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一定歲數,踏入一定的生活進程,就會覺得時間匆匆,不經意間,幾年就過去了。有很多人,在流逝歲月中,在不斷延伸的時空距離里,漸行漸遠。愈加讓人覺得,友人難得,經得起時光洗滌的,也就那么幾個人。
有人可能認為未必,會說“我性格好,與周圍人都能交朋友”,會說“五湖之內皆兄弟,四海之內皆朋友”。其實很多人,之所以會這么說,無非是想拉近與陌生人的關系而已。在他潛意識中,已經將“熟人”等同于朋友,而這,正是缺少真正朋友的一種表現。
真正的朋友之間,是純粹的,要好的,沒有猜忌和試探,說話做事,都不會有太多的拘謹和顧慮。如果一個人,和他周圍所有的人都要好,那往往摻雜著虛高的成分,是沒有底氣的。魯迅先生曾送給瞿秋白一副對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可見,知己難尋,友人不可多矣。
我越來越覺得,人離開了學校,踏入了社會,面對的人群更加廣泛,交往更加頻繁,反而會增添內心的孤獨感。時常會話不投機,酒不對意。有的人,為了跑業務、拉贊助,一場飯局下來,徒添疲勞,最后只剩下獨自醒酒的孤獨。而朋友,便是治療孤獨和緩解壓力的良方。
友人小聚,是講究儀式感的,這種儀式感,注重的是內心之間的認同。“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對待朋友,要有誠意,就像白居易對待他的朋友,米酒,一定要拿新釀的,大雪將至,屋舍寒冷,要用紅泥小火爐將酒暖一暖,驅除友人體內嚴寒。這種儀式感,更像一種默契和關懷,似乎降低了時光的速度,讓日子過得更加精致,緩慢而悠長。
當然,真正的朋友之間,也不用刻意講面子,不用過于約束。聚餐時,不講排場,不比闊氣,飯館不用太大,飯菜對味即可。喝酒時,不必勸酒,不用三緘其口,隨心,隨意,隨性就好。
曾有一日,一位朋友約我聚餐,不巧的是,那天我剛好加班,于是,與他商議改天再約。沒想到他卻一反往常,說不急,等我加完班。等我匆匆趕到時,已經入夜,打開門,看見桌子上一只大蛋糕,周圍坐了好幾位朋友。當他們起身祝福時,我才意識到當天是我的生日。很多年不過生日的我,內心忽然澎湃起來,滿滿的感動。
作家李丹崖曾說:人生在世,少年可以浪蕩,青年可以潦草,到了中年,對待朋友就別敷衍了事了。人生如白駒過隙,時光會漸漸讓我們認識到,友在于真,不在于多,哪怕朋友只有三兩個,與其小酌,與其敘舊,與其談笑,也才夠讓如流的時間慢下來,讓輕飄的歲月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