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回了一趟老家。歷經風雨飄搖的老屋,已經很久沒有人住了。二哥就把臨街前面的那間老屋拆了,重新修繕,二哥說要把那口水缸留下來,日后還要用,那是父輩辛苦攢下的家當,好好保留著有個念想……
我們都是喝著那口水缸里的水長大的,水缸伴隨著我們度過了美好的童年時光,于是,年少時那些和水缸有趣的事情頓時浮現出來。
那時,小街幾十戶人家吃水,都用水桶去挑。從早到晚,挑水的人絡繹不絕,像趕趟似的,熱鬧非凡。人們挑著水桶,邊走邊擺“龍門陣”,到了水井旁,依次挑水。有的人挑著水,還哼著小曲兒,那個韻味啊,如果你不身臨其境,是很難體會出來的。
特別是清晨,家家戶戶都要挑水。一大早,山里人打開大門,一聲吆喝——“挑水去嘍”,這邊喊,那邊應——“要得,等一路噻”,這一吵鬧,小街醒了。男人挑水回來,女人忙著煮飯,吃過早飯,大人上坡做活路,小孩背起書包上學校,老人則坐在自家屋前,瞇縫著眼睛曬太陽……
在那個年代,小街上沒有自來水,每家每戶都是挑水吃。所以,家家有一挑水桶,家里灶屋(廚房)一邊放著一個大水缸,男人把水挑回來倒進水缸里。有時男人不在家,挑水的事自然就落到女人身上,如家里有大男孩,大女孩,農忙時,父母就叫他們去挑水,挑不起滿滿一桶水的,就挑半水桶水,“有子替得父”啊。更有趣的是農忙季節,天黑了還看見有人提著“馬燈”去挑水呢!
記憶最深的是大年初一凌晨和父親一起去挑“銀水”的情景。大年初一挑“銀水”,這也是土家山寨的習俗,大年初一清早第一挑水特別珍貴,誰先搶到,誰就會一年到頭有好運氣。那時我年紀還小,只記得自己被父親從睡夢中叫醒,迷迷糊糊地趕忙往外走,我在前面提著“小馬燈”照路,父親在后面挑著水桶,父子倆高一腳淺一腳地朝水井奔去,等把“銀水”挑回來,倒進水缸里,才凌晨二、三點鐘,離天亮還早著呢!父親就到屋外放鞭炮,而我又鉆進被窩睡大覺,一直到第二天早晨被大人喊醒……
此時,我沉思著沒有說話,石匠選用上好的石塊打磨后安裝好了的那口水缸,還靜靜地擺放在那里,缸壁上那一道道深褐色的溝痕,見證了世事滄桑,人間冷暖,和老屋那早已逝去的寥寥炊煙;又如艱苦跋涉的人生旅途,縱然崎嶇難行,也得不停地走下去。
剎那間,老家那口水缸,已然成為了生命的印記,或者,是永遠纏繞于心的那一抹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