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在一個星期之后,又踏上了前往杭州的車程。清明是一個值得踏春的日子,人在外地,除了祭祖之外,踏春也成了一個不能多得的活動。至于為什么去杭州,那也算一時興起罷了。


不過一個人的旅行,尤其是說走就走的旅行,難免會出些許的差錯。本應計劃乘高鐵前往,但最后卻坐著大巴車晃悠晃悠的去了。
雖未曾過往,但有這似曾相識的感覺。在春天這個令人值得歌頌的季節里,陽光灑在碧波蕩漾的運河里,柳絮在微風的吹拂下,飄滿了整個杭州城。每到一座城市,我總愛拿他與我家鄉做對比,在外求學的人,闊別了家鄉,難得會對家鄉有這特殊的感情存在,而在杭州,我卻有了回家的感覺。


經常在知乎上刷到杭州和成都哪個好,答者也往往是從各種數據里得出的答案,每座城都有這不同的意義,愛她的人將自己的一生融入其中,將自己的一生販賣給她,不過他們倆都擁有了市井里的煙火氣,而我也喜愛在那里觀察路人,因為將這些路人的故事匯聚到一起,成就了這座城的煙火。
運河邊上的茶館,拉近了作為一個游客的距離,陽光灑在竹質桌子上,不管是在哪兒,人們總將陽光視為來自上天的饋贈,在陽光下瘋狂的沐浴著,這座城不算大,相比于上海,但就是這座被滋潤的城市卻多了些許的閑適與詩意。


社會發展到現在,最缺的卻是煙火氣,每座城市都在貪婪地吞并著周邊小城,大力興建新城,基建狂魔的實力不容小覷,站在江邊,欣賞著兩岸的高樓,從嘉陵江到長江,從錢塘江到黃浦江,屹立在江邊的高樓仿佛在宣示著自己不可一世的地位,讓人震驚之余又多了些許的敬畏,望而卻步又點到為止,只可遠觀但不可褻玩。我時常感嘆著新城的摩登和繁華,但我扎根于土地,背靠著五千年傳承下的農耕文明,穿梭在被玻璃圍墻分隔開的新城里,總覺得少了些俗氣,缺了點煙火。


聽著菜市場里的喧囂,街邊大媽賣烤紅薯的吆喝,河邊柳樹上的蟬鳴,在高樓的包圍下的城中村,我聽見了他的茍延殘喘。此去今別,抑或永別,再次相見時,可能又只能無奈感嘆著滄海桑田瞬息萬變。
慢一點,再慢一點,慢下來的時候,我看到世間的煙火,然后愛上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