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超市里各種各樣的粽子,就想起兒時在鄉(xiāng)間老家過端午節(jié)的情景和母親做的粽子,這記憶讓人心里難以平靜。
在離我們家不遠的地方有片叫大甸子的濕地,那里的大河兩岸有大大小小的水灣子、水泡子、水溝子,水源如此充足自然就有葦塘了。端午節(jié)前夕,母親帶著我和弟弟去葦塘里采剪葦葉,為包粽子作準備。踏進葦塘,就聽到蛙鳴蟲叫的聲音,還常見野鴨子落下飛起。一直走在葦塘的水里,好像總有魚在腳旁游來鉆去,好玩極了。母親會踩魚,她讓我們跟在她的身后,她邊采剪葦葉邊踩魚。母親的腳步忽輕忽重忽快忽慢,隨著咕咕嚓嚓的腳步聲,魚仿佛就鉆進了她的腳底下。只要母親一哈腰,保準從腳下拽出一條魚來,我和弟弟咧嘴直樂。弟弟拿一根長長的柳條,下面打個疙瘩,往柳條上一條條穿魚,很快就成串了。鮮嫩翠綠的葦葉也采夠了,母親就領(lǐng)著我們回家了。弟弟說:“媽媽煎魚,我給爸爸燙壺酒。”母親笑了。
母親心靈手巧,做粽子更拿手了,連鄰居都夸贊。端午節(jié)的前一天夜里,母親先把葦葉沖洗得干干凈凈,又一片片抻直捋平。早準備好的紅棗、核桃仁再洗兩遍,然后分別盛在兩個平盤里。母親接著將黏黃米放進大盆里,用溫水一遍又一遍地淘米,眼見每一粒米都是黃黃亮亮的,這時再把米浸泡一陣子。母親開始包粽子了,她拿起葦葉靈巧地卷成個菱形的筒子,麻利地裝進黃米、紅棗、核桃仁后,封好上頭,捏嚴邊邊角角,拿線繩橫豎纏繞綁住系緊留個活結(jié),這就成了。母親在大鐵鍋里加滿了水,放進一個個粽子,蓋嚴鍋蓋。她用猛火燒開兩次,再用溫火燒煮。不著急,慢慢煮,煮透煮熟,直到香味四溢。煮好了粽子,一個個撈進盆里,拿涼水浸泡起來。
端午節(jié)來到了,當朝霞臨窗時,父親已經(jīng)從山上采回來帶露的艾蒿和柳枝,而且插在房門上與屋檐下。窗前懸掛起用彩紙做的大大小小的葫蘆、燈籠、桃子,紅紅綠綠,飄飄閃閃,好看好玩,呈現(xiàn)出節(jié)日的景象。母親走進屋來,給我和弟弟的手脖上、腳脖上纏系防毒邪保平安的五彩絲線,笑瞇瞇的。她大聲說;“過節(jié)了,吃粽子了!”父親盤腿大坐,就著雞蛋和母親的炒菜喝著小酒,一臉滿足的樣子。母親包的粽子味道美,我和弟弟狼吞虎咽吃得歡快,不一會兒小肚子就鼓起來了。父親擠弄一下眼睛,我和弟弟就背誦母親教的兒歌:
端午粽子肥又胖
剝掉外皮蘸白糖
筋筋道道甜還香
生活幸福好時光
……
歲歲端午,總會想起那充滿母愛的粽子,便更加懷念母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