趕上陜南多雨悶熱,加上離別的感傷,總是給人以淡淡的愁緒。秋冬就不一樣了。秋季新生剛剛入學,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剛剛開始。十月金秋,校園之秋歌詠賽閃亮登場,歌聲響徹校園。冬季還有一個重頭戲就是萬米越野賽。也是在比賽之前就要進行訓練。安康的冬天,江風凜冽,空氣濕冷。早上六點就被叫醒,班主任準時在校門口等候,先是在操場上訓練,到了臨近比賽,我們開始在大橋路訓練。晨跑還是有危險的。一方面來自寒冷的天氣和高強度的訓練,一方面來自外部治安環境。記得有一天早晨,我們跑到水西門后,一名女同學爬上河堤,發現一幫小年輕正在堤上坐著吸煙,嚇得這名女同學急忙飛奔下來,氣喘吁吁的用儼儼的白河口音向同學們告誡:“別上去,上面有小痞子,他們在繃煙頭!”多年以后,大家每每聚會,都會模仿她的樣子開心一番。還有一次,下午時分,我們朝香溪洞方向跑步訓練,返回的時候,天色漸暗,我們兩個男同學正在下山的時候,突然遇上兩個攔路要錢的小痞子,其中一個同學趁其不注意奪路而逃,留下一個沒有辦法,只好好言相告:“大哥,我們在訓練,身上一分錢也沒有,待我下次遇到你一定給你奉上。”小痞子見無利可圖也只好做罷,臨走時問剛才溜了的那個叫啥名字?同學略加思考,給留了一個其他班的體育健將的名字。后來聽說,該體育健將在教室痛打了一個外來的小痞子,不知與我那同學是否有關。
懷念安師,最難忘的還是老師和同學。在安師見到的第一位老師是班主任夏景梅老師,她四十多歲,中等身材,齊耳短發,身著職業套裝,干練優雅。進入安師上學時,我剛剛14歲,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夏老師的言行舉止對我無不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夏老師是我們的班主任,也教我們文選課。由于從小喜歡詩歌散文,便很快引起了夏老師的重視。我的第一篇文字在安康日報發表后,她第一時間在教室宣布了這一重大喜訊,給我以后的寫作愛好給予了極大鼓舞。同學們都說夏老師對我是偏愛的。一次文選課上她正講著戴望舒的《雨巷》,當是窗外細雨蒙蒙,教室外面的一叢竹林在雨中顯得更加青翠,枝頭上兩只小鳥嘰嘰喳喳叫個不停,我順著窗外望去,不知不覺的望出了神,以至于夏老師提問喊了三次我都無動于衷。當同桌把我從出神的思緒中叫醒時,我已經慌張得不知所措。大家都要看著夏老師怎么對我雷霆大怒時,卻見夏老師微笑著走到我的身旁,調侃著問道:“你目不轉睛地望著左前方,是不是也在思念你的丁香姑娘?”恰巧前排女同學那幾天請假,頓時讓人百口莫辯,彼時的心情豈是一個緊張可以形容的?
難忘的老師和難忘的事情還有很多。放學遇到程家興校長騎著永久牌加重自行車時我們遠遠躲開卻又好奇不已的邂逅;校園之秋歌詠比賽程必呈副校長極具專業素養的合唱指揮和指導;小提琴老師王晉康先生步入課堂的蹣跚腳步和上課時略帶喜感的認真;教務主任張宏社老師在教學教務安排時堅持從實際出發真心關愛學生的情懷和擔當;學生科長劉瑞江老師整天嚷著把處分記入檔案卻在畢業時宣布一筆勾銷時的驚喜……都在記憶的長河留下深刻印象。難忘的還很多同學和校友。我的老鄉學長杜世軍,筆名渡心河,是當時安師很有名氣和成就的校園作家,上學時就在國內知名文學刊物發表文章兩三百篇,如果說我在文字上有些興趣愛好的話,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世軍老兄的鼓勵和指導。那個時候,周末還是相對輕松的,我整天泡在他們的教室和宿舍,談文學、談理想、談未來,在他的悉心幫助下,我的第一篇文字得以在安康日報發表,極大的激發了我的文學夢,雖然因為才疏學淺,沒有圓了文學夢,但卻培養了自己的愛好,也提升了綜合素養。同是95級的同學張治平也是終生難忘的好友。治平同學是我們這一級的學生會主席,性格沉穩,少年老成,我們在程必呈副校長的支持下,在學校成立“笑藝樂團”,組織幾十名音樂愛好者利用課余時間強化訓練、開展活動。畢業后,治平老兄在寶雞教育學院深造,后來分到旬陽一所初中任教,深受師生歡迎。令人無限惋惜的是,事業剛剛起步,他卻身患急癥,不幸英年早逝。百年建校歷史,培養了許許多多安師優秀校友,既有政界精英,也有商界翹楚,更多的是默默耕耘在山區教育一線的辛勤園丁,特別是教育戰線上的安師校友,刻苦鉆研,苦干實干,很多校友走上了學校領導崗位,省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層出不窮,成為了支撐山區教育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奉獻,都在各行各業展現自己的才干才華。
曾經的輝煌已經成為歷史的記憶,過去的成就不再代表現在的實力。一代代安師校友在時代進程中,面對新的形勢和新的要求,大浪淘沙,鉛華褪盡,有的繼續勇立潮頭,引領潮流;有的甘守平凡,默默奉獻;也有的徘徊迷茫,不知所措。懷念安師,就是為了懷念過往的歷史,懷念那個時代那段歲月我們曾經的初心與努力,懷念那個歷史背景下母校安師給予我們的一切一切。懷念安師,更是為了找尋初心,立足新的起點,腳踏實地,仰望星空,以奔跑的姿態,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