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身邊的朋友都流行發紅包,我也學著組建了一個“我們是一家人”討論組,時不時的發發紅包,聯絡聯絡感情。
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可總覺得有什么東西變了味。
我在討論組里說:“我感覺耳朵不太舒服,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感覺一直響。”順便發了一個可憐的表情。
群里大多沒有回音,這是我能想像得到的,只是我沒想到,后來會有人說:“活該,誰叫你不給我發紅包的。”
我想,他一定不是惡意的,因為他還是個孩子,今年13歲,很多事情都不懂。
但我想,在這帶著冰冷寒意的語句后面,一定有著某些方面缺失。
比如關心,比如善意,再比如分寸。
而這些東西都不是與生俱來的,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沒有人教會他體貼、善良,也沒有人教會他說話時該有的分寸。
我感覺有點悲哀,悲哀的是我并不是第一次遇見這樣的事情。
有一次在空間里分享了一首歌,有人在下面評:一點兒都不好聽。
還有一次曬了件衣服,有人評:難看死了。
天知道,在看到這些帶著惡意的評論時,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
他們都在我的朋友圈里,是我親近的人,卻對我這樣“惡言相向”。
我感覺很不能理解,也許我不該曬,不該炫耀,這讓你不喜,可是也沒有必要這樣口出惡言,你大可屏蔽,大可視而不見,為什么卻偏偏選這樣一種方式。
今天的事情我尚可解釋為他年紀小,童言無忌,那么那些我圈子里同齡人呢?我該如何為你們開脫?
親愛的,請不要把那些積蓄壞情緒發泄到無辜的人身上。
人活在世,其實都不那么容易,我理解你的不滿還有憤懣,也請你看到我那藏在明亮背后的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