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讀過莎士比亞的一些作品,記憶深刻的有《羅密歐與朱麗葉》《威尼斯商人》。我在拜讀莎士比亞的大作時,就曾想去莎士比亞的故鄉看看,考證一下他是在什么樣的條件下,寫出這么多震撼人心的巨作,后來,我對自己的這些想法都感到好笑,一個連溫飽都沒有解決的農家孩子,怎么可能去莎士比亞的故鄉看看呢!
2006年5月,我有幸乘坐德國漢莎航空公司的客機經法蘭克福機場轉機前往英國,終于來到向往已久的莎士比亞故鄉斯特拉福特,親眼與雙腳去親近莎士比亞誕生和成長的地方。
我們首先參觀了莎士比亞故居。莎士比亞故居地處斯特拉福特的東北角,這是一棟斜坡瓦頂,外墻泥土原色的木結構房屋,400多年過去了,這座十六世紀的老建筑還保持著它原有的格調,使它在周圍的建筑群中十分耀眼。我懷著朝圣的心情,穿過故居內長滿絢麗鮮花的后花園進入故居。一五**年四月,莎士比亞就出生在這座樓上。這里保存著許多莎士比亞的遺物,以及與他有關的人物用過的物品。莎士比亞的臥室在一樓,他父母的臥室和客廳在二樓,在這座古老的屋子的二樓,我們看到了莎士比亞出生的房間和產床,世界文壇上一顆耀眼的星星,就是從這里冉冉升起。鉛華洗盡,我發覺只有在這里,文學巨匠莎士比亞才從那至高無上的圣壇回到人間,回到生他養他的這片土地。中國有句老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恬靜而古老的斯特拉福特小鎮,因為出了莎士比亞而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們前來游覽,讓斯特拉福特小鎮名聞天下。
莎士比亞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都是在斯特拉福特度過的,他曾在當地語法學校學習,十四歲時,家道中落,他只得中斷學業,輟學幫助父親料理生意。二十一歲時,莎士比亞只身前往倫敦,開始了他作為勤雜工、演員、劇作家和詩人的文學生涯。如果用現代語言來說,也就是莎士比亞從一個"農民工"干起,一步一步地奮斗,最后成為一名偉大的劇作家和詩人,成就了他輝煌的事業與人生。他一生著有37部劇本,四十八歲之后擱筆,從倫敦回到了故鄉斯特拉特福小鎮,退隱故里。我想:也許我這一輩子也寫不出一部像《李爾王》、《哈姆萊特》這樣震撼人類心靈的偉大作品,但是,我可以學習偉大,我可以欣賞偉大!
走出莎士比亞故居,我們來到斯特拉福特的大街上,我發現這個每天接待游客近萬人的小鎮,不僅街道干凈整潔,而且很難找到垃圾,在這里,我們沒有看見一棟現代化的建筑,沒有看見象征時髦的玻璃幕墻和摩天大樓。房屋建筑年代久遠卻很有特色,簡單和諧的色調彰示著其高貴的身世。各式大小教堂就建在小鎮民居中,令人感到上帝無處不在。即使沒有莎士比亞,我想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也會以熠熠閃光的魅力裝點斯特拉福特小鎮的盛裝。
在游覽斯特拉福特小鎮之后,我們來到了著名的埃文河邊,這里河水清澈,黑鵝、白鵝曲項向天歌,有不少的小船在河中游蕩。跨越埃文河上的小橋,我們來到休閑精致的班克羅夫特公園,班克羅夫特公園的草坪上散落著一撥撥曬太陽的人群,他們三五成群愜意地享受著溫暖的陽光,隨意而輕松地喝著酒、聊著天,痛快地喝著熱飲料,悠閑地吃著冰激凌……
斯特拉福特的圣三一教堂座落在埃文河邊,除了教堂本身具有其獨特的建筑魅力外,還因為該教堂為偉人莎士比亞出生進行了洗禮,偉人死后安葬在教堂的圣壇之下,吸引成千上萬的游客前來參觀。走進教堂,宗教氣氛濃郁,一派肅穆,不少教友和游客流連其中,教堂內極其安靜,有不少人在座位上閉目靜思,默默地與上帝進行心靈的溝通。導游告訴我們:"在信奉基督教的歐洲,教堂就是當地居民每周相聚的場所,是獲取精神食糧的地方,也是人們接受牧師心理輔導、釋放心理壓力、宣泄情緒的平臺。"在這里,我向神祈禱:希望我的圣三一教堂之行,能將散落在斯特拉福特的莎士比亞的靈氣聚合收為己用,使我的文筆變得更加成熟、更加華麗、更加引人入勝。
離開圣三一教堂已是下午五點多了,許許多多的商店陸陸續續關門歇業,行走在斯特拉福特的大街上,讓我感受到英格蘭鄉間的休閑恬靜,感受到斯特拉福特特別的清靜。我自言自語道:"什么時候讓我們也像斯特拉福特的居民一樣,下午五時下班,之后和家人去公園逛逛,去茶樓坐坐?"團友呂先生告訴我:"我們國家的商場、工廠,改革開放以前不正是這樣的嗎?"呂先生的話提醒了我,挑開了我心中那層神圣的帷幕,我仿佛又回到了改革開放以前,走進那早已被人遺忘的桃花園:人們樸實、真誠、熱情、善良、不尚奢華。
斯特拉福特之行,不僅讓我領略到"圣地"的靈氣和歲月的記憶,也讓我獲得了人生多年以來的一個滿足,更讓我知道了莎士比亞的成功:在于他超乎常人的毅力,在于他無比堅韌的生命力和強烈的自信心。
心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