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底,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季節,一個完全名譽掃地的封建大家族遭到了羞辱。 地也割了,錢也丟了,口岸也開了。 “量中國之物力,使國之樂”幾乎不能滿足侵略者的需要。
所以,圓明園慘了!古董珍品,可以選擇;稀世書畫,該拿的拿。 什么東西不能帶走,砸了,毀了,最后燒了。
如果“古董珍寶”能滿足愉悅的需求,那就選擇;“稀世書畫”可以滿足欣賞的需求,拿了就拿了。 而那些“砸了”“毀了”只能滿足侵略者“白白毀掉一切”的心理需求,那“燒了它”只能算是侵略者毀滅證據、掩蓋罪行的需要。 殊不知,廢墟恰好是侵略者惡行的見證。
很久以后,人們又想起了圓明園。 有人說這個廢棄的花園已經不適合城市建設的需要,有礙觀瞻;也有人說這個破舊的花園不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土地閑置,資源浪費。 建議重建圓明園一是可以弘揚中國古代文明,二是可以作為旅游來陶冶國人的情操,甚至可以賺一些英鎊或者美元,或許甚至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甚至有人說,人不能只活在痛苦的回憶里,中華民族需要振興。“肅靜,肅靜!不再在沉默中爆發,而是在沉默中滅亡。”圓明園需要重建。
但是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說圓明園可以重建,但是那段歷史怎么還原呢?沒有皺紋的老太太很可怕。 圓明園不是一個普通的景點,也不再是一個孤立的皇家園林。它已經成為一個符號和象征。 它記錄了中華民族屈辱的歷史,歷史不能忘記。 誰忘記歷史,誰就意味著背叛。
我想當初,圓明園是為了滿足封建統治階級享受奢華的需要而建造的;后來圓明園的廢棄滿足了西方列強的需要。 現在重建似乎是為了經濟發展或者城市建設的需要;留著,那是一種紀念,那是中國人不忘歷史的需要。
一切都是為了需要。 改變和改變對象需要時間;有物質和精神需求;有眼前的,也有長遠的;有個人的,集體的,國家的。 但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永遠不要在最需要的時候滿足真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