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天氣 就這樣,風雨無阻。 很混亂。 這樣的天氣 帶著這樣的心情 開心還是難過? 我無法描述也不想描述。 站在十字路口 看著來來往往的車輛。 我的人生好像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對于剛畢業的我來說。 我唯一能形容自己的就是四個字:一無是處。 確實是 我現在
一無所有 沒有房間 沒有車 沒錢 沒有男朋友 什么都沒有。 只是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徘徊。 望著要下雨的陰沉的天空。 我的夢想 我的理想在我眼前閃現。 原來的 我有一個夢想。
原來 我也有理想 僅僅 在遠處。 我的夢想 我的理想離我漸行漸遠。 下雨了。 雨下得很大 在雨中行走 反而心里比以前更舒服了。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解脫吧
從完全陌生到相互了解,只用了7天。 我們一遍又一遍地走在狄崗古村的小道上,從最初驚嘆狄崗古村的寧靜和古樸,到慢慢了解狄崗的歷史和文化。從走馬觀花到仔細研究每個特色建筑。 發現知識越多,看事情就會越全面,分析問題就會越深入。
沉浸在峴港中,我意識到,即使是我們走過的石板路,也有它自己的故事。 康熙年間,狄崗到處都是泥路,陰天很難通行。 見此情景,張六祖夏福公自掏腰包2000多元白金,歷時5年,修了20多里路。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石板路并不整齊劃一。
通過徐大師才知道這些石板路里面有很多文章。 有些石板路是垂直鋪設的,而有些是水平鋪設的。 豎石板路是張家在地崗鋪的石板路。他鋪的面積比較大,方圓20里。吳家經商致富后,看到張家為狄崗人做好事,也跟著做。 值得一提的是,張武兩家修石板路的時候,并不是自己修的。很多石板路都是齊新兩家完成的。 這說明張氏家族和吳氏家族是善良友好的,齊心協力構建了和諧的大岡。 見賢思齊,爭得好,張武兩家共同修路的故事在狄崗古村家喻戶曉,代代相傳。 讓迪岡的子孫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齊鑫好”的村落精神
雖然我們了解到的狄剛只是冰山一角,甚至不是冰山一角,但是我們學會了冷靜的調查和采訪。 7天不能讓我們徹底熟悉狄剛的方方面面,但足以讓我們對狄剛有不一樣的感受。 因為有主動協助我們調研的倪小嬌,擔任我們導游兼翻譯的吳先生,協助我們尋找的地崗村委會,還有那些熱心的老爺爺們。 我希望狄崗不要發展成4A景區,因為我怕景區帶來的太多商業化和嘈雜的聲音會打擾老人們的生活;但我希望通過景區的開發,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狄崗的人情味。
我是矛盾的,但不管怎樣,希望迪港的發展越來越好。 7天的蛻變,讓實踐團隊的成員不再浮躁,體會到了地港的獨特魅力。 實踐逐漸接近尾聲,但水鄉荸薺的古老風貌將留在我們心中,我們將繼續古村落文化的研究和保護活動。 2016年7月,團隊在迪崗。未來,隊伍還會繼續走進更多的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