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季,母親在父親的陪伴下先步行兩公里,再坐大約15公里的公交車來縣城,說是想給自己買件上衣。母親的衣服,哪一件都可謂是“老字輩”的,多數恐怕已經七八年了,不是嚴重脫色,就是領口、袖口或衣襟多處磨破。她總喜歡貼身穿著的那件灰色線衣,大概不下十年了吧。也實在是早該買幾件新衣服換換了。
我們先后去了幾家服裝店,母親挑選試穿了幾件薄點的外套。從顏色到款型,她大體覺得都還滿意。而當銷售員一一說出那一百二三十元、一百五六十元的價格時,母親就說:“不買了!”說著就要離去。
我知道,一輩子生活清苦、又節儉慣了的母親,并非真的不想買了。只是到了要花錢的時候,她又有點舍不得了。最終,還是在我的堅持下,才買下了一件。
父親在姊妹六個中排行老二。他前頭是我大姑――他的姐姐。而在他年僅十八歲時,我的爺爺就不幸跌下懸崖永遠離開了人世。那時,正值60年代初缺吃少穿的艱苦歲月……
因此,尚不足19歲、同齡的父母自1962年結婚開始,就被生活的枷鎖牢牢地套住,無可逃遁。多少個夜里偷偷抹淚、哀嘆命運之后,白天他們卻咬緊牙關,并肩攜手,一起起早貪黑、沒黑沒明地賣力在生產隊勞動,掙工分養家糊口,含辛茹苦地拉扯著我的叔父和幾個姑姑,一年一年漸漸長大……
平日里,父母省吃儉用,精打細算,竭盡全力地調劑著一大家人的生活。他們總是把舊衣服縫縫補補,湊合著穿了又穿。我們姐妹三個長大成人后,穿過的有些舊衣服,依舊是被父母隨便收拾一下,接著再穿。即便現在,一年四季同樣也很少添置一件像樣的新衣服。
直到去年大病之前,父親才在我的母親“逼迫”下丟掉了那件草綠色線衣。而說出來恐怕沒多少人會相信,這件線衣,竟然還是在我上中學時穿過的,算起來已經30多個冬夏過去了啊!因為是尼龍材質的,在我看來結實得根本就穿不爛。它卻被父親風里雨里穿著上山下嶺,兩個袖口處多年前就一綹一綹的,用剪刀修剪一回管不到幾個月,偶爾又明顯地耷拉在手背上。
這些年來,我們所穿的衣服盡管不是太好,而哪一件價格少說也在一兩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孩子們買衣服的標準,相比我們,則簡直更高一籌,而且差不多穿一兩年就不穿了。看著實在覺得可惜!也許正因為如此,每當我看見年過古稀的父母親,仍然穿著幾十年前的舊衣服時,我的心里都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同時,我又在深深地自責,且意識到,如何教育好子女責任之重大!
而今,出生于60年代末的我,骨子里多少也有點父母的秉性――有的衣服穿了多年,同樣也遲遲不肯扔掉。我想,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果,除了我也曾有過近二十年窮苦日月的親歷而外,主要還是因于父母節儉傳統潛移默化的長期影響吧。五年前去深圳,定居那里的兄弟曾送我一件白色短袖,至今雖然看著舊了點,而仍被我洗得很白凈,穿了一夏又一夏。
父母一生務農,生活十分艱辛清苦,晚年又都體弱多病,除了老家靠近坡根那三間滄桑滿目的磚瓦房,幾乎再沒什么給我們留下。而他們的節儉勤勞的風范與美德,又豈不是一種無形而寶貴的財富,將使我終生受益。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得使之永遠傳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