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孫蓀老師,總有一種特殊的情感,我和他雖然不常往來,可是那種友情早已埋藏在心底,一如美酒,時間愈久,愈感淳厚。孫蓀老師年長我十多歲,是永城劉河鄉人,他十八歲便負笈求學,在五十余年的光陰中,以道德文章譽滿天下,是知名的文學評論家、散文家、書法家,也是永城人的驕傲。我和孫老師雖是鄉黨,但我在永城,他在鄭州,我們相見一面卻有諸多不便。平時一個電話,一句問候,便能彼此傳遞深深的情誼。
2012年,我因我的一本散文集即將付梓,便去鄭州校對清樣時順便去看望孫老師。他異常興奮,不僅祝賀我,還親筆題寫了書名,為我的作品增添了不少光彩。2015年,我出版了三卷本歷史文化散文《文化永城》、《魅力永城》、《風情永城》,孫老師百忙之中欣然作序,他字里行間傾注了無盡的情懷,即使當時他還患有眼疾,這一切都充分展現了他提攜、關愛、期許的心意。
那次拜訪,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好客與豪爽。當時,我帶了一些遠方朋友送的酒,又買了一些酂城糟魚作為禮物。他出門相迎,眼角眉梢都是笑,那種情篤篤的長者風范,更增加了我的欽敬。在共同品酌美酒之間,我們談論著人生,無話不談的情趣與共鳴,都顯得時間飛快。
后來,由于出版社催稿,我們不得不匆匆告別,但他還是贈給我一幅書法作品,那是一首唐朝詩人杜荀鶴的詩句:“就船買得魚偏美,踏雪沽來酒倍香。”這簡短的一句話,卻勝過千言萬語,它們如同山靜云動,如同惠風廣布,如同千里傳音,都隨著我們的友情而至。
由于他的文學成就及聲望,他們市委領導盛邀他以賦體形式撰寫關于永城市歷史文化的文章。他抱病工作,不顧眼睛正在治療階段,只為了寫好《 永城賦》。兩次到實地考察開座談會,以了解情況,并查閱史料,最終用600多字,就寫出了膾炙人口的《 永城賦》。最后,他還用自己擅長的行草書體恭恭敬敬地書寫好,并送給故鄉,使赤子之心躍然紙上。
2016年1月,當河南省作家協會將在太丘古鎮設立創作基地,而鎮上的老先生托我向孫老師求題匾“太丘書院”,他當即應允。那天取字時,他接到電話囑咐一定要開懷暢飲,但考慮到他的眼疾,便未敢暢飲。在閑聊間知道退休后的孫老師,將大部分精力用于探討書法藝術研讀古文,使日子含蓄韻致,有深沉而缺浮躁喧囂。這正是孔子的智慧所照亮生活信念之光——“德不孤必有鄰”。
直至紅日西墜,我們才依依不舍地道別。一剎那,便想起了一首古詩:“山竹繞茅舍,庭中有寒泉。西邊雙石峰,引望堪忘年。”那些瞬間,那些場景,那些話語,都成為我們友情如酒般珍貴不可復制的一杯又一杯記憶。而這種友情,即使隔閡遙遠,也能跨越時代,與你共享生命中的每一個瞬間,每一個故事,每一次回憶。在這樣的意義上,說起來,“朋友”這個詞,其實就是一種最真摯的人生交響曲,它既溫暖又堅固,是我們共同旅途中的指南針,是我們內心世界最純粹的聲音。而這一切,只因為你曾經存在,你曾經陪伴,與我分享過那份難以言說的溫馨與理解。你是我生命旅途中的守護神,你是我靈魂深處的一個溫暖港灣。我愿為你保鮮這些珍貴瞬間,因為它們包含著無盡的情感,因為它們承載著我們的故事,因為它們構成了我們之間唯一無法被摧毀的地球連接——真摯而持久的人際關系。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空間留言代碼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