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12歲從省城離家,一路乞討到一家典當行當學徒。 16年的軍隊路過就報名當兵了。 打了之后,我們鎮壓土匪,直到我們遇到了一個能歌善舞的侗族姑娘——我那如花似玉的美麗母親。 從此,那個叫華西的地方開始忘記他。
表哥,14歲,從我們那個小地方一個人出去。 省城熙熙攘攘的街道讓這個只會唱山歌的年輕人變得一無是處,最終在繁華中接納了這個小男孩。
我父親是老革命,我對孩子沒有多少愛。 不會唱歌,只是偶爾哼哼“我們共產黨人就像一顆種子……”即使在那個是非顛倒、黑白不分的年代,他依然以健康的心態迎接厄運。 有時候只是不經意的一個朝北的眼神,就讓他的眼睛微微泛紅。
我表哥是個讀書人。他沒事的時候喜歡寫寫畫畫,也喜歡時不時來這里。 兩個肚子,裝滿了他省城的孩子聽不懂的家鄉民歌。 后來孩子聽膩了,他只能在家里沒人的時候哼哼幾句。
因為經歷了太多的流血犧牲,然后又委屈又屈辱,導致父親早逝。 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我太小,父親總是很忙,所以我從來沒有和他有過多的交流。 記得晚飯后,父親總喜歡把家里唯一的椅子搬到屋外的大壩上。這時,我媽媽會給他一杯茶。我和弟弟先給他找了個踩腳的小凳子,然后一個個坐在他腿上,看著他抽煙,點煙,喝茶。 那時候我什么都不知道,但是我很驚訝父親怎么總是往一個方向看。現在我意識到他的眼睛總是朝北。 我父親不是北方人,但他的家在我們北方。 不過這年頭也難得。
我已經幾個小時沒見過我表妹了。機緣巧合,我遇到了我的表妹。 十幾年前,我姑姑在老家去世,我的兄弟姐妹都去參加葬禮了,我表哥是我姐婆婆家的朋友。當時他只是讓他們打聽一下他的表哥,也就是我們的母親,在我老家的情況,順便決定去看看親戚。 據大姐口述,他們當時的見面比當年的地下黨接頭還要好。 因為雙方連照片都沒見過,表姐在電話里約他們在濱江公園門口見面。雙方都以當天的都市晚報為證據,除了沒用的聯名碼,一切都很順利。
哥哥姐姐們出殯回來不久,離開家鄉50多年的堂兄妹們終于踏上了返鄉之路。 很幸運,那天回到家,我們兄妹會點酒,都可以陪他老人家喝兩杯。 讓老人開心的是,我們可以和他一起哼家鄉的山歌,讓他開心。 酒過三巡,老人眼含熱淚唱起了《秋水伊人》。“望穿秋水,不見伊人。” 多殘漏,兩三孤雁...”老人唱了一首歌后淚流滿面。 我看到他顫抖著舉起酒杯,喊著“小狗……”囫圇吞下。我們也一言不發的陪著他,把酒灌滿,然后一飲而盡。 飯局充滿了歡歌笑語,淚水一波一波地流。 這樣的老人,真的讓我感受到了家鄉是多么重要的一種“情懷”。
父親去世的時候,本應該葬在老家華西。 因為距離太遠,而且當時交通很不方便,再加上我們兄妹兩個都還小,完全沒有能力。 結果父親被留在異鄉終老,從此只能面對故土。 “遙遙相望”?我真的無法測量這個“堯堯”所承載的距離。對不起,我親愛的老父親!
多年前,表姐按照老母親的遺愿,將96歲母親的遺體安葬在老家的祖墳里。 但5年后,他在繁華都市的殯儀館扎下了根。 在他面前,他喜歡唱自己孩子接受不了的家鄉民歌。當我到了那里,我想沒有人會喜歡他們。 據說我們當地的民歌可以隨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流傳很遠很遠。希望他老人家的靈魂能聽到我們的歌。
父親12歲離家,直到49歲去世。在他37年的流浪生涯中,他一直說著他真正的華西口音。 我從沒聽他說過鄉愁,但他純正的鄉音告訴我們,家一直在他心里。 就像表哥一個人的時候只能輕聲哼唱的一首民謠。
家,對我們來說有多大?也許我們不能做手勢。也許只有離開她,我們才會感受到她的重量。 就像一片落葉,一旦它不能返回土壤,她寧愿只是漂浮和漂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