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那么強大,它時常在悲傷里剪輯出歡樂來。
看余華散文時,他提到過一個很有趣的經歷。
曾經看過一部來自南斯拉夫的電影《爸爸出差時》。電影沒有中文字幕,臺詞也完全聽不懂,可是他覺得自己看懂了。
過了幾年,有幸在北京街頭的地攤上找到了中文版的電影VCD,屏幕下方出現的中文字幕證實,數年之前,他確實看懂了。
他在“文革”時期的成長經歷幫助他迅速抵達《爸爸出差時》的社會背景,在看這部電影事,也是在看一部關于自己往事的紀錄片。
電影《你好,李煥英》中有幾句比較戳心的臺詞。“我當你一回女兒,連讓你高興一次都沒做到。”“如果我媽當時生的不是我,應該過的比現在幸福吧。”
不少觀眾都表示,臺詞戳中了自己內心,有多少人經歷過賈玲那樣的“子欲養而親不待”,留下深深的遺憾呢?不得而知,但這不影響,媽媽永遠是大多數人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一部電影后面承載的是千萬個故事,不同的觀眾帶著各自不同的人生經歷和生活感受去感知電影,產生碰撞,引發共鳴。這共鳴也讓各自融入電影,將自己的人生與別人的人生共融,在個體的記憶和情感里衍生出另外的故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容納著自己各樣的情感、欲望、想象,期待著被喚醒。電影就像喚醒這些沉睡精靈的鬧鐘,讓它們能醒來與現實共舞。
共舞的過程,是彼此融合,也是互相修改的過程,也是人生逐漸豐滿的過程。
也因著這共融,我們的記憶不斷在調整,產生誤差,也隨著時間的流逝,文化的差異,人的認知的差異,而產生偏差。
不僅僅是電影,還有文學,音樂等各種藝術形式。
就像我們看過一本書,聽過一段音樂,引發共振,而后多年我們再回憶,會發現也許情節,也許故事走向,也許音調,也許創作背景,跟之前是有差異的。
人的感知會隨著人的經歷和生活感受的豐盈而改變。
生活的推進是在時間的延長線上,伴隨著人的成長和感知的變化。
生活的強大,從來不在于它的波瀾壯闊,而是于靜水流深,細微處見真章。
我們被生活推著走,很多問題是否自己又早已想通透?
畢竟,生活是那么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