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味道來不及細細品嘗,走門串戶的熱鬧還正醇酣,元宵佳節又如期而至了。下班路過鬧市,穿行在琳瑯滿目的美食和謎燈里,瀏覽現在品種齊全的湯圓及餡料,協裹在喜氣洋洋的人群里,頓覺濃濃的節日氛圍撲面而來,不禁回憶起兒時簡單卻溫馨的元宵佳節。
兒時的日子很清貧,每年元宵節,母親都親手做湯圓。市面上的湯圓有紅糖、芝麻、桂圓花生等餡,但我家只有實心湯圓。元宵節前幾天,母親提前把家里僅有的糯谷碾脫谷殼。元宵節前夕,拿一半糯米加三分之一粳米一起倒在大盆用水浸泡。母親說糯米黏性強,加了粳米中和,做出來的湯圓軟硬適中成形又好吃。第二天早上,母親把泡了一夜的米倒在竹箕里瀝水。
瀝干水后,母親開始臼米。她便把一部分米倒入石臼,用兩頭均勻,中間插著一根厚實握柄的“木錘”用力砸,直至成粉末。人工砸粉耗時費力,母親要花一個上午才能全部完成。那天,看臼米好像很好玩,忍不住上去試試,結果不到十分鐘,便全身酸軟,手臂又酸又麻。糯米成粉后,母親又忙著熬米糊。一木勺水,幾把糯米粉,灑上適量食鹽,用筷子在加熱后的鍋里快速攪拌,幾分鐘米糊就熬好了。把米糊加入糯米粉后就可以揉粉了。母親揉粉團的姿勢很好看,我們像小狗一樣圍在母親身邊圍觀。母親像魔術師一般,仿佛一轉眼就把雪白松散的糯米粉揉捏成筋道綿軟的粉團,接著用刀把粉團切成一截截小長條,又把粉條抓成一小坨一小坨,扔在團箕里。母親一聲令下,我們五個小孩歡笑著搶著搓湯圓了。粉團很小很小,剛夠我們的手
心握。嬉鬧中,湯圓成形了。
元宵一過,就面臨開學。家中五個小孩開學的學費,對于貧窮的家庭是筆不小的開支。那時在農村,大多數人家不會讓女兒上學,因為女兒終究要嫁出去做別人家的人,只讓男孩上學。母親小時候吃過沒文化的苦和虧,她決不允許讓三個女兒步她的后塵。因此不論家境如何貧困窮苦,母親咬緊牙關也要供我們三個女兒兩個兒子上學。為了孩子,母親每天起早摸黑,省吃儉用想要讓自己的孩子與眾不同。即便在萬家團圓歡樂的元宵節,被貧窮束縛的母親也不輸陣勢,帶領孩子們自己動手做湯圓。只不過,我家的是實心湯圓。為了增加口感,湯圓出鍋后,母親會在每人的小碗里加一小勺白砂糖。當肚子早就咕咕直響、饞得口水直流的我們接過那一碗香氣撲鼻的湯圓,一起就站在灶臺邊,像喉嚨里長了牙齒般“呼嚕呼嚕”,一會兒工夫就吃了個底朝天。看看碗底還有一些沒溶化的白糖,又都伸出舌頭把碗底仔細地舔了個干凈。母親見了,總會笑著把她碗里的湯圓分拔到我們五姐妹碗里,自己喝湯。
后來,我們五個長大了,外出工作,也出息了,陪在父母身邊過元宵吃湯圓的日子少了。每逢元宵節,市面上五花八門的湯圓餡料,看著賞心悅目,味道也不錯,可吃在嘴里,總覺得不如兒時母親做的實心湯圓味美。或許,那小小湯圓里濃濃的母愛早已鐫刻進我們的味蕾,成為內心深處最踏實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