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在世時,一年四季里,她獨喜紅葉滿天,佳果飄香,暖陽清空的秋天。
一如往常,整個閑適的季節,雖然腿腳不好,但她一刻都沒閑著。每天清晨,全家就數她起得最早,去買開鍋的油條和豆漿,再在家里熬好紅豆稀飯,炒幾個時令小菜。等一家老小吃飽喝足,奶奶又顛著小腳,挎著竹籃,優哉游哉地信步去往菜市場,精挑細選上市的新鮮菜蔬和魚肉。碰到挑擔子的山民出售剛摘下來的板栗和柿子,奶奶不怎么還價,買回來讓我們幾個小孩子嘗鮮,過過饞癮,有時留少許當作自己的“零食”。我們幫她將板栗剝殼去皮,奶奶癟著嘴,邊嚼邊感嘆:老家的板栗,只有到秋季才吃得上,真甜!周圍人見了奶奶真性情的表露,都忍俊不禁。
那些年,奶奶雖然身體不扎實,但腦子十分清晰,仍是家務總管。
秋天到了,冬季還會遠嗎?入秋過后,氣溫開始逐漸走低,繼而起了寒意。奶奶未雨綢繆,籌劃著一家人的暖衣工程,于微細處地一一落實到位。開始敦促母親抓緊將置換的毛衣活完工,再就是四下打聽,那兒有既便宜又實用的保暖鞋、圍巾和手套,還叮囑常年出差在外的父親盡早買回上好的木炭,儲存著做冬季以及春節期間烤火用。趁著星期天,她叫母親帶著我們,拖回幾板車做飯用的蜂窩煤。秋季對奶奶來說,就是她為一家老小生活無憂的操心季,雖不能身體力行,但心思上事必躬親,時時處處都滲透著老人對下輩以及小字輩的關愛和體恤之情。
整個秋季,我們家成了遠房親戚的“驛站”。他們大多來自山區老家,七大姑八大嬸、堂妹表侄的,奶奶都叫得上名,而且熟稔得很。他們挑著擔子或拖著板車來縣城販賣時令秋果或土雞蛋等啥的,弄點收入,順便買點醬醋火柴牙膏和好看的布料回去。每逢親戚來落腳,奶奶高興得不得了,弄好吃的飯菜來招待,專門清理出一間大房間,甚至為他們打地鋪。親戚們挑擔或挎籃,滿街兜售新鮮板栗、紅彤彤的柿子、積攢起來的土雞蛋和偶然打到的野兔,奶奶倚門送去,巴望著能賣出個好價錢。少數賣剩下的,奶奶就讓他們留下,給足價錢。奶奶常說,老家人生活不易,只有在秋季山貨集中收獲期,他們才得以能“擠”出自產品創收。相比之下,咱家的日子還過得去,能周濟一點算一點。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生命的根啊!
奶奶的秋季,有她對那個貧窮山鄉的回望和眷念,也有對家人關愛和牽掛。她的秋季里最美的景色是老家人賣完山貨的那份釋然和輕松,一家老小愉快地工作或上學,和睦地生活在一起,過好每一年,每一季,乃至每一天。就像豐盈的秋季,奶奶期盼著我們這些小字輩以后能奔個好前程,結出累累的幸福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