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嵐
胡云林(方舟)是我在西北大學的老同學。他于1957年夏天入學,1961年秋天畢業。他是四年真正的同學。 畢業后他留在陜西當記者,我回浙江教書。 2004年的同學聚會,我們在西大招待所共住一個房間,總有說不完的話。 將近六十年了,雖然后來我們在兩個地方工作,但是心還是連在一起的。 隨著近年來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們每天都可以在網上見面。
上大學的時候,他總是穿著河南中牟老家帶來的中國土布衣服,腳蹬布鞋。 他學習刻苦,愛好廣泛,尤其喜歡魯迅的作品。他經常去二手書店搜魯迅作品的單行本,后來差不多收藏了一套魯迅全集。 另外,我熱愛古典文學,自己也寫詩。 學習成績優秀,是班上的一員。 他和同學相處融洽,平時不談戀愛,也從不去禮堂跳舞。 但是志存高遠,經常和大家分享我的志向,希望以后在文學創作上有所成就。 他是一個典型的淳樸的農民孩子,也是那個時代追求進步的陽光大學生。
2013年,他出版了《我的家鄉刺梨》散文集后,開始寫新的散文集。 當時他跟我說稿子寫完了寫個序言。 對于老同學交給的任務,我自然是責無旁貸。 最近收到了他的散文集《一抹彩虹》的手稿,我一篇一篇地仔細閱讀,感覺很親切。 一邊看書,一邊寫下自己看完之后的想法。 雖然我們的經歷有些不同,但我們對生活的感受卻大同小異。 我不能說的,他用筆寫了出來。
云林的新書共72本,分為八個系列:《雕像》、《落英櫻花》、《一藤之長》、《山脊》、《失樂園》、《荷塘秋韻》、《寧母平遙的遠古》、《生命密碼》、《心燈》。 大部分文章是作者對過去經歷的回憶,但也有許多反映了當前的社會現實。 作者品味生活并從中保存美。 作為幸運的第一個讀者,我順著作者的話,回望他曾經走過的路。 我重溫了他的童年,游歷了他的豫東老家,仿佛看到了他的父母和他的親戚姐妹;我跟隨作者大學畢業后參加工作,直到退休后,才認識了他的很多同事朋友,他接觸過的很多普通的鄉親,以及寶雞山野及其周邊縣市的農村和城市變化。 他的作品充滿了對父母、親人、朋友、同事、老鄉的深情、友情和愛,對豫東故鄉和主要工作地的深深眷戀和贊美,細細咀嚼生活中的一切,在審視中發現美好的東西,保存下來,與讀者分享。 我對云林的新書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四點:
第一,審美與抒情的結合。 看看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千千有成千上萬的東西,有自然的,也有社會的;物質的,精神的,情感的。 胡云林的散文充滿了美麗的作品,包括關于豫東農村的作品和寶雞及周邊城市的新景觀。 但作者眼里心里最美好的還是美好的人情。 在作者的作品中,審美與抒情融為一體。 我最感動的是這本書的前三個系列。他寫出了親情、友情、愛情的篇章,以美感打動人,以情感打動人。
如書名一樣,《一抹彩虹》是全書的大綱。 題目充滿詩情畫意,全文是典型的審美與抒情的結合。 作者的筆記本中有一本保存著60多年前臨摹的一首詩。 “云、彩虹、水滴和陽光突然變成一幅華麗的圖畫。 雖然當時我并不明白那首詩的深刻含義,但我還是視之為珍寶,珍藏了很久。 現在再翻看一遍,不禁深思,感觸頗深。 ”從這首詩里,他想到了自己一生走過的路。 一路上關心他、幫助他的是“父母、老師、同事、親戚、朋友” ”作者個人覺得自己正踩在詩中提到的“一抹彩虹”上。然后它們是這條路上晶瑩的水珠,它們反射著太陽的七彩光芒,照亮了他前進的道路。 作者舉例說明了父母、老師、同學、妻子在人生各個階段給予幫助的感人故事,表示由衷的感謝。 我看了好幾遍,每次都被老同學的真情所感動。
我也很欣賞第一個“雕像”:
“記憶中的‘雕像’站在消失多年的古城墻上。在漫長的60年后,它仍然清晰地留在我的心中:一個高大的身體,獨自站在那里,見證我的存在。 每次回頭,她的身影都是由大變小,直到變成一個小黑點。 她是我的母親。
這是作者做的一個雕像,上面寫著送給母親的話。 我媽從小就站在村里的墻頭看著他上學。 后來作者結婚生子,她幫忙帶小孫女,為孩子辛苦了一輩子。 雕像是愛美的象征,永遠感動世界。 正如作者在另一篇《蛇鳥大戰》中所說,“敬畏母親,愛母親,是永恒的主題,是德性的基本原則。
類似的作品還有《父親的遺愿》。 作者的父親曾經讓作者高中畢業去學醫,但作者一直為放棄醫學去學文學而感到愧疚。 后來孫子棄文從醫,實現了父親生前的遺愿。 傳遞作者對父母的愛,對子女的關愛。 《懸崖前的選擇》一文寫道,作者的兩個女兒先后下崗。他和妻子支持兩個女兒考上了省廣播電視學院的新聞專業。三年后自考畢業,都成了記者。 他們對女兒的愛變成了女兒學習的動力,上一代父母的愛傳到了作者身上,結出了幸福的果實。
作者寫友誼的作品,最成功的是一根藤的長度。 一個姓秦的農村男孩給筆者講了一個上一代兩個農民之間友誼的故事。 一根長在山上的甘蔗有60英尺長,要60年才能長到這個長度。 年輕人用這個比喻友誼。 作者感嘆:“真誠的友誼應該天長地久!”
作者在《愛的節奏》、《魯花的深淵》等作品中寫下了農村愛情故事。他贊揚了農村的純樸愛情,探討了愛情的新發展。
作者在《藝術作品中的情感氛圍》中指出:“藝術靠什么打動人,感染人?是感情和作品營造出來的濃郁的情感氛圍。 “這的確是他散文中審美與抒情相結合的體驗。
二、歷史與自傳的結合 讀作者的散文,你可以在字里行間發現中國的悠久歷史,也可以隱約看到自傳式的身影。 在作者的筆下,很多古老的歷史地名和歷史人物的故事都在不經意間被帶了出來。 《七星河記》中的周元遺址,《追思魯公》中的東漢中牟縣令魯公,《入》中的東漢大學者馬融,《園戀》中的楊迪賜姓,以及《山川秀美》中的唐代楊貴妃故里故事等。,都給作品涂上了斑駁的歷史色彩。
我喜歡看傳記。云霖的這本散文集就像他的一本坦率的自傳。 作者的個人歷史,幾部作品。 由此可見,作者出生于豫東中牟縣。他的父親不僅是個農民,還是個木匠,可以幫別人蓋房子。 他有四個兄弟姐妹,解放后都事業有成,弟弟也是記者。 我姐姐很早就當工人了,她掙錢幫他讀書。她曾經給他一本反都靈理論。 從作者的小學、中學、大學可以大致判斷出他的年齡。 作者具體的個人婚姻、工作單位變動、工作經歷、同事關系、退休前的生活、個人愛好等。,也是自然描述出來的。 作者并不打算寫自傳,而是通過展示自己的經歷來揭示自己的真實性格。
作者生長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養成了勤勞自立的性格。 工作后,家里沒有家具。在《學做木匠》一文中,他想起父親學過木工,54歲去世,卻留下了兩件木工工具。 他自己買了木材和新工具,但他只是自己做了櫥柜和行李箱。 在作品中,作者總是同情無助的人們,盡力幫助村民,并不時透露出他作為一名公仆的正直。 《灑壞了荷花》寫了一個叫馬的農村婦女的悲慘命運,作者責怪自己沒能幫助她。 《愛的節奏》里,寫的是作者曾經做過媒人,幫一對農村青年牽線搭橋。 在《緬懷魯公》一文中,他以“平墳式”為例,反對城市化工作中某些人的強行指揮式。
當他退休的時候,作者明白了活著的意義。 他出版的《故鄉的玫瑰》標志著他從新聞工作到文學創作的成功過渡。 他在《77歲的境界》一文中說:“一個人擺脫了名利,才是真正的自由。 “從那以后,我的嫉妒離開了我,沒有了個人敵人。 ”“長壽離不開幸福。 快樂的人可以長命百歲,而一個整日憂心忡忡、郁郁寡歡的人很難長命百歲。
在漫長的歷史背景下,作者揭示了自己的經歷和內心世界。 這樣的作品讓讀者覺得特別可信,特別可親。
三、哲理與故事的結合 我們說的哲學,不是指學術概念的哲學,而是關于世界和人生的感受和感悟,但這些感受和感悟一般都是有啟發性的。 故事通常是指某些情節生動的事件,往往與人物聯系在一起。 云在這本散文集中的作品,往往將哲理與人物故事結合在一起。 比如作者在《強顏歡笑飽含淚水》一文中說:“人世間最深的痛苦,往往不是心碎的哭泣,而是強顏歡笑飽含淚水。 這是我春節看昆曲《梁祝》時的深切感受。 “這種生活感覺是富有哲理的。 并且作者在作品中講述了三個故事,就是有力的證明。
再比如《幸福的魅力》。作者先給我們講了他家中秋節前后的故事,尤其是三歲以下的孫女拿出一塊巧克力塞給爺爺吃的情節,讓作者覺得很開心。 他寫道:“《后漢書》曾記載‘不能再學政事,而當孫子’。看來‘抱孫子’自古以來就是退休老人的一件樂事。 這種快樂的魅力,我現在深深體會到了。 “后來又寫到一家人共享月餅,兩個大學畢業的孫子孫女實現了工作的喜訊,讓作者感受到了更具體的幸福:“我心里的這塊石頭也落了。 兩塊石頭一走,我就覺得輕松了。 “安逸的生活是幸福的”,這是一句老話,也是一條真理。 “幸福”是一種基于具體事物的有形感受。 這是我在這個中秋節悟出的一個真道理。 “這個從日常生活中悟出的道理,簡單而現實,容易被讀者認可和分享。 再比如《生命的極限》這篇文章,講了古今中外三個精彩的故事。作者提煉出自己的哲學:“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一切生命極限,都會在不斷的挑戰中被突破和刷新。 突破舊極限不等于死亡,新極限會在不斷的突破中產生。 所以,敢于為了一個崇高的目標挑戰生命極限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他們是人類社會不斷前進的中堅力量。 “讀這樣的散文,既有可讀性,又有思想性。 精彩的故事總是令人難忘的,讀者通過與作者一起享受生活來豐富自己的人生智慧。
四、優美的散文與詩意的心的結合 在我的印象中,散文應該是美的,有優美的語言和結構,同時又有詩意的心和詩意的意象魅力。 林散文集語言通順,注重修辭運用,結構精心設計。很賞心悅目,也很容易讀懂。 《田埂,消失的天堂》作者寫田埂的物產豐富,孩子和大人捉魚的享受,是為了寫豫東農業合作化前農村特有的田埂之樂。還寫了婦女勞動的快樂:“中午,這些山脊人家的主婦們會轉著籃子,顫顫巍巍地走過木邊橋,去摘花摘果當午飯。” 這些年輕的、半老的女人會隔著溝聊天、開玩笑,甚至調情。 這可能是他們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刻。他們歡樂的笑聲像有節奏的樂章,蕩漾在山脊上。 “這些描述和比喻非常生動。 六十年后,“當年的田埂上,眼前是一片寬闊的田野,溝渠沒了,竹林沒了,蘆葦沒了,刺梨花和白臘條沒了,快樂的小鳥沒了,可愛的刺猬和拉雞的黃鼠狼也沒了...突然覺得舊夢破碎,一陣陣失落和惆悵涌上心頭。 ”一連串的排比句寫了過去山脊風光的消失。 但是“田埂沒了,但是還有那些大棚,里面種滿了西瓜和大蒜。這是農民致富的新途徑!”這里的場景轉折寫的很自然,給人的感覺就是很自然。 這些都是美國語言的技巧,準確地表達了作者在山脊消失前后的感受和理解。
再如作者在《荷塘秋韻》中的描述:“所以人們常稱秋天為秋果。 看秋天的柿子黃爬滿樹,棗紅爬滿樹,葡萄紫爬滿樹。 蓮花蓮花呢?......此刻,我看著枯萎的荷葉和挺立的荷花,仿佛看到水下無數白色的蓮藕,伸展著長長的身軀,等待著人們去挖掘!“它生動而充滿美麗的魅力。
語言的美固然可以寫出生動的美和故事,但語言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不能完全表達一個人內心的“心”,也就是所謂詩人的詩心。 周易中的孔子?《論文》指出:“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意思:用文字描述的,或者嘴里說出來的,都不能完全表達內心的意思。 然而,中國古典詩人創造了各種各樣的詩歌意象,突破了共同語言的限制,并用它們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古代優秀的散文家也從中得到啟示,用創造性的意象來傳達自己的思想或愿望。 林年輕時喜歡古典詩歌,在散文創作中借鑒了古詩詞的造像手段,使優美的散文與詩意的心靈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這里所說的形象,是客觀形象通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藝術形象。
它可以是一種心理意象,代表過去的知覺經驗在頭腦中的再現或回憶,僅在知覺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呈現的知覺形象。 比如《山脊,消失的天堂》不僅把山脊比作天堂,還把它比作夢境。“那是豫東一片田野里的夢,一個特殊時期編織的夢。 “夢是精神圖像。 《荷塘秋韻》將“雪白的蓮藕”擬人化,說它“舒展長身,等人來挖”,也是一種心理形象。
它可以是主體在客觀世界中取物并賦予其某種象征意義而創造的具象形象。 如《雕像》,雕像象征作者的母親,賦予堅定、高大、慈愛等含義。 再比如《悲傷的葡萄藤》。作者將一顆葡萄藤的接連遭遇與同事楊永貴聯系在一起,讓這顆葡萄有了象征意義。 楊永貴在因公殉職前夕,曾寫信給筆者,“這顆葡萄是我們友誼的象征。許多往事令人難忘,但是,但是……”現在,永貴去世已經40多年了。一想到永貴,我就想到那棵葡萄樹。 再如《散曲·衰蓮》中寫的衰蓮,象征的是一個一生受盡委屈的農村婦女馬。 “一陣秋雨傳來,耳邊傳來雨水打荷葉的聲音,讓我感到寒冷和孤獨。 細看荷葉,幾顆珍珠般的雨滴在上面滾來滾去,接著一陣秋風吹來,紛紛落入池塘。 我想起北宋柳永的《甘草子》里的兩句話:‘灑了爛荷花,下了真珠雨’。 突然,我覺得這朵蓮花真的很像于穎,那些滾動的雨滴很可能是上帝為她流下的同情之淚。 “芙蓉的失敗象征著馬的悲慘命運。
我是看完這篇文章才寫的,只能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總的來說,我感覺胡云林的散文作品,感情的純粹,歷史的深刻,故事的感人,哲理的深刻,語言的流暢,詩心的細膩,都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老同學大器晚成,在此表示衷心的祝賀!
[陳嵐村人,1938年出生于浙江紹興。 浙江師范大學資深教授,碩士生導師,原中外傳記文學研究會副會長。 主要從事古代文學和傳記文學的教學和研究 出版有《中國傳記文學史》(主編)、《江楓評點》、《古文概論》(與張合編)、《中國古典傳記隨筆》(與合編)、《中國古代文學》(與梅新林合編)等十余部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