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的散文有什么特點?
1、特點
綜觀林清玄的散文,清新流暢,表現了浪漫、至真至善的情感,在平易中有著感人的力量。他將東方的審美智慧和佛家的哲學情懷融為一體,貫穿在散文創作中,自成一格。憑借自己深厚的佛理修養,感慨人生,關愛生命。正是這種佛學色彩和入世情懷的巧妙結合,使其散文呈現出獨具的藝術特色。
2、人物簡介
林清玄,1953年出生 ,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俠安、晴軒、遠亭等。臺灣高雄人,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1953年生于中國臺灣省高雄旗山。畢業于中國臺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
3、人物成就
曾任臺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志》主編等職。他是臺灣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也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綜觀林清玄的散文,清新流暢,表現了浪漫、至真至善的情感,在平易中有著感人的力量。他將東方的審美智慧和佛家的哲學情懷融為一體,貫穿在散文創作中,自成一格。憑借自己深厚的佛理修養,感慨人生,關愛生命。正是這種佛學色彩和入世情懷的巧妙結合,使其散文呈現出獨具的藝術特色。
2、人物簡介
林清玄,1953年出生 ,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俠安、晴軒、遠亭等。臺灣高雄人,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1953年生于中國臺灣省高雄旗山。畢業于中國臺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
3、人物成就
曾任臺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志》主編等職。他是臺灣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也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林清玄初登文壇為他寫作第一時期,他將自己的朝氣與激情更多地傾注在鄉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鴛鴦香爐》等。隨后,他沒有拘泥于鄉土散文的創作,嘗試著將東方美學理念和佛教哲學情懷融為一體,開始了以“菩提系列”為代表的創作生涯的第二個時期,也進入了他個人創作的全盛時期,散文集收錄了大量該時期的優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書》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保持著溫煦,在流動中體現著凝注。他的散文并不只是拘泥在對臺灣的故鄉之情,而是在兩岸一體的情懷下表達思鄉之情,比如《紅心番薯》。
我最有印象的是《木魚餛飩》:
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著無力的飄閃的小雨,我正讀著一冊印刷極為精美的《金剛經》,讀到最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段,木魚聲恰好從遠處的巷口傳來,格外使人覺得吳天無極,我披衣坐起,撐著一把傘,決心去找木魚聲音的來處。
那木魚敲得十分沉重著力,從滿天的雨絲里穿揚開來,它敲敲停停,忽遠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廟里讀經時急落的木魚。我追蹤著聲音的軌跡,匆匆的穿過巷子,遠遠的,看到一個披著寬大布衣,戴著氈帽的小老頭子,他推著一輛老舊的攤車,正搖搖擺擺的從巷子那一頭走來。攤車上掛著一盞四十燭光的燈泡,隨著道路的顛躓,在微雨的暗道里飄搖。一直迷惑我的木魚聲,就是那位老頭所敲出來的。
一走近,才知道那只不過是一個尋常賣餛飩的攤子,我問老人為什么選擇了木魚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簡單,他說:“喜歡吃我的餛飩的老顧客,一聽到我的木魚聲,他們就會跑出來買餛飩了。”我不禁啞然,原來木魚在他,就像鄉下賣豆花的人搖動的鈴鐺,或者是賣冰水的小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種再也簡單不過的信號。 是我自己把木魚聯想得太遠了,其實它有時候僅僅是一種勞苦生活的工具。
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說:“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餛飩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點蔥菜,連大飯店的廚師都愛吃我的餛飩呢。”我于是丟棄了自己對木魚的魔障,撐著傘,站立在一座紅門前,就著老人攤子上的小燈,吃了一碗餛飩。在風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餛飩,確是人間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魚。
后來,我也慢慢成為老人忠實的顧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段落,遠遠聽到他的木魚,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餛飩,才開始繼續我一天未完的工作。 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選擇木魚做為餛飩的訊號有他獨特的匠心。他說因為他的生意在深夜,實在想不出一種可以讓遠近都聽聞而不至于吵醒熟睡人們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賣粽子的人大聲叫嚷,是他覺得有失尊嚴而有所不為的,最后他選擇了木魚——讓清醒者可以聽到他的叫喚,卻不至于中斷了熟睡者的美夢。 木魚總是木魚,不管從什么角度來看它,它仍舊有它的可愛處,即使用在一個餛飩攤子上。 我吃老人的餛飩吃了一年多,直到后來遷居,才失去聯系,但每當在靜夜里工作,我仍時常懷念著他和他的餛飩。
老人是我們社會角落里一個平凡的人,他在臨沂街一帶賣了三十年餛飩,已經成為那一帶夜生活里人盡皆知的人,他固然對自己親手烹調后小心翼翼裝在鐵盒的餛飩很有信心,他用木魚聲傳遞的餛飩也成為那一帶的金字招牌。木魚在他,在吃餛飩的人來說,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那一天遇到老人,他還是一襲布衣、還是敲著那個敲了三十年的木魚,可是老人已經完全忘記我了,我想,歲月在他只是云淡風清的一串聲音吧。我站在巷口,看他緩緩推走小小的攤返消失在巷子的轉角,一直到很遠了,我還可以聽見木魚聲從黑夜的空中穿過,溫暖著遲睡者的心靈。
有沒有感受到淡淡的佛教哲學?
加油哦~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保持著溫煦,在流動中體現著凝注。他的散文并不只是拘泥在對臺灣的故鄉之情,而是在兩岸一體的情懷下表達思鄉之情,比如《紅心番薯》。
我最有印象的是《木魚餛飩》:
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著無力的飄閃的小雨,我正讀著一冊印刷極為精美的《金剛經》,讀到最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段,木魚聲恰好從遠處的巷口傳來,格外使人覺得吳天無極,我披衣坐起,撐著一把傘,決心去找木魚聲音的來處。
那木魚敲得十分沉重著力,從滿天的雨絲里穿揚開來,它敲敲停停,忽遠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廟里讀經時急落的木魚。我追蹤著聲音的軌跡,匆匆的穿過巷子,遠遠的,看到一個披著寬大布衣,戴著氈帽的小老頭子,他推著一輛老舊的攤車,正搖搖擺擺的從巷子那一頭走來。攤車上掛著一盞四十燭光的燈泡,隨著道路的顛躓,在微雨的暗道里飄搖。一直迷惑我的木魚聲,就是那位老頭所敲出來的。
一走近,才知道那只不過是一個尋常賣餛飩的攤子,我問老人為什么選擇了木魚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簡單,他說:“喜歡吃我的餛飩的老顧客,一聽到我的木魚聲,他們就會跑出來買餛飩了。”我不禁啞然,原來木魚在他,就像鄉下賣豆花的人搖動的鈴鐺,或者是賣冰水的小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種再也簡單不過的信號。 是我自己把木魚聯想得太遠了,其實它有時候僅僅是一種勞苦生活的工具。
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說:“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餛飩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點蔥菜,連大飯店的廚師都愛吃我的餛飩呢。”我于是丟棄了自己對木魚的魔障,撐著傘,站立在一座紅門前,就著老人攤子上的小燈,吃了一碗餛飩。在風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餛飩,確是人間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魚。
后來,我也慢慢成為老人忠實的顧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段落,遠遠聽到他的木魚,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餛飩,才開始繼續我一天未完的工作。 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選擇木魚做為餛飩的訊號有他獨特的匠心。他說因為他的生意在深夜,實在想不出一種可以讓遠近都聽聞而不至于吵醒熟睡人們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賣粽子的人大聲叫嚷,是他覺得有失尊嚴而有所不為的,最后他選擇了木魚——讓清醒者可以聽到他的叫喚,卻不至于中斷了熟睡者的美夢。 木魚總是木魚,不管從什么角度來看它,它仍舊有它的可愛處,即使用在一個餛飩攤子上。 我吃老人的餛飩吃了一年多,直到后來遷居,才失去聯系,但每當在靜夜里工作,我仍時常懷念著他和他的餛飩。
老人是我們社會角落里一個平凡的人,他在臨沂街一帶賣了三十年餛飩,已經成為那一帶夜生活里人盡皆知的人,他固然對自己親手烹調后小心翼翼裝在鐵盒的餛飩很有信心,他用木魚聲傳遞的餛飩也成為那一帶的金字招牌。木魚在他,在吃餛飩的人來說,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那一天遇到老人,他還是一襲布衣、還是敲著那個敲了三十年的木魚,可是老人已經完全忘記我了,我想,歲月在他只是云淡風清的一串聲音吧。我站在巷口,看他緩緩推走小小的攤返消失在巷子的轉角,一直到很遠了,我還可以聽見木魚聲從黑夜的空中穿過,溫暖著遲睡者的心靈。
有沒有感受到淡淡的佛教哲學?
加油哦~
欣賞林清玄的理由
要短!要快!!有那么一點一點青春的余悸,像雨季后含苞欲放的薄荷花,清新的讓人流連不返,而產生明日旱陽當照的痛楚,啦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林清玄的散文。他的文章有如遠方走來的一位女子,初時,不能讓人有驚艷之感,再看,就如一道山泉,緩緩地向我們的心中滲透,自有一種感人的力量在其中。
恬淡自然,蘊涵佛理,是林清玄散文的最大特色。他的文字猶如一股真淳的涼風,讀完之后,能讓人心平如水。如此智慧清新的散文,在如今的文壇并不多見。他主張人心應“如水”、“如鏡”,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這對滌人心上的塵土,開啟人性的靈智很有益處。
讀林清玄會讓我們看清很多事情,會讓我們變得坦然。他的文字有種淡淡的香,看完之后會有感恩與善良的感覺。常常與他一起進入那富有禪意的世界,以他的散文凈化自己的心靈,讓我的內心充滿寧靜與關愛。他別樣的文字,猶如混沌人世間的一片凈土,一縷蓮花的馨香。
林清玄的書,小故事里有大智慧,平淡而雋永,值得一遍遍的去回味,輕松自然,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在最細膩的內心感覺中把你打動。
他的辭藻很樸素、淺顯,更注重對思想、生活的感悟。就如同他本人所說:“美麗的辭藻是比較短暫的,只有真正的思想觀點才可以恒久。”
參考資料:baidu
恬淡自然,蘊涵佛理,是林清玄散文的最大特色。他的文字猶如一股真淳的涼風,讀完之后,能讓人心平如水。如此智慧清新的散文,在如今的文壇并不多見。他主張人心應“如水”、“如鏡”,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這對滌人心上的塵土,開啟人性的靈智很有益處。
讀林清玄會讓我們看清很多事情,會讓我們變得坦然。他的文字有種淡淡的香,看完之后會有感恩與善良的感覺。常常與他一起進入那富有禪意的世界,以他的散文凈化自己的心靈,讓我的內心充滿寧靜與關愛。他別樣的文字,猶如混沌人世間的一片凈土,一縷蓮花的馨香。
林清玄的書,小故事里有大智慧,平淡而雋永,值得一遍遍的去回味,輕松自然,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在最細膩的內心感覺中把你打動。
他的辭藻很樸素、淺顯,更注重對思想、生活的感悟。就如同他本人所說:“美麗的辭藻是比較短暫的,只有真正的思想觀點才可以恒久。”
參考資料:baidu
總有那么一點一點青春的余悸,像雨季后含苞欲放的薄荷花,清新的讓人流連不返,而產生明日旱陽當照的痛楚,啦
作品寫的好
你為什么喜歡林清玄?
林清玄的書,小故事里有大智慧,平淡而雋永,值得一遍遍的去回味,輕松自然,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在最細膩的內心感覺中把你打動。他的辭藻很樸素、淺顯,更注重對思想、生活的感悟。就如同他本人所說:“美麗的辭藻是比較短暫的,只有真正的思想觀點才可以恒久。”
恬淡自然,蘊涵佛理,是林清玄散文的最大特色。他的文字猶如一股真淳的涼風,讀完之后,能讓人心平如水。如此智慧清新的散文,在如今的文壇并不多見。他主張人心應“如水”、“如鏡”,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這對滌人心上的塵土,開啟人性的靈智很有益處。
讀林清玄會讓我們看清很多事情,會讓我們變得坦然。他的文字有種淡淡的香,看完之后會有感恩與善良的感覺。常常與他一起進入那富有禪意的世界,以他的散文凈化自己的心靈,讓我的內心充滿寧靜與關愛。他別樣的文字,猶如混沌人世間的一片凈土,一縷蓮花的馨香。
讀林清玄會讓我們看清很多事情,會讓我們變得坦然。他的文字有種淡淡的香,看完之后會有感恩與善良的感覺。常常與他一起進入那富有禪意的世界,以他的散文凈化自己的心靈,讓我的內心充滿寧靜與關愛。他別樣的文字,猶如混沌人世間的一片凈土,一縷蓮花的馨香。
對于林清玄老先生的逝世,網友們都覺得不愿意去相信,但是生老病死,是一個輪回。雖然林清玄離開了人間,但是他的作品依然留存在這個世界里。也許當年在語文課本中讀林清玄的學生們現在已經長大步入社會了。那句火遍網絡的歸來仍是少年,也是出自林清玄先生的筆下。而且林清玄在兩岸的交流中也貢獻了很多的力量。林清玄曾經到過內地的很多城市,進行了文化間的交流,將兩岸的文化交流推向了更加緊密的環節。
林清玄寫的一篇文章《理由》
誰來幫忙找一下啊。許久以來,我一直在找一個理由,來說明我為什么愛你;可是我找不到那個理由,因為我不能把我對你的愛只限定一個理由。
情感的深厚使我無法找出一個固定的理由來說明為什么,因為每一個為什么后面還隱藏著更多的為什么,如果一直想去追問什么和為什么,到最后一定會失去我們所追問的本意。
有一次我們去探望一位家庭很美滿的老師,想去探問他們相愛的理由,老師說的話我很喜歡:“其實,我們兩人都是不完美的,由于生死不渝的愛,是我們有勇氣去追尋彼此的完美。但是在途中我們發覺更多的不完美,所以我們一直追尋下去。”看到兩個小兒女分別依偎在父母的懷里,我心中竟獲取了極大的感動。沿著松江路走出來,大雨在勁風中下著,我竟仍禁不住心中的雀躍。
那是一種神奇的經驗,好似在茫茫的黑夜里突然看見遠處的燈光,以為那一定是證明愛情的唯一理由了,照這樣走去,必然會找到那一盞燈火。
從來我都認為爸爸媽媽的愛情是偉大而完美的,他們只受過很少的教育,卻能相廝相守相敬如賓幾十年,我是忍不住的好奇,可是每次總是話到嘴邊礙難啟齒。后來有一天一家人圍坐著看電視,我便偷偷地稟問媽媽那個理由,手里打著毛線的媽媽忽然浮出少女的羞澀,在老花鏡的掩飾下也掩不住雙頰的桃紅。
“去問你爸爸。”媽媽說。
走到爸爸旁邊為他斟了一杯茶,也同樣地問說那個理由,沒想到一向有威嚴的爸爸也會有一絲不自在,嘴角閃過一抹神秘的微笑說:
“問你媽媽去。”
對于這兩個答案我覺很迷惑了,那一盞看似很近的燈火又一下子遠到天邊,閃爍著不可了解的光芒。是不是幾十年的相愛讓他們的理由升華到無形呢?或者他們的理由是另一種境界?又或者是他們也不知道到底是何理由?那一天夜里想到爸爸媽媽之間的情愛,輾轉不能成眠,我終于想通“不能言傳”是中國人生活的最高境界,愛情又何嘗不是?
起先是想找一個理由的,那象是到一個繁花盛開的園子里去摘花,原來只想摘一朵,一走進才發現每一朵都開得燦然,各有各的美處,一時間竟讓人突然慌亂了手腳,分不出、記不起要摘哪一種的哪一朵好,后來還是空手走出了花園。任它繁花爭長,不是比隨意摘一朵好嗎?
也許,愛情真是用不著任何理由;如何去問一棵仙人掌,它為何不在沃土上植根要在沙漠里開花?如何去問一棵無花果,它為何喜歡結果不喜歡開花?如何去問一朵玫瑰呀!它在溫室里為何活得那么坦然?只知道一旦有愛情,仙人掌在沙漠也開花,無花果不開花也結果,玫瑰在任何一處地方都活得坦然。只有愛,能拔起擎天的巨木,能升騰冷漠的生命,能裸露許多靈魂,以及能在長長的暗夜襲來時也有耐心期待天光。
所有的理由都不可靠,都是一條不可把握的渺茫的線。有人說,愛這么深,沒有理由是不行的,于是大家去尋找理由,說是愛上那巧巧的鼻子,愛上櫻櫻的唇色,愛上眼睛象月亮,總有一天理由被找盡了,那一天也是愛情完結的一天,為理由去愛以后,請不要回頭去找那個理由了吧!
我摸不清去愛的理由,只知道你一天不在長長的階梯走來, 一天不對我說一種美妙的微笑,一天不在廚房里為我燒菜,我就會在茫茫的黑夜里獨坐一夜,讓寂寞一口一口吞噬了的生命。
是不是這個??
情感的深厚使我無法找出一個固定的理由來說明為什么,因為每一個為什么后面還隱藏著更多的為什么,如果一直想去追問什么和為什么,到最后一定會失去我們所追問的本意。
有一次我們去探望一位家庭很美滿的老師,想去探問他們相愛的理由,老師說的話我很喜歡:“其實,我們兩人都是不完美的,由于生死不渝的愛,是我們有勇氣去追尋彼此的完美。但是在途中我們發覺更多的不完美,所以我們一直追尋下去。”看到兩個小兒女分別依偎在父母的懷里,我心中竟獲取了極大的感動。沿著松江路走出來,大雨在勁風中下著,我竟仍禁不住心中的雀躍。
那是一種神奇的經驗,好似在茫茫的黑夜里突然看見遠處的燈光,以為那一定是證明愛情的唯一理由了,照這樣走去,必然會找到那一盞燈火。
從來我都認為爸爸媽媽的愛情是偉大而完美的,他們只受過很少的教育,卻能相廝相守相敬如賓幾十年,我是忍不住的好奇,可是每次總是話到嘴邊礙難啟齒。后來有一天一家人圍坐著看電視,我便偷偷地稟問媽媽那個理由,手里打著毛線的媽媽忽然浮出少女的羞澀,在老花鏡的掩飾下也掩不住雙頰的桃紅。
“去問你爸爸。”媽媽說。
走到爸爸旁邊為他斟了一杯茶,也同樣地問說那個理由,沒想到一向有威嚴的爸爸也會有一絲不自在,嘴角閃過一抹神秘的微笑說:
“問你媽媽去。”
對于這兩個答案我覺很迷惑了,那一盞看似很近的燈火又一下子遠到天邊,閃爍著不可了解的光芒。是不是幾十年的相愛讓他們的理由升華到無形呢?或者他們的理由是另一種境界?又或者是他們也不知道到底是何理由?那一天夜里想到爸爸媽媽之間的情愛,輾轉不能成眠,我終于想通“不能言傳”是中國人生活的最高境界,愛情又何嘗不是?
起先是想找一個理由的,那象是到一個繁花盛開的園子里去摘花,原來只想摘一朵,一走進才發現每一朵都開得燦然,各有各的美處,一時間竟讓人突然慌亂了手腳,分不出、記不起要摘哪一種的哪一朵好,后來還是空手走出了花園。任它繁花爭長,不是比隨意摘一朵好嗎?
也許,愛情真是用不著任何理由;如何去問一棵仙人掌,它為何不在沃土上植根要在沙漠里開花?如何去問一棵無花果,它為何喜歡結果不喜歡開花?如何去問一朵玫瑰呀!它在溫室里為何活得那么坦然?只知道一旦有愛情,仙人掌在沙漠也開花,無花果不開花也結果,玫瑰在任何一處地方都活得坦然。只有愛,能拔起擎天的巨木,能升騰冷漠的生命,能裸露許多靈魂,以及能在長長的暗夜襲來時也有耐心期待天光。
所有的理由都不可靠,都是一條不可把握的渺茫的線。有人說,愛這么深,沒有理由是不行的,于是大家去尋找理由,說是愛上那巧巧的鼻子,愛上櫻櫻的唇色,愛上眼睛象月亮,總有一天理由被找盡了,那一天也是愛情完結的一天,為理由去愛以后,請不要回頭去找那個理由了吧!
我摸不清去愛的理由,只知道你一天不在長長的階梯走來, 一天不對我說一種美妙的微笑,一天不在廚房里為我燒菜,我就會在茫茫的黑夜里獨坐一夜,讓寂寞一口一口吞噬了的生命。
是不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