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個月的一個凌晨,小女兒一邊收拾書包一邊喃喃自語,“這是年底嗎?真無聊!”一副不甘心的表情特寫在孩子氣的小臉上。
是的,有點...
即使一家人在一起,也常常是這樣的場景:孩子玩電腦游戲,大人玩手機,沒人看的電視節目總是舍不得關掉。全合一的人機交流模式,徹底杜絕了人與人之間的笑聲。 正月十五冷清,大年三十也是,更別說正月二十這一天差點失傳的“添倉節”了。從8090年以后我都沒聽說過這樣的節日。
小時候的“添倉節”應該是男孩子最有意思的狂歡節了,因為這一天的晚上可以開著玩一個“偷東西”的游戲。在這一天,“偷東西”不僅不可恥,還會受到大人的鼓勵和慫恿,甚至幫助孩子創造各種“偷、贏”的便利。 別想歪了,今晚只允許偷一樣東西。它還有一個有趣的名字——石榴。怎么樣?夠誘惑嗎?
據文獻記載,“田倉節”又稱“倉灌節”或“田倉節”,是舊歷正月的最后一個節日,也是象征五谷豐登的民間節日之一。 如果說臘八節是春節的前奏,那么加倉節就是春節的尾聲。
正月二十日為“小加倉節”,二十五日為“大加倉節”,一般在靈石慶祝。 在正月二十一的清晨,每家每戶都要在缸里儲存食物和水,用黃米糕、面包和豆餡做素餅燈。有鍋,有包,有面人,有各種動物造型。石榴石榴和燈籠瓜是最常見的。石榴石榴,顧名思義就是把它做成一個頭像石榴的花邊燈,可以裝香油,再在上面放一個棉花捻。在第一個月的第二十個晚上,祭品被點燃。屋里到處都是燈:柜子頂上,灶臺上,水缸蓋上,炕中央,窗臺上,門下,花池邊,糧庫上,門洞邊,雞籠邊,豬圈外,等等。非常壯觀。 民謠說:“點盡燈,點盡香,家家糧滿倉。” 此處“登”與“鄧”諧音,“高”與“高”諧音,意為五谷豐登,糧倉高。
夜幕降臨,村里的男孩子們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在我的記憶中,正月二十的夜晚特別黑,特別冷,一些暗月的意境被渲染的風很高,似乎特別適合“雞鳴偷狗”。
眼看燈亮了,幾個以前玩的朋友悄悄聚在院墻外,打探觀察,確信主人家毫無防備,突然幾個同行從大門外的黑影里出現,沖到院子里燈閃的地方,一把抓住轉身就跑,緊接著主人家一聲呵斥:“誰家的?”偶爾有腳步聲跟著,但孩子們都知道,這種戰斗通常都是虛張聲勢,就好像大人和孩子在玩一種常規的偷東西游戲,真正窮追不舍的家庭少之又少。即使有這樣的家庭,隨著游戲經驗的逐年積累,第二年孩子一般會刻意避開這樣的家庭,或者有時會向他家院子扔石頭作為惡作劇,以示不滿。 其實滿院都是燈,只是沒人來偷,就是那幾個平時不在村里住的人。甚至有人警告,他們家把雞屎包進石榴里,小孩子一般都像瘟神一樣避之不及。現在想想當時一個淳樸的國家如何做出這種田地,還是挺悲哀的。 接下來,幾個小男生會聚在一起互相炫耀自己的成績。如果幸運的話,他們會偷一個石榴。如果不吉利,那就是最簡單的燈籠。 當然也有特別勇敢的,會沖進屋子去搶炕上或者窗臺柜子頂上的石榴。這不是偷,而是搶。通常情況下,孩子會對這種做法感到非常羞恥。 這種“偷”的游戲會從村子的東邊延續到西邊,孩子們真的樂在其中。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太好玩了。
其實最精彩的儀式在后面。那些充滿成就的男生,最后會聚集在村里的一個石磨周圍,分批在石磨上站成一圈,面朝外。他們左手輕輕托著石榴的身體,右手輕輕捏著石榴的脖子,大聲唱著“天長,地長,石榴石榴石榴你先長。” ”同時雙手小心翼翼地拉著,利用黃米糕的蠟質來拉長石榴。拉得越久,長得越高。但往往因為天氣寒冷,本來糯性很好的黃麥變硬了,一拉就容易斷,導致石榴的頭被砍頭。于是孩子們用力把石榴的頭拋向空中,你扔得越高,來年你的身高就越高。 于是,山村漆黑的夜空回蕩著孩子們的笑聲,追逐嬉戲,久久不散。
那種純天然的放蕩與狂歡此刻似乎還在耳邊縈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