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個月,我從大家的留言中“發現”了一個積極參與育兒的“寶爸”小溪,并請小溪分享他的育兒經驗。他只用了“靜”字來調整全家人的生活狀態!
文章發表后,小希的朋友們開始和他討論如何讓孩子擁有“安靜的力量”,對依賴(安全感)、控制(自由)、洞察(快樂)也有了新的思考。今天要分享的,又是小溪爸爸寫的文章。
全文由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小故事都具有典型性和共性,但小溪一家的應對方式卻具有非典型性。所以小溪的女兒總能在父母的幫助下解決成長中的問題。
我在三個故事場景中讀到這三句話:
☉一個人越自由,他就越能為自己和他人負責。
☉:我認為,讓我們做一個有趣的人和放松的人。
這三句話含金量很高,指出了孩子依賴大人的前因,說出了孩子有自由時的結果,抓住了核心:做一個輕松的家長。
真心感謝小西真誠精彩的分享!同時期待大家的育兒故事!
——荊杰
溪流
點亮作者
▲
小溪和女兒
人的一生,就是一個從出生到隱于塵埃的“靜下心來”的過程。
隨著你的成長,你的性格趨于獨立,你對周圍環境的安全感多于敵意。你可以放心的依靠別人,你也完全有能力被別人依靠。自我的邊界逐漸清晰,處理自我與他人的關系更加靈活而不生硬;能夠更好的控制自己,學會不過度控制別人;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知道自己值得享受所有的成功和喜悅,幸福的尺度就不再受限。
封面和正文插圖都是網絡插圖。
數字一(one)
依賴、獨立和安全感
女兒一直比同齡人小,矮,輕。一次閑聊中,女兒對我說:“我不想長大。這么小真是太可愛了。”
說實話,當時真的嚇到我了。我和老婆一直為女兒的身高焦慮,各種飲食調整,感官訓練,骨齡檢測,微量元素分析等。都起作用了。最后只能安慰自己身高不高,女兒身高在正常范圍內。
女兒不經意的一句話讓我恍然大悟,也許是心理上,我們和女兒都有點過度依賴,女兒也很享受依賴我們。作為父母,我們也很享受女兒的依賴。這種過度依賴是父母和孩子“合謀”的結果。
我記得有一句話,人的一生都在重復成功的經歷。我和女兒是相互依存的,我們體驗著溫暖和美好,但當我們太多的時候,太多的滿足或不滿足都會讓人流連忘返。作為女兒,我們會沉浸在自己的童年里,獨立的人格得不到升華,這絕對是我們作為父母不愿意看到的。
于是,我和愛人約定調整重心,不再過分關注女兒,而是做好自己,保證自己和女兒的獨立,雖然我們以為女兒遲早會離開我們的庇護。女兒心里難免有些失落,但這也是她成長的代價。
當孩子體驗到了人格的獨立,做了自己想做和能做的一切,自然會對周圍有安全感。
女兒剛上小學,課堂紀律不好,經常動來動去,上課甚至鉆到桌子底下。我們已經“教育”過她,叫她“守紀律守規矩,不要影響老師同學……”可想而知,不會有什么效果。
后來我以為是女兒在課堂環境中感到“不安全”,把精力都花在了與這種不安全感的斗爭上,甚至想到了逃跑,所以她肯定無法專心學習。和妻子商量后,結合女兒“十萬個為什么”的特點和興趣愛好,通過幾次刻意的“聊天”,女兒逐漸認識到“學習是人類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人類正是通過不斷學習前人的成果才能發展進步”。
我還記得那是一個秋天的周末下午,陽光透過客廳的窗戶打在我身上,暖暖的。女兒抱著我們說:“爸爸媽媽,我想告訴你們一件事。我要好好學習,因為我腦子里有很多問號,我要找到答案。”那一刻,我心里暖暖的。
新的一周,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女兒回來說因為課堂紀律好被老師表揚了,還獎勵了她一個“大拇指”。
2
論控制、空白和自由的價值
女兒三四歲的時候,非常喜歡小動物。她養過金絲雀、珍珠雞、折耳魚、象鼻魚、老鼠、刺猬、蟋蟀、蛐蛐、小魚、蝌蚪、蠶寶寶等。,甚至在買來的蔬菜中發現了小蟲子也不得不養。
在我的想象中,女兒應該是個有愛心的孩子,愛小動物沒有錯。但后來的發展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她太“親近”小動物了。
女兒會扯兔子的耳朵,問兔子需不需要掏耳屎;會抱著金絲雀,把它的嘴塞進魚缸里喂水;強迫倉鼠吃葵花籽,導致其女兒被抓傷并接種破傷風和狂犬病疫苗...其他大部分小動物也未能幸免,見到女兒都“繞道而行”。
每當女兒和小動物過于“親近”的時候,我們都會反復向女兒強調,要愛護小動物,保護好自己。這時候我們的女兒就會哭著說:“我也沒想到會是這個結果。為什么小動物不喜歡我?”除了停止飼養這些小動物,我們別無選擇。
后來看到女兒像媽媽一樣照顧自己的娃娃,時而擁抱,時而訓斥,我突然明白了,也許女兒是在練習對小動物和娃娃的“控制”,享受這種無所不能的感覺。從此,我們對女兒的“控制”不再那么嚴格,會適當給她“留白”。我們帶著女兒去參加各種活動,或者去廣場和不熟悉的孩子玩耍,讓女兒有更多的空間去接觸家庭之外的外界。一些社會關系也是讓她自己處理,逐漸讓她接觸社會,擴大她內心世界的范圍。
記得有人說過,最高的價值追求是自由,自由比真善美、智慧更值得追求。自由的價值在于,一個人越自由,就越能為自己和他人承擔責任。
記得小時候,媽媽很聰明,很勤奮,對我很嚴格。在我的記憶里,媽媽對我的責備很多,我做的每一件事都很難達到媽媽的標準。記得小時候我媽每次都催我。收拾的時候,我媽指出了我的問題。后來,每當我整理房間的時候,就覺得特別矛盾,總覺得有雙眼睛在盯著我。有時候,為了對抗這種過度的克制,我甚至故意把房間搞得亂七八糟,感覺自己真的曾經是自己。
在我看來,女兒現在的房間確實是“亂七八糟”的,但是我真的不想讓她承受我小時候的痛苦,所以每個周末,我和老婆都會邀請女兒一起幫我們整理房間,教她一些收納技巧,然后讓她自己整理房間。女兒經常帶著驕傲的小臉給我們看,她的房間比我們的“整潔”。
3
在知識、洞察力和幸福的尺度上
可能奶奶從小就帶著女兒讀古詩詞,女兒對古詩詞有偏愛。今年夏至,我找了幾首關于夏天的詩,邀請女兒一起讀,其中有李白的《夏山》——懶搖白羽毛扇,赤條條在青林中。摘下頭巾掛在巖壁上,把松濤間的涼風留在頭頂。
女兒看完后對我說:“爸爸,這首詩一定是李白寫的,因為很別致。”我有點驚訝我女兒竟然用了“瀟灑”這個詞。我覺得我學古詩詞只是死記硬背,只是把它當做一個知識點來背,并沒有真正感受到詩詞背后的情感。想想李白夏天在山里的造型。真瀟灑:飄逸的白羽毛扇我都懶得搖。我解開衣服,摘下頭巾,扔在巖壁上。當我感覺風吹過松林時,我當然能聞到松樹的香味。簡直是由內而外的灑脫。
我記得有一次和我的朋友和家人在山里露營。席間,我們討論了“讀萬卷書”和“走萬里路”哪個更重要。結果我們都一致認為,知識只是知識的一部分,知識比知識更重要。知識可以讓人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獲得更解放的人格。對于孩子來說,父母是最初的知識。父母是什么樣的人,有什么樣的態度,比父母為孩子做什么,怎么做更重要。
看著孩子們在山里玩耍,我覺得做一個有趣的人,一個輕松的人,會讓孩子們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如果你值得的話,全力去愛和擁抱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