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的清明散文?
清明時節 燕子傳言鶯送信,過了春風就是情牽意惹的清明了。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中最美的節令,在這個美得令人心悸的時節里,有明麗的天空,清新的空氣和花枝招展的田野。有沾衣欲濕的杏花雨和吹面不寒的楊柳風無聲濡潤的綠樹幽簧,竹籬茅舍以及田坎上肩扛犁鏵手持耕鞭的壯漢。 清明,是城里人出城憑吊踏青的時節,郊外微風中,到處都是獵獵飄飛的紙錢和嗶啪作響的鞭炮。紅男綠女、帥哥靚妹攜著佳肴提著美酒,祭悼完先人后,或在菜花叢中喝酒劃拳,或在碧草紅樹間翩飛嬉戲。她們在飽覽鄉村風景的同時,不知不覺自己也成了一道令鄉下人看不厭賞不夠的艷麗風景。 清明的夢,格外香甜,無邊的春潮卷裹著花草樹木的芬芳及田園山水的靈秀,不停地在人們的夢境中翻滾。雖然夜半有頑皮的風推開窗子,強行把蛙聲送進屋,將夢中人殘留的詩情畫意滌洗得干干凈凈,但也有溫情的雨悄悄喚出一街花傘,悄悄在長裙秀發中渲染出一幅心搖神動的淡墨畫,為你豐滿枯瘦的目光。 沿著山道,順著花溪,一陣陣甘甜清麗的鵑聲,無遮無掩破空而來。把我藏在心間軟綿綿、熱辣辣、剪不斷、理還亂的悠悠心曲演唱得情真意切,痛快淋漓。站在天樓上,沐浴著滾滾而至的春潮,遙望著遠處的桃波麥浪、綠樹黃花以及山那邊無法看見的故鄉,我突然熱淚盈眶。這個時候,山那邊石橋畔的瓦屋上或許正炊煙裊裊,慈祥的母親或許正依在棕櫚樹上朝我這邊張望;勤奮的小弟或許正吆著那頭我曾放牧過的老黃牛在田間緊張耕作。我真想租架直升飛機立即回去幫小弟扶幾把犁,我真怕高一陣低一陣的鵑聲會啼碎母親那思兒的心。 清明時節,各種草木紛長的同時,各種思緒也在紛長。很多人把清明節當成一瓶美酒,喝完酒后就隨手把空酒瓶扔在風中。而我卻把清明節熬成一劑苦苦的中藥,不時喝上幾口,在鄉愁潮漲的時候,不僅能使根扎故土的心魂纖塵不染,而且在物欲瀟瀟、紅塵滾滾的鬧市也能“隨天地以周旋,寄日月而消長”。每年的清明節都是夜雨連宵,梨花滿地、風箏滿天;每年的清明節都有許多回歸自然的人一路香塵來到綠樹幽篁、叢林曲水間伴著五彩斑斕的蝴蝶自由放飛。她們在盡情釋放心緒的同時,也探索到了大自然的幾許哀怨。因為清明節的水一年不如一年清純,空氣一年不如一年清新,花草也一年不如一年嬌艷了…… 鵑聲凄切、蛙聲凄厲,清明時節,雨紛紛、淚也紛紛。名家寫的清明節散文,自己寫的不要
注名標題作者,長短都行 總是喜歡把鮮活的影像放進過去的日子里用來掩蓋靜靜的流光
和某個已忘記的溫暖的黃昏
相信有那樣一個夜晚,可以用另一種方式
有另一場相遇,不再是這般觸目驚心
一直盛開著
春寒尚在,上帝依舊吝嗇的不肯把桃紅移植到樹上
春天在清明之前,尚是荒蕪
向晚,明朗柔美的心思,散落一地
是在另一個詩人的筆下,把生命放進去
只要你肯把生命放進去
那么,這個春天真的可以很安靜
嫩嫩的,有著幾許羞澀,而又繁華似錦
清明所有的色彩和線條,都被放牧成憂傷的灰冷
血色的桃林,和迷醉的蝴蝶
曾經的擁有和離棄,新鮮的傷口和濕漉漉的孤獨
總是隨著變老的時光
不留痕跡,翩然遠遁,只是虛留虛幻
發黃變脆的往昔,寸寸抽離
不可想,不可念,不可測,不可破,
流年易碎罷了,解脫著痛苦
和那些真實的河流
清明只適合在夜里行走,沒有星光
沒有燈,遺失,再遺失
夜,逐漸僵硬,冷漠如冰,斂心靜氣
不動聲色
清明,只可若隱若現,若有若無
才可收拾皈依的蓮心
捂緊心疼的那個地方,片刻濕透
伸出雙手,試圖抓住一些什么,灼痛了焦渴的花朵
在另一個窗口凋零,感知風的存在
柳絮飄散
一些有名作家寫的在清明思念親人的散文
祭十二郎文 韓愈年月日,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乃能銜哀致誠,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靈:
嗚呼!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歿南方,吾與汝俱幼,從嫂歸葬河陽。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孫惟汝,在子惟吾。兩世一身,形單影只。嫂嘗撫汝指吾而言曰:「韓氏兩世,惟此而已!」汝時尤小,當不復記憶。吾時雖能記憶,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來京城。其后四年,而歸視汝。又四年,吾往河陽省墳墓,遇汝從嫂喪來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汝來省吾。止一歲,請歸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來。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罷去,汝又不果來。吾念汝從于東,東亦客也,不可以久。圖久遠者,莫如西歸,將成家而致汝。嗚呼!孰謂汝遽去吾而歿乎!吾與汝俱少年,以為雖暫相別,終當久相與處,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
去年,孟東野往。吾書與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念諸父與諸兄,皆康強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來,恐旦暮死,而汝抱無涯之戚也!」孰謂少者歿而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乎!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乎?少者、強者而夭歿,長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為信也。夢也,傳之非其真也,東野之書,耿蘭之報,何為而在吾側也?嗚呼!其信然
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純明宜業其家者,不克蒙其澤矣!所謂天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矣!所謂理者不可推,而壽者不可知矣!雖然,吾自今年來,蒼蒼者或化而為白矣,動搖者或脫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氣日益微,幾何不從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汝之子始十歲,吾之子始五歲。少而強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汝去年書云:「比得軟腳病,往往而劇。」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為憂也。嗚呼!其竟以此而殞其生乎?抑別有疾而至斯乎?汝之書,六月十七日也。東野云,汝歿以六月二日;耿蘭之報無月日。蓋東野之使者,不知問家人以月日;如耿蘭之報,不知當言月日。東野與吾書,乃問使者,使者妄稱以應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與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終喪,則待終喪而
取以來;如不能守以終喪,則遂取以來。其余奴婢,并令守汝喪。吾力能改葬,終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嗚呼!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生不能相養于共居,歿不能撫汝以盡哀,斂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吾行負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與汝相養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吾實為之,其又何尤!彼蒼者天,曷其有極!自今已往,吾其無意于人世矣!當求數頃之田于伊潁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長吾女與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嗚呼!言有窮而情不可終,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嗚呼哀哉!尚饗。(韓愈)
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3歲喪父,由兄嫂撫養成人。德宗貞元八年
(792)登進士第,任節度推官,其后任監察御史、陽山令等職。憲宗即位,為國子博士。后又歷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從裴度征討淮西吳元濟叛亂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憲宗迎佛骨入大內,他上表力諫,為此被貶為潮洲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官國子祭酒、吏部侍郎等顯職。卒于長安,韓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強統一,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統的繼承者自居。他反對六朝以來的形式主義的駢偶文風,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領導了中唐古文運動。韓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韓文公廟碑》)。韓愈的議論文內容廣博,體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論佛骨表》、《師說》、《進學解》等,立意新穎,觀點鮮明,大膽坦率,戰斗性強。他的碑志文“隨事賦形,各肖其人”(《韓愈志》),創造性地把《左傳》、《史記》的傳記手法運用于碑志,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志這種歷來枯燥無味的文體增
輝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為優秀的傳記文學,如《柳子厚墓志銘》等。《送孟東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贈序,手法多樣,使贈序發展成為一種富有文學性的實用性的文體。《答崔立之書》等書啟,因人陳詞,情真意切。韓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蘇洵《上歐陽內翰書》)。深于立意,巧于構思,語言精練,富有創造性。其詩亦別開生面,勇于創新,工于長篇古風,采用散文辭賦的章法筆調,氣勢雄渾,才力充沛,想象奇特,形成奇崛宏偉的獨特風格,開創了李、杜之后的一個重要流派,糾正了大歷以來的平庸詩風。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等。七律《左遷藍關示侄孫湘》、七絕《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助教》,也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但他過于追求新奇,不免流于險怪,強調“以文為詩”,又不免使詩變成“押韻之文”。有門人李漢所編《昌黎先生集》傳世。宋魏仲舉所輯《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40卷、《外集》10卷較完善。詩注以方世舉《韓
昌黎詩集編年箋注》、今人錢仲聯《韓昌黎詩系年集釋》較好。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
全文釋義:
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韓愈在聽說你去世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著哀痛向你表達誠意,并讓建中在遠方備辦了應時的鮮美食品作為祭品,告慰你十二郎的魂靈:
唉,我幼年喪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親是什么模樣,只好靠哥嫂撫養。哥哥在中年時死在南方,我和你都還小,跟隨嫂嫂把靈柩送回河陽安葬。隨后又和你到江南謀生,孤苦伶仃,一天也沒有分開過。我上面本來有三個哥哥,都不幸早死。繼承先父的后代,在孫子輩里只有你,在兒子輩里只有我。子孫兩代各剩一人,孤孤單單。嫂嫂曾經撫摸著你指著我說:“韓氏兩代,就只有你們兩個了!”那時你比我更小,當然記不得了;我當時雖然能夠記事,但也還不能體會她話中的悲涼啊!
我十九歲時,初次來到京城。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又過了四年,我去河陽憑吊祖先的墳墓,碰上你護送嫂嫂的靈柩來安葬。又過了兩年,我在汴州輔佐董丞相,你來看望我,只住了一年,你請求回去接妻子兒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離開汴州,你沒能來成。這一年,我在徐州任職,派去接你的人剛動身,我就被免職,你又沒來成。我想,你跟我在東邊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從長遠考慮,還不如我回到西邊去,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來。唉!誰能料到你竟突然離我而死呢?
當初,我和你都年輕,總以為雖然暫時分別,終究會長久在一起的。因此我離開你而旅居長安,以尋求微薄的俸祿。假如真的知道會這樣,即使讓我做高官厚祿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離開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去年,孟東野到你那里去時,我寫給你的信中說:“我年紀還不到四十歲,但視力模糊,頭發花白,牙齒松動。想起各
位父兄,都在健康強壯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這樣衰弱的人,難道還能長活在世上嗎?我不能離開(職守),你又不肯來,恐怕我早晚一死,你就會有無窮無盡的憂傷。”誰知道年輕的卻先死了,而年老的反而還活著,強壯的早早死去,而衰弱的反而還活在人間呢?
唉!是真的這樣呢?還是在做夢呢?還是這傳來的消息不可靠呢?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絕后了呢?你(那么)純正聰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澤呢?難道年輕強壯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卻應活在世上嗎?實在不敢把它當作真的啊!如果是夢,傳來的噩耗不是真的,可是東野的來信,耿蘭的報喪,卻又為什么在我身邊呢?啊!大概是真的了!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竟然早早地失去后代,你純正聰明,本來是應該繼承家業的,現在卻不能承受你父親的恩澤了。這正是所謂蒼天確實難以揣測,而神意實在難以知道了!也就是所謂天理不可推求,而壽命的長短無法預知啊!
雖然這樣,我從今年以來,花白的頭發,全要變白了,松動的牙齒,也像要脫落了,身體越來越衰弱,精神也越來越差了,過不了多久就要隨你死去了。如果死后有靈,那么我們又能分離多久呢?如果沒有靈,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時間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時間卻是無窮無盡的。
你的兒子才十歲,我的兒子才五歲,年輕強壯的尚不能保全,像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們成人立業呢?啊,悲痛啊,真是悲痛!
你去年來信說:“近來得了軟腳病,時常(發作)疼得厲害。”我說:“這種病,江南人常常得。”沒有當作值得憂慮的事。唉,(誰知道)竟然會因此而喪了命呢?還是由于別的病而導致這樣的不幸呢?
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寫的。東野說你是六月二日死的,耿蘭報喪時沒有說日期。大概是東野的使者不知道向你的家人問明日期,而耿蘭報喪竟不知道應該告訴日期?還是東野給我寫信時,才去問使者,使者胡亂說個日期應付呢?是這樣呢?還
是不是這樣呢?
現在我派建中來祭奠你,安慰你的孩子和你的乳母。他們有糧食能夠守喪到喪期終了,就等到喪期結束后再把他們接來;如果不能守到喪期終了,我就馬上接來。剩下的奴婢,叫他們一起守喪。如果我有能力遷葬,最后一定把你安葬在祖墳旁,這樣辦了,才算了卻我的心愿。
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時間,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活著的時候不能住在一起互相照顧,死的時候沒有撫尸痛哭,入殮時沒在棺前守靈,下棺入葬時又沒有親臨你的墓穴。我的行為辜負了神明,才使你這么早死去,我對上不孝,對下不慈,既不能與你相互照顧著生活,又不能和你一塊死去。一個在天涯,一個在地角。你活著的時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魂靈也不在我的夢中顯現,這都是我造成的災難,又能抱怨誰呢?天哪,(我的悲痛)哪里有盡頭呢?
從今以后,我已經沒有心思奔忙在世上了!還是回到老家去置辦幾頃地,度過
我的余年。教養我的兒子和你的兒子,希望他們成才;撫養我的女兒和你的女兒,等到她們出嫁,(我的心愿)如此而已。
唉!話有說完的時候,而哀痛之情卻不能終止,你知道呢?還是不知道呢?悲哀啊!請享用祭品吧!
祭文中的千年絕唱
——韓愈《祭十二郎文》導讀
有人說,“讀諸葛亮《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千百年來傳誦不衰,影響深遠的祭文名作,不管我們對文中的思想感情作如何評價,吟誦之下,都不能不隨作者之祭而有眼澀之悲。
一、感情真摯,催人淚下
韓愈寫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稱頌死者,而在于傾訴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強調骨肉求情關系。作者與老成,名為叔侄,情同手足,“兩世一身,形單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顯得家族凋零,振興無望。這在注重門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韓愈的切膚之痛是理所當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實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體強,卻“強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過是一種常見的軟腳病,作者本來不以為意,毫無精神準備,因而對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擊使他極為悲痛。三是表達作者自身宦海沉浮之苦和對人生無常之感,并以此深化親情。作者原以為兩人都還年輕,便不以暫別為念,求食求祿,奔走仕途,因而別多聚少,而今鑄成終身遺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卻墮入乍信乍疑,如夢如幻的迷境,深感生命瓢忽,倍增哀痛。
二、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原本偏重于抒發對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結合對死者功業德行的頌揚而展開的。本文一反傳統祭文以鋪排郡望、藻飾官階、歷敘生平、歌功頌德為主的固定模式,主要記家常瑣事,表現自己與死者的密切關系,抒寫難以抑止的悲哀,表達刻骨銘心的骨肉親情。形式上則破駢為散,采用自由多變的散體。正如林紓在《韓柳文研究法韓文研究法》中所說:“祭文體,本以用韻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徹心,不能為辭,則變調為散體。”全文有吞聲嗚咽之態,無夸飾艷麗之辭,為后世歐陽修《隴岡阡表》、歸有光《項脊軒志》、袁枚《祭妹文》等開辟新徑。這種自由化的寫作形式,使作者如同與死者對話,邊訴邊泣,吞吐嗚咽,交織著悔恨、悲痛、自責之情,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語言樸素,行云流水
這篇祭文強烈的感情力量,能如此深刻地感染讀者,也得力于作者高超的語言文字技巧。它全用散文句調和平易曉暢的家常生活語言,長長短短,錯錯落落,奇偶駢散,參差駢散,行于所當行,止于不得不止;疑問、感嘆、陳述等各種句式,反復、重疊、排比、呼告等多種修辭手法,任意調遣,全依感情的需要。再加之作者取與死者促膝談心的形式,呼“汝”喚“你”,似乎死者也能聽到“我”的聲音,顯得異常自然而真切。這樣全文就形成了一種行云流水般的語言氣勢和令人如聞咳謦的感情氛圍。文章就像一只無形的手,緊緊擁抱住了它的讀者。作家楊大俠描寫,供一捧清茶灑青冢,還幾許牽掛寄奶奶。今年清明節,回鄉下老家掃墓,用鮮花表達對逝去奶奶的哀思。煙雨朦朧的農家,天然帶著幾許詩歌的味道,空氣中充滿著回憶的情緒。
急求!!一篇關于清明節的名家的散文
急求!!一篇關于清明節的名家的散文清明節清明節前一天街頭巷尾已經開始擺放起起一堆堆莊嚴肅穆的花籃,與平日不同的是,花盆上多了一個“奠”字,這不由地讓我想起清明節快到了。
不知是先人們的預測靈驗還是上天有意找個潮濕的季節配合潮濕的心情,這幾天天空一直被陰霾籠罩,我不覺順口吟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不知是街頭的花籃還是我傷感的心緒引起了兒子的注意,他問:“爸,今天賣花的怎么這么多?”“清明節快到了,那是為了給祭奠逝去的親人準備的。”,我說到。對于清明節的含義兒子并不知道多少,但他似懂非懂的應了一聲“喔”。
母親死的早,對于奶奶的概念,兒子始終是陌生的。但兒子出乎意料的說了一句,“爸,你也買盆花吧”“我買花干啥”我反問兒子。兒子答道“送給奶奶唄。”我說,“奶奶的墳不在本溪在鐵嶺,買花放哪?”兒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把花瓣摘下來撒向空中,奶奶就能看見了。”
我的眼睛瞬間被兒子的話打濕了,也許兒子真正懂得“心到神知”的道理吧。兒子是個悟性極深的孩子,便開玩笑地說到,“爸爸有一天也不在了,你也不用哭,我就變成一條小蟲子守在你家里,每年清明節你喂它些花瓣就行了。”我的玩笑對于兒子來講似乎重了些,他的眼鏡似乎蒙上了一層霧。兒子似笑非笑地說,“那不行,你現在就多做一些善事唄,到時候你就能重新投胎做人了”。“爸爸哪那么大的福報”我說到。“爸,你幫我把眼鏡擦一擦,這就是做大的善事,到時你就能重新投胎做人了。”“你還成佛了?”我說到。兒子便不再言語。
“做善事就能重新投胎做人“,這是9歲兒子的心智與覺悟,清明節前我與兒子之間有了一個沉重的話題,但我很是欣慰……
一篇名人寫清明節的散文
不要詩詞名人嗎?我找了一篇魯迅的富有清明節氣息的文章,您看看要不要哈“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楊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華大媽已在右邊的一坐新墳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飯,哭了一場。化過紙,呆呆的坐在地上……”
這段選自《藥》,寫的是華大媽和夏四奶奶兩位老媽媽,在清明節給兒子上墳,這本身就是一出人生悲劇;但作者意不在掃墓,而在于借清明節上墳的冷落、凄涼、陰森,寫出墳場特有的愁慘和鬼氣,又進一步來揭露國民的愚昧、不覺悟。
如果您覺得可以,請追問我 ,我把文章發上來,并有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