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被確定的節氣,夏至的到來,意味著一年中最熱的日子即將來臨,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夏至節氣的風俗是什么,歡迎大家閱讀。
夏至節氣的風俗是什么
1、祭神祀祖
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荒年、饑餓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麥收之后,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夏至前后,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2、消夏避伏
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陽雜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借以生風;“粉脂”,以之涂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則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從周代始,歷朝沿用,竟而成為制度。
3、“夏至”食品
“麥粽”與“夏至餅”:江南食俗,一般有麥粽、角黍、李子、餛飩、湯面等。《吳江縣志》:“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不僅食“麥粽”,而且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夏至日,農家還搟面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謂“夏至餅”,或分贈親友。
冬至餛飩夏至面: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江南一帶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南方的面條品種多,如陽春面、干湯面、肉絲面、三鮮面、過橋面及麻油涼拌面等,而北方則是打鹵面和炸醬面。“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嘗新的意思。”
夏至如何養生
1、每天曬太陽
夏天也要曬太陽,不花錢卻有效,能防止骨質疏松,也有助于卵巢功能的穩定,這在中醫上叫“以陽補陽”。很多女性擔心夏天曬太陽會曬黑皮膚,臉上曬出黃褐斑和雀斑,其實只要把握好時間就行了。早晨9點多或下午四五點鐘,曬15分鐘,別忘了多曬曬背,因為背上有督脈。
2、按摩涌泉穴
中醫認為,“精從足底生”,精即指人體能量。足底有一個重要穴位,即涌泉穴。《黃帝內經》中說:“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來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全身四肢各處。因此,可于每天空閑時按摩涌泉穴。
3、心靜養陽
在炎熱的夏天要靜心,心靜則陽守,汗液也會減少。要保持心情舒暢,睡眠要充足。生活上不宜過于貪涼,不宜在露天過夜,也不宜在陰涼潮濕之地睡覺,不宜吃過多的冰冷食品,以免寒氣困陽,出現不會出汗、頭暈乏力、不思吃食等癥。
4、艾灸養生
體質虛弱的人可以在這一季節進行艾灸養生。夏至節氣艾灸可以起到“冬病夏治”的效果。中醫認為,暑病的發生,是由于冬季寒邪藏伏于體內,至夏而發的伏氣溫病。而夏至日時節,人體陽氣達到頂峰,此時針對暑病行艾灸療法,可更好地發揮其治療作用,使體內陽氣得到升發和振奮,從而阻斷了發病途徑,使得冬季的伏邪不能觸發。
5、大汗時避吹空調
很多人喜歡大汗淋漓時對著空調猛吹一通,殊不知,這樣最傷陽氣。遇涼氣時,毛孔會突然關閉,寒氣郁結體內,易造成暑濕感冒,出現發熱、煩亂、頭重如裹、身重肢倦等現象。建議此時避免直吹空調,且室內外溫度差不能超過7℃。平時以26℃-27℃為宜,睡眠時還應再高1℃-2℃。在空調房內腰腹不可暴露于外,少吃冷飲、西瓜,以免損傷陽氣。
6、增加戶外活動
軀體運動非常重要,因為“動能生陽”。散步、慢跑、做操、放風箏、打球等項目均可。要增加戶外活動,多見陽光,令身體與自然直接接觸,陽氣就被調動起來走肌表,行使衛外功能,尤其可以增加抗寒的能力。
7、給孩子多推推脾經
夏季養陽,重在健脾開胃,不妨給孩子多推推脾經,比如板門穴(在大魚際,大拇指根部鼓出的一塊),屬于脾經主穴,兩只手分別按順時針方向各推5分鐘,有健脾化濕的作用,能緩解孩子肚子脹、嘔吐等癥狀。還可以沿兩側肋骨(內側)往下分推5分鐘,有增加孩子食欲的作用。
8、少苦寒,節冷飲
人離不了飲食,飲食調養對養陽更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在飲食上應少苦寒,節冷飲,少食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宜食韭菜、芥菜、蔥、蝦、蛋類、肉類、辣椒、姜等。也可選用鮮荔枝、楊梅、桃、杏、桂圓、大棗等水果。
夏至的諺語
1、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
2、三耕六耙九鋤田,一季莊稼抵一年。
3、芒種怕雷公,夏至怕北風。
4、立夏三天遍地鋤。
5、日長長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
6、稻谷要喝夏至水。
7、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
8、夏至無風三伏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