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記事起,我就知道,父親對牡丹情有獨鐘。那時雖非饑饉年代,但誰家也不富裕,別人家院里種的都是菜,吃不完還能賣了補貼家用,我家的院子雖大,種的菜卻很少,僅夠自家吃。院子的一多半空地都被父親種上了花草,向陽處種的多是牡丹。
母親曾說父親:“種恁多花草能當飯吃?”父親說:“你不知道,蔬菜只是養身,花草才能養心!”我那時年紀小,聽不懂父親說什么,只知道每年春天,我家的院子格外美。雖說院墻是土壘的,但因為有牡丹開放,土院子也變得花團錦簇、香氣四溢。
父親種的牡丹我說不出名堂,但一朵朵碗大的花,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在綠葉的陪襯下星羅棋布,把地面都蓋嚴了。在春日暖陽下,金色的小蜜蜂、色彩斑斕的花蝴蝶,不知從何處來,在花叢中翩翩起舞,給院子增添了不少生氣。
那時種花的人很少,同村很多人干完農活或閑著沒事,總要到我家的院子里看看。來看花的人個個滿面笑容,像要和花朵爭艷似的,都夸父親牡丹種得好。父親聽了,心里比吃了蜜還甜,拿出家里好吃好喝的招待人家。離得近的,有時端著飯碗就來了,還說看著這么美的花吃飯香,飯也吃得多了。有時缺蒜少醋的,父親還倒貼進去不少。等人家走了,我們心疼那些好吃的,母親心疼蒜和醋,就對父親抱怨。父親反而說,你看來看花的,沒一個不高興,看著花吃飯的,沒一個不香甜,這就叫看花養心,秀色可餐!
后來,人們生活條件好了,村里種花的人漸漸多了起來。當然,他們首先想種的就是牡丹,不但因為牡丹好看,而且父親種得多,討要起來也方便。
父親很慷慨,不光贈送花苗,還不厭其煩地教人家怎樣種植。誰家的牡丹出毛病了,人家一說,他就立即跟著去看。有時正吃著飯,父親把飯碗一放就要去。人家說,等吃了飯再去也不晚。父親說,少吃一點餓不著。他比人家還急,風風火火像出急診的醫生,轉眼就沒了蹤影。
我問過父親:“為什么那么喜歡牡丹?”父親反問我:“洛陽牡丹甲天下,既然牡丹喜歡洛陽,我們洛陽人為啥就不應該喜歡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