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聞合江筆架山,有登上之意。我今天早些時候參觀了它,果然,很高興你來了。 我覺得我在享受一場盛宴,我覺得我在享受美妙的音樂和歌曲。回味無窮,持續三天。
我在合江很久了。聽朋友說,附近風景最好的地方,除了月光下的濱江路,就是筆架山了。 所以有時候,矗立在合江城內的鵝公山,向西望去,卻因為云霧繚繞,看不清楚。天氣好的時候,赤水河以北最高的山應該是筆架山。 那是一個星期六的周末。一大早,我讓妻子從鄉下帶兩個孩子。 一家人直奔筆架山,我們在山腳下的終點站下了車。遠遠望去,筆架山拔地而起,樹木蔥蘢,峰巒疊翠,飄散的白霧遮住了峰頂的上部,就像一個戴著蓋頭的新娘,有一種“吉他后面還藏著半張臉不讓我們看見”的朦朧美 我們沿著水泥路慢慢轉圈,欣賞著兩邊的風景。我抱著兒子,妻子牽著大女兒的手。聽老婆說她以前很早就讀初中了,學校組織去筆架山旅游。以前是泥路,和那個時候很不一樣。
彎彎曲曲的路越來越陡,路邊的農民見縫插針,種起了各種青菜、柑橘、荔枝等果樹,自己的樓房里也辦起了農家樂、飯店、棋牌茶室、酒店。 水泥路的盡頭,是石階路。這條路更陡了。抬頭,看不到曲折的盡頭。走了一段,有一個平臺可以休息,累得氣喘吁吁。 念了幾句,兒子在我背上喊;“爸爸,你看,這塊大石頭好嚇人” 我的妻子和女兒也同時驚呼,因為我背著我的兒子,我就像是給一頭牛鞠躬。這時,我抬起頭來。啊,我看見前面有兩塊大石頭。巨石明顯是從上面滾下來的,那么厚的石階被碾壓砸出了大坑。我們跟著其他人繞過石頭,走近了。看到石頭滾下來時上面的泥和樹葉的青色痕跡,感覺很神秘。
石階的一邊是有護欄的懸崖。沿著大樟樹的裂縫回望,可以俯瞰賀江的全貌。 曾經仰視的摩天大樓,現在就像你腳下的板塊模型。 另一邊是光禿禿的巖石,紅得像夕陽的余暉。這就是所謂的丹霞地貌。這一帶到處都是紅石山。下雨天,赤水河的水是紅色的。 上面長著青苔,中間像一塊人工延伸的,刻著名人的手跡“天碧奇峰”“三江源會流入海,其他山峰會凸出來看山”等等。 字跡蒼勁或秀麗,草書有各種書法風格。這樣的書法作品隨處可見,有的年代久遠,堪稱筆架山,名副其實的文化山。
我終于走到了那個空曠的角落,那里有一個寺廟形狀的小超市。放下我的兒子,讓我的妻子照顧他。不要到處亂跑。 我開始欣賞石墻上的書法。一邊是“筆架山”三個鍍金大字,兩邊是“人間仙境”和“世外桃源”的豎聯,也是用金漆描繪的。中間有筆架山簡介,用紅漆描繪。 嵌在石墻里的字跡是用正楷寫的,很醒目。 再有就是朱德元帥早在云南國民自衛軍時,巡視筆架山時寫下的英雄詩篇。”極目空空,嘯聲戟影劍光血紅。 高崗立刻遠遠地站了出來,群山俯首膜拜英雄。 “氣貫長虹,隱隱約約活現。
來到更高的碑林,琳瑯滿目,都是歷代文人墨客寫給墨寶的詩文。 有老一輩領導人陸題寫的碑林名稱,有大文豪蘇軾的手跡,有黃庭堅的《幽庵樂山》詩等。有朱德元帥、張愛萍將軍、蕭克將軍的詩詞手跡,流傳在山崖上,有歷代帝王、文人墨客的手跡,形成了一片文化風景林。 有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如置身于書畫展廳。
老婆孩子都喊累了,我就讓他們在寬闊的地方等著。既然他們來的不容易,就應該好好享受。然后我跟著游客,經過一大片竹林,那里的竹子青翠挺拔,仿佛在向遠方眺望。 云臺寺前有幾棵大樟樹,其中一棵據說在山上已有上百年歷史。
來到羅司文在清朝乾隆年間讀書的羅功閣。我想,當年羅公在這幽靜的山頂上讀書念經,是多么的優雅。
筆架山古稱安樂山。據說唐朝崇拜煉丹延年益壽。山上有一棵叫天福樹的樹,山上還有一處張天師煉丹巖的古遺址。吃了天府樹煉制的仙丹,可以長生不老。 璧山也是道教、儒教、佛教共存的景區。 方士屬于道家,羅公等文人是儒家,寺廟當然是佛家。
終于來到筆桿頂端,感覺腿酸。我很少爬這么高的山,很多游客中途掉頭。 站在山頂,我深吸一口氣,向遠方望去。只見赤水、習水、長江,像乳白色的帶子,蜿蜒在群山之間,遠處的長江大橋,像一個發卡托著一望無際的江水。 遠處的白霧、河流、白云已渾然一體,霧氣仿佛飄著白紗,時而上山,時而隨風起舞。 神秘多變。 這就是合江八景之一的筆筒李安運吧? 甫賦詩云;設法登上山頂:它使我們腳下的所有山峰都相形見絀。
我以為是我老婆孩子等著急的時候了,就快速巡視了一下,沖到他們身邊。 于是我抱起兒子,叫老婆照顧好女兒,慢慢走。雖然下山的時候沒有累,但是石階太陡,必須小心翼翼,步步為營,不敢大意。
想吃好吃的不能太飽。 下次有機會重游,應該會有新的發現。 回到家,我編了一篇題為《登筆架山》的小作文:休息一會兒去筆架山游玩,一切瑣事都不去管。 畫中巴蜀人吟,長江云繞。 霞本更帥鳥病,霧圍峰巒幻。 研河墨竹為筆,無限詩卷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