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臘月二十的夜晚,父親永遠離開了我們。
從此,我和父親陰陽兩隔。
父親年輕時在鄉鎮企業工作,是一名汽車司機。他雖然每天早出晚歸非常忙碌,但在計劃經濟年代,這份職業還是讓同灣的鄰居們十分羨慕。
母親是一名農村婦女,在生產隊里干農活,每天掙七個半工分。
我們兄妹四個,當時都在上學。只有母親一人掙工分,人多口闊,所以每到年關結算,我家都是超支戶。只能靠父親微薄的工資來養活一家人。
父親一生節儉,為了兒女,他操碎了心。那時候經常自己只吃個半飽,省下另一半帶回家給我們吃。
一年夏天,父親跟貨主到浙江跑長途運輸,見街上有我們從未吃過的海鮮產品出售,隨即用這趟賺來的二十多塊錢運費,買了些準備帶給我們嘗鮮,未曾想等第三天回到家,海鮮已全部壞掉。我們這群不懂事的孩子,當時根本不知道“可惜”,更不懂得這份厚重的父愛,只是隱隱看到慈父臉上失望的神情閃過。
改革開放以后,家里日子逐漸好了起來。在父親的悉心教導下,我們兄妹憑借自身努力,個個有了安穩工作和幸福家庭。
2013年4月,我家添了小孫子,我當了爺爺,父親則升級成了太爺爺。那段時間,我發現父親的精神狀態特別好,成天樂呵呵地跟小曾孫買這買那。我想,這大概是他老人家在享受四世同堂和隔代親的天倫之樂吧。
父親病重期間和去世時,村里鄉親們都絡繹不絕來家里看望他,送他老人家最后一程,我和家人也非常感動。當然,這應該是父親為人厚道,在世時和鄉親們和睦相處的緣故吧。
“父愛如山”這句話在父親去世后,我們才真正悟出它的含義。他老人家一生雖沒有跟后人留下財富,但卻留給我們永遠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好家風——持家敬業、與鄰為善。
每逢佳節倍思親。夜深人靜時,我又思念起我的父親,他老人家音容宛在,我淚盈滿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