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后,在千里之外實習的兒子跟我視頻,說想奶奶了,要跟奶奶視頻說說話。母親接過手機,興奮不已。祖孫倆聊得很開心,我也跟著高興。
掛了電話,母親笑著說:“現在的人可真能啊,相隔這么遠,咋也能看著說話?”我“呵呵呵”地笑了起來,客廳里滿是歡快的氛圍。
望著老母親的絲絲銀發和布滿皺紋的臉龐,我忽然想起母親的一些糾結——
母親出生于20世紀30年代,是個地地道道的文盲,她看問題想事情,難以跟上時代的步伐,常常產生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糾結。
20世紀80年代初,我家最先買了一臺收音機,于是,豫劇、曲劇、越調等鄉親們愛聽的戲曲便從收音機里傳出來,那時,仿佛整個村莊都飄蕩著戲曲的旋律。我家也成了鄉親們農閑時的集聚地。
一天晚上,鄉親們走后,家里安靜下來,母親望著收音機神態凝重,認真嚴肅地說:“奇怪,難道這里邊也有一個劇場?”這個糾結伴隨了她很長時間。
后來,母親與村里的婦女們聊天時,把這個想法說了出來,眾人哄然大笑。原來大家都有這個糾結,說出來后,也都不再避諱了,你一言,我一語,笑得前仰后合。
生活的變化悄然進行著。隨著土地承包制的全面推行,鄉親們吃飽穿暖已經不成問題,伴隨而來的是新的糾結。那時候,飛鴿牌自行車很受追捧,只是大家都沒有見過。新的糾結悄然來到母親心頭——飛鴿,飛鴿,莫非這飛鴿牌自行車就像天上的鴿子一樣會飛?
一天,在外上班的哥哥騎回來了一輛自行車放在院子當中,锃亮烏黑的車架子、銀亮的輪轂,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村里人圍在我家院子里議論紛紛。
哥哥說:“這就是飛鴿自行車。”“這就是飛鴿牌自行車?”母親驚訝地審視著自行車。“我總想著飛鴿飛鴿,就是會飛的自行車呢!”說完,母親開懷大笑,鄉親們也跟著笑了起來。
進入20世紀90年代,社會發展突飛猛進,母親的糾結更多了,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許是因為糾結太多,母親也想開了,不再非得把心中的糾結弄個明白。
母親的糾結不斷變換著,也在記錄著時代的變遷和進步。看著老母親這個時代變遷的“活化石”,想著她的糾結,我撒嬌道:“哎呦——我的老母親呀——這就是改革開放帶給咱們的福祉!”母親的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