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父親那一輩的人來說,節儉就像是一份時代的印記,始終牢牢地刻在潛意識里。
父親的節儉之道可概括為兩種方法:開源、節流。
我的家旁就是一個垃圾箱。父親每天回家的時候便會靠過去瞅兩眼,看到有還能用的就帶到家里來。按摩器、電蚊拍、手電筒……每撿到一個,父親就會和我夸耀一番。“你看我拾到的這個怎么樣?修修就能用,又能省下一筆錢!”
這便是開源,取他人之有余而補己之不足。此外,它還依賴著親戚的贈予。在家族之中,衣服是流動的財產。我身上的衣服就是表哥穿剩下的,等我穿不下了,它們又將被穿在我表弟身上。“衣服能穿就行了”,這句話也漸漸組成了我的價值觀。雖然衣服不斷褪色、泛白,但誰又能說這樣的衣服不夠溫暖呢?
節流則分為三個方面:米、電和水。
在我家,水循環的體系構建得完整而成熟。父親準備了七八個桶,用來裝雨水、洗菜淘米水和洗衣水等。其中的一部分用來澆地,剩下的便用來沖廁所。
米和電沒法循環,只能節省。盛飯或者夾菜時,米粒或菜偶爾會掉到桌子上,如果桌子不太干凈,或者夾了幾次還是夾不到碗里,我就會舍棄掉。父親看見了,就會默默伸出筷子,夾起來吃掉。
父親是從農村走出來的,挑過大糞種過地,與土地和莊稼靠得很近。一株麥子的彎腰與一粒米的誕生,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飽含想象力與生命美學的過程,但對父親而言,卻意味著腳底磨泡、筋疲力盡的生活。所以他見不得一點兒浪費,即使已經過期了的食物,只要沒有變質,就囫圇吞下,然后嚼點大蒜,配些白酒殺菌。
不過電就沒法代為消化了。父親便開始分割白天黑夜,以及四季。幾十年的底層生活,讓他養成了一雙明亮的雙眼,雖然老花,卻可以抵擋黑暗。只要不是做精細活,他就堅決不開燈。家里的一切已經在他的腦海形成了清晰的地圖,手和腳就是行走的視線。
父親的節儉寶典里,是沒有冬天這個詞的。夏天,不開空調沒法睡覺,冬天就不同了。父親在身下鋪一層被子,身上蓋兩層被子,再把軍大衣和毛衣等鋪在上面,提前縮進去捂被窩,這樣再冷的冬天都可以溫暖地度過,即使雪花染白了鬢角,也不會落進歲月蒼老的骨頭里。
客居他鄉,異地求索,自己打理自己的生活,這時才發現賬本是多么難念的經。曾經覺得有些小氣的父親,如今成了我請教節儉經驗的寶庫。怎樣把錢掰成兩半用,是屬于生活的高考,而父親便是其中的優秀畢業生,甚至,有了成為出卷人的資歷。父親的節儉之道也成了一本秘籍,將在我家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