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部隊的時候,知道戰友釋永樂學了雷鋒的名氣,也沒太在意。 我從部隊回來后,一個戰友見到我,問我:“你還記得你的戰友釋永樂嗎?”我說“記住” 然后,他興高采烈地說:“他現在很棒。學雷鋒,在總參通信部成名,上解放軍報,被護送進軍校,成為響當當的人物。 ”我不禁大吃一驚。 因為軍隊和地方的隔閡,關于他的情況不得而知。 隨著近年來互聯網的興起和微信的謠言,又掀起了一股同志學雷鋒的熱潮。
前陣子在戰友微信“一群好友深陷戰局”的朋友圈里漫無目的的瀏覽,無意間發現了一個名字“釋永樂”。我趕緊在戰友圈子里按了一行字:“釋永樂學雷鋒出名。 ”戰友回答:全通信部門的名人。 我一看到就趕緊在網上搜了一下,不知道。我一搜,嚇了一跳,一連串的標題躍入眼簾:“全國學雷鋒先進個人”、“全軍學雷鋒優秀青年”、“總參學雷鋒標兵”...有很多故事可以介紹。我會先記住這些標題。 我開始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心想,名字重的多了去了。是另一個“釋永樂”嗎?我揉了揉眼睛,然后專注地看著照片。我仔細看照片的時候,眼睛有點濕潤。30多年過去了,我還是能依稀看到他的樣子。他還是那么英俊瀟灑。與30年前不同,他的胸前掛滿了勛章。 真的是他:我的戰友釋永樂,不,我的戰友“活雷鋒”。這時,我和釋永樂的經歷浮現在眼前:
我和我的戰友永樂發生了關系。 三十五年前的冬天,我和釋永樂同一天從山東平度、乳山兩縣參軍。那時候我們還不認識。我們和部隊一起在濟南火車站集合,乘車去部隊駐扎的許昌。 當我們到達部隊時,我們被分配到一個新的連隊。他在第一排,我在第三排。 當時都是剛踏入部隊火熱生活的小伙子。他們思維活躍,熱情奔放。他們覺得部隊里的一切都很新鮮,他們也喜歡參加集體活動。 不是,剛入伍沒幾天,我組織了一次全連籃球賽。釋永樂組織了一排籃球隊員,我組織了三排籃球隊員打。 在賽場上,我看到了一個帥氣的身影。他優美的動作和嫻熟的球技讓我刮目相看,也讓我成為一個四歲的少年。比賽結果可想而知。給我留下難忘印象的是新兵連隊的第一場比賽。 賽后,我問他叫什么名字。就是在這場小小的籃球賽中,我認識了釋永樂。從那以后,比賽自然變得更加頻繁。
新兵連結束后,施永樂被分到汽車公司,我被分到八連。 因為有共同的志向和愛好,又是同一天入伍,同在一個新兵連隊的戰友,所以經常互相交流,互相學習。我從他身上學到了很多,特別是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隱約覺得他和雷鋒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我從沒聽他說過幫別人做好事,后來才知道他是故意回避。 隨著部隊常年外出到云南、廣西、陜西等地執行作戰和通信建設任務,我們見面的機會很少。我們只是從我們的同志那里相互了解。在我即將退伍的時候,我聽說他很有名。
因為我和釋永樂的緣分,所以特別在意他。我從各大媒體上查詢了他的事跡,看了央視采訪他的短視頻。我感到極大的鼓舞,擊中了我的心。 我想,都是同年入伍的戰友。為什么釋永信能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他卻不能?從釋永信身上看到了雷鋒的影子,思緒隨著媒體的報道卷起。
在某媒體上看到一句經典的話:“學雷鋒,永遠快樂!”這句話恰如其分地解釋了釋永信的名字和他的人生真諦。 名字或許只是巧合,但傳播雷鋒文化是釋永信刻意而執著的追求。
說到戰友向雷鋒學習的歷史,要追溯到他入伍前的歷史。 上小學時,釋永樂得知村里有一位72歲的沙老太無人照顧,便主動承擔起挑水、打掃衛生等家務,一直堅持到高中畢業參軍。 即使參軍后不能照顧老人,但他總是時不時寄錢,寫問候,直到老人去世。
施永樂參軍后,在綠色軍營里,沿著雷鋒的“足跡”走出了一片廣闊的天地。 他參軍來到河南許昌后,遇上了當地的洪水。史永樂看了覺得很難過,就把省下來的35元津貼(當時軍人每月津貼只有8元)收起來,用“蔣豐”的筆名寄給當地政府,幫助救災。 使用這個化名是因為“江”是他母親的姓,“馮”是雷鋒的名。 從此,戰友釋永樂向雷鋒學習,但不能接受。
1985年,石永樂從報紙上得知戰斗英雄王光華的感人事跡后,決定為戰友們履行未竟的孝心。 當時,他以“光華”的名義給王光華的父親寄錢和信。八年后,他堅持關心和幫助老人,如果他們需要什么,他會及時送來。 老人生病后,身體越來越差。釋永樂還專門請假去看望老人。初次見面的“父子”痛哭流涕,老人不停地說:“我兒子回來了。” 那段時間,他每天陪著老人,幫忙做家務,陪老人聊天。天氣好的時候,他把癱瘓的老人背到院子里曬太陽,晚上幫忙洗澡按摩。 幾年后,老人病重去世。釋永樂按照當地習俗為老人去世,拿出500元錢料理后事,盡了兒子最后的“孝心”
在部隊期間,釋永信照顧了20多名軍烈屬、五保戶和癱瘓病人,資助了20多名失學兒童上學,為多個省市的災區和烈士家屬捐款捐物80多次。
2002年,已經從一名戰士成長為中校軍官的師永樂,輾轉于二院23所,依然堅持學雷鋒。 那時候我上下班路過公交車站,經常會看到一些老人、小孩,還有一些行動不便的人,很吃力地等著公交車。于是他想幫助他們,于是用自己多年的積蓄買了一輛二手車,在途中免費送他們到目的地。 就這樣,他也找到了學雷鋒的新途徑,走上了工作之余“全職”學雷鋒的道路,一走就是14年。
一開始大家都不相信他,覺得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走過每一個車站,等車的人都跟他打著“雷鋒車,路上免費”的招呼,卻只默默回答,甚至罵他騙子。 于是,釋永樂在車后窗貼了一個鮮紅的雷鋒頭像,寫了委托人和電話,在車門上寫了“向雷鋒學習”,在前擋風玻璃上貼了一個寫著“雷鋒車”的黃色牌子。 這樣,真正著急等不到車的人,才有勇氣坐他的車。 “真的不要錢?”到了目的地還要再問一遍,在確定不要錢之前不能相信他。
14年來,超過16000人乘坐過釋永信的雷鋒車。他送過老人,送過孩子,送過急著上班的員工,送過急著上學的學生,送過傷病的急救人員,送過行動不便的殘疾人,送過外國友人,送過迷路的外地人。他幾乎遇到過各種情況。用他自己的愛,他讓每個人 他保存著12個印有雷鋒頭像的筆記本,上面寫滿了曾經騎過雷鋒車的路人的留言。 有的人坐公交后到處“宣傳”他的“活雷鋒”免費車,有的路政員主動幫他招呼人。 有一次,我拉一個老人去北京西站。當我停下來的時候,我被交警攔住了。所有的罰款都開了,老人卻不干了。他問為什么要懲罰他,為什么做好事要懲罰他。后來交警了解情況后撕毀了罰款。
當被問及能堅持這么多年的“秘訣”時,釋永信說,雖然每個月會花幾百元油錢,路上的時間會更多,但開雷鋒車已經成了一種習慣,給他人帶來了便利,也讓他感到很快樂。 他總是以平常心對待自己的不理解和疑惑,他認可一件事。學雷鋒肯定是好事,我什么都不要。那么多乘客留言鼓勵,你為什么不堅持下去?在與雷鋒的前戰友喬安山見面后,老人肯定了他的做法,并鼓勵他堅持下去。 這么多年他用自己的行動在大家心中建立了口碑。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釋永信就被評為全國學雷鋒先進個人。他到中南海參加學雷鋒座談會,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在巨大的榮譽面前,釋永樂始終保持平常心,一如既往地向雷鋒學習;面對名氣,他像雷鋒一樣做好事,從來不留名。 他總是在留言簿上寫“江楓”“解放軍”,在雷鋒的車上寫“雷”。他愿意做人民的“活雷鋒”。
前段時間我把他的故事發到了戰友圈和朋友圈,并補充道:這是軍隊的榮耀,也是戰友的驕傲。有的同志甚至配發了照片,真的是圖文并茂,圖文并茂。在戰友圈子里引起了轟動,戰友病毒式傳播,效果真的不小。我在戰友圈子里學過一次熟悉的“活雷鋒”。
喬賢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