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就和爺爺生活在一起,爺爺給我很多教誨,對我的影響很深刻。
爺爺說做人要正直。1964年底,他被抽調參加益陽地區“四清”(也稱社會主義教育)工作隊。分在劉少奇同志家鄉寧鄉縣的油麻田公社申明大隊姚家壩生產隊。當時的工作精神是“訪貧問苦,扎根串聯,清查四不清干部,重新組織以貧下中農為主體的階級隊伍。”姚家壩生產隊的隊長,總體來講算是個蠻忠厚的農民,但他在父親去世時拿了生產隊的兩籮筐石灰用于棺木墊底,加上平時作風有點粗,群眾有意見。工作組認為要組織批斗,但爺爺卻認為這點事不值得興師動眾表示反對,為此受到了工作組組長的批評,稱其“不懂階級斗爭”。姚家壩生產隊總共21戶人家70多畝耕地,這個隊長一旦被批斗,短時間再選一個不容易。于是,爺爺多次向工作組據理力爭,說明實際生產隊的情況,最終生產隊長補交了石灰款,沒有被批斗。后來,這個生產隊長輕裝上陣,把集體生產搞得紅紅火火。
爺爺說為人要勤奮。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校園風清氣正,學風很濃,爺爺很勤奮,無論到哪里,口袋里總揣個小本子,看到報紙、刊物、專著里認為自己有用的東西,就摘抄下來。回來后再分經濟類、糧食工程類、生態學類整理出來。他常說知識在于積累,認真讀書終身受益。從1980年開始,爺爺先后在北京的《生態學雜志》、《農村科學》,重慶的《地下工程》,南京的《江蘇糧食研究》上發表了多篇論文。1986年他在發表于《生態學雜志》第一期上的“貯糧生態”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少用、禁用磷化氫等熏蒸劑殺貯糧害蟲的做法,采用打破環境因子和生物因子間生態平衡的辦法,低溫、低氧確保貯糧的穩定性的觀點。這篇論文1987年1月被《江蘇商論》評為三等獎。1993年7月,他成為高級經濟師。1994年6月20日又被貿易部授予先進工作者稱號。每每說到這些,他滿滿的愉快溢于言表。
爺爺說待人要誠懇。同學之間、同事之間都要坦誠相見,不耍奸、不耍滑、不耍小聰明,要誠誠懇懇待人。爺爺在南京讀書時,班上有個來自新疆奇臺縣的同學,學習跟不上,老師提問時常常答錯了,同學們都嘲笑他。爺爺當時是學習委員,就主動利用課間、晚自習的時間幫助他,舉一反三教他專業基礎課的知識點,半個學期后這個同學很快適應了南方的生活,不想家了,成績也追上來了。他們成了好朋友,后來,這個同學回新疆工作了,但55年來他們還一直保持著聯系。
現在我結束了大學四年的生活,考上了國外一所大學,在我去讀研究生前夕,爺爺用一張精美的卡片寫了一段寄語:“刻苦學習,融會貫通,回歸祖國,成就夢想。徐國榮”。而我,則寫下這篇文章,記錄下爺爺對我的言傳身教,帶著爺爺的教誨飛往大洋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