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天才蒙蒙亮,窗外就傳來陣陣久違的鐵錘擊石的丁當聲,這是石匠們修建校園石板路的最后工序,用原始的手工錘擊來除去石板面的微凸。
何謂“久違”?30多年前我在廈大就讀時,清晨時分耳聞惠安民工采石的錘聲,為此寫下詩歌《大山晨曲》,自我激勵永不睡懶覺,發表在1980年廈大校園詩刊《采貝》上,如今在朱碧生主編的新書《采貝——20世紀八十年代大學生詩集》一書中唾手可查。
花崗巖在閩南隨處可見,也是校主陳嘉庚鐘愛的石材,就是它構成了“嘉庚建筑”的主體。今年新學期開始,我們廈大校園里增修了兩條花崗巖的石板路,與芙蓉樓、國光樓等兩處老建筑相配套。記得校園的第一條石板路是群賢樓群前的群賢路,好像是1981為了迎接60年的校慶而修建的;而第二條石板路位于建南大禮堂一主四從五座大樓前,更像這片面朝大海的樓群的門庭。群賢樓群建于1921年,建南、芙蓉、國光等三樓群則為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修建的,都是嘉庚建筑的經典,這四處享有石板路的校園建筑群都至少擁有一個甲子以上的歲月滄桑。
石板路最適宜步行,或許還能一路體會得到拼石為路的艱辛,一步步很有一種踏實感,但如果是轎車或自行車則有些顛簸,成為自然的減速帶,生活節奏顯然在石板路上得以放緩。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于是石板路引發爭議,不同年齡、性別和經歷以及不同交通工具的持有者或許都會導致對石板路不同的理解。
我是石板路堅定的擁躉,這與朱崇實校長力主石板路無關,主要因為我是“廈大土著”,深諳石板路之魅,對花崗巖情有獨鐘;還因為有“土耳其的清華”之譽的“中東技術大學”分明就是一座徹頭徹尾的“石板路王國”,我參與創辦的土耳其第一所孔子學院就在這所大學里。該校核心是一條長達數公里的石板步行路,全校所有的教學樓、辦公樓、圖書館和實驗室、博物館等等,都散落在路的兩旁。該路每隔五六十米,就有幾級臺階,平坦的路面因此不慌不忙地徐緩抬升,同時也把所有的車輛包括自行車都擋在這個核心區之外,可謂汽車時代的世外桃源。
這條石板路修路的石材是安卡拉當地黑褐色的石灰巖,每塊大小形同廈門的豆干,無數的“豆干”拼接出齊整劃一的路面,那被踩踏了半個多世紀的路面顯得斑駁,但堅實如初,基本無需維修。石板路沿線的草坪花地上樹立著幾十位世界著名科學家的頭雕,午后庸懶的陽光照射下,草坪上橫七豎八地半躺著捧書閱讀的男生女生……
中東技術大學和廈門大學的石板路各有所長,共同點都是采用天然的石材拼接為路,堅實而靜謐,宜慢不宜快,漫步最佳。人生路漫漫,無數的柏油路、水泥路、高速路延伸前方,但走在校園石板路上或許是一種難得,一種緣分,或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