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給兒子入學報名,我向父母要來了娘家的房產證。這套市中心鬧中取靜的小兩房公寓,是上世紀90年代初父親老宅的回遷房,爺爺奶奶和三個兒子在一幢回字形高樓里的四個樓層各得一套。
聽說,選房時父母不謀而合地棄面積而投樓層,只因彼時電梯靠人駕駛的工作時間是朝六晚十,爸爸心疼要上早班的媽媽,而媽媽體恤偶爾夜班出海歸來的爸爸。
我九歲那年的喬遷之喜,最記憶猶新的在于有儀式感地迎來了翹首企盼的獨立閨房。老式的公寓房推門即見廚房,穿過窄窄的過道廳西側是兼具就餐、會客和陽臺功能的主臥,而過道北側就是屬于我的小天地——五平米的空間被充分布局——大衣柜、吊柜、書桌、單人床和床邊柜高低錯落有致。我雖舉步維艱,卻樂在其中。放學回家落座后,一抬手旋開床邊柜上的收音機開關,坐在書桌前合著調頻歌曲不緊不慢做功課,一抬眼望著藍天發半晌呆,好不自在。至于分房獨睡,與其說是來之不易,不如說是水到渠成,故不存絲毫分離焦慮。
不久,父母花了四千塊初裝費在新家安上一臺電話,并在我的極力要求下,“一拖二”在我的小房間里加裝了一臺分機。從此,閨房里除了廣播聲外電話鈴聲此起彼伏,線上探討解題思路的有之,閨密聊天煲電話粥的有之。彼時,窩在五平米里的小宅女已幸福滿屋。
同時,當近親成為近鄰,生活似乎變得容易些了。放學忘帶鑰匙爬幾層樓梯總能找到一扇門為我開啟,家中無暇顧及時奶奶家多擺雙筷子解決問題,寒暑假堂哥帶我看演唱會陪我學習的兄長情誼不曾忘記,父母加班時伯伯代為參加家長會也實屬合情合理。
2000年初,兩個伯伯先后伺機而動置換了新房,搬離大樓。唯余我父母竊以為我是女孩不用備下婚房,從而誤了購房大好時機,依舊固守這小兩房,與爺爺奶奶間互相有個照應。只是時過境遷,爸媽茶余飯后不免扼腕嘆息:“早知如今這房價,真該先下手為強。”
而后,我結婚生子,因娘家房對口一所較好的公辦小學,我毫不猶豫地在兒子一出生便報上這里的戶口,搶占先機。而無獨有偶,兩個伯伯為了孫輩入學,又競相大動干戈地“以大換小”、攜兒帶孫地搬回大樓附近。
春節聚餐席間,伯伯們苦笑道:“我們這是折騰了一圈,又回到原點,天價回購的學區房跟當年的動遷房比面積不過持平,卻還勞心勞力地賠上裝修和置換稅費,不上算啊!”
十多年倏忽之間過去了,父輩再次以老宅為圓心聚攏而居,只是祖輩已仙逝,現如今的向心力源于朝氣蓬勃的新生力量。
心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