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侄子厭學,逃學,不想上學,從小學四五年級開始就這樣。
我侄子的賴在家呆著不上學最慘的一次是我姐離婚那年。
我姐姐和我的前姐夫經常發生沖突。我的前姐夫經常當著孩子們的面辱罵我姐姐。姐姐忍無可忍,最后離婚了。但我侄子告訴法官他想和他父親談談。
從家庭平衡的角度看兒童行為問題
張培超認為,孩子厭學、逃課、甚至輟學的行為,其實是在重新平衡家庭危機和失衡的家庭平衡體系。
孩子從學校學生的角色回歸到家庭,扮演家庭守護者的角色。孩子試圖(也許是無意識地)用這樣的行為問題把父母的注意力拉回到自己身上,讓父母更加關注自己,從而維持家庭原有的平衡關系。
前姐夫不僅虐待我妹妹,還經常打罵我侄子。我侄子用手機寫作業。他一把抓住它,摔在地上,摔得粉碎。他從不過問孩子的生活和學習。
我姐離婚后,前姐夫從來不主動叫醒孩子上學,也不給他們做飯。當孩子們餓的時候,他們會自己煮面條,有時一天只煮一次。前姐夫打牌輸了錢回家就拿孩子出氣。
我想拿回孩子的撫養權,但是能力有限,侄子也一直說想和父親談談。
看到侄子手腕上有疤,得知侄子割腕,帶他去醫院看心理科。診斷結果是我的侄子患有嚴重的抑郁癥。
阿德勒的目的論認為,一些被父母虐待的孩子誤入歧途、逃學、割腕等自殘行為,其實是對父母的報復。
因為孩子知道自己有問題的行為會惹惱父母,所以才會有問題行為,以達到惹惱父母的目的。
所以我建議在關注孩子身心健康的同時,也要關注孩子的家庭,看看父母之間是否存在嚴重的矛盾。父母關系不和諧,孩子大概率會出現各種行為問題和心理問題。
只有父母關系和諧,給孩子提供一個溫暖的家庭環境,孩子的問題才能得到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