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秋天最后一個節氣,人們同樣非常重視,各地還有祛兇、掃墓等習俗,以祈求風調雨順,生活幸福安康。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霜降節氣習俗知多少,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霜降時節三大習俗
1、霜降吃柿子
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對于霜降吃柿子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有些地方對于這個習俗的解釋是:霜降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
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這時候的柿子皮薄、肉鮮、味美,營養價值高,但一定注意不要空腹吃;吃的時候也要適量,每次最好不要超過100克;未熟的柿子不要吃;患有糖尿病、慢性胃炎、排空延緩、消化不良等胃功能低下者不宜食用。
柿子含糖高,且含果膠,吃柿子后總有一部分留在口腔里,特別是在牙縫中,加上弱酸性的鞣酸,很易對牙齒造成侵蝕,形成齲齒,所以在吃柿子后應該馬上喝幾口水,或及時漱口。秋季是大閘蟹上市的季節,中醫認為,螃蟹與柿子都屬寒性食物,故而不能同食。從現代醫學角度看,含高蛋白的蟹、魚、蝦在鞣酸的作用下,易凝固成胃柿石。
2、霜降登高
霜降時節有登高遠眺的習俗。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暢,同時登至高處極目遠眺,心曠神怡,可舒緩心情。但登高也要有所講究,登高的時間要避開氣溫較低的早晨和傍晚。登高時要沉著,速度要慢,以防腰腿扭傷;下山不要走得太快,以免膝關節受傷或肌肉拉傷。登高過程中,應通過增減衣服來適應溫度的變化;休息時,不要坐在潮濕的地上和風口處;出汗時可稍松衣扣,不要脫衣摘帽,以防傷風受寒。
對于老年人來說,應帶根手杖,這樣既省體力,又有利于安全。在爬山時要注意力集中,并注意腳下石頭是否活動,以免踏空。在陡坡行走時,最好采取“之”字形路線攀登,這樣可緩解坡度。
3、霜降賞菊
古有“霜打菊花開”之說,所以登高山,賞菊花,也就成為了霜降這一節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上有記載。“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視為“候時之草”,成為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時節正是秋菊盛開的時候,我國很多地方在這時要舉行菊花會,賞菊飲酒,以示對菊花的崇敬和愛戴。
古人眼里,菊花有著不尋常的文化意義,被認為是“延壽客”、不老草。《雜五行書》說:在屋舍旁種“白楊、茱萸三根,增年益壽,除患害也。”侵害身體的晚秋寒氣在古代常被視為鬼魅惡氣,能驅風逐邪祛寒的茱萸,民間作驅病療疾之用。
霜降和降霜是一個意思嗎
霜降節氣與降霜無關,兩者的存在不是同一個概念。“霜降”節氣是對晝夜溫差變化較大的反映,在此節氣有著天氣漸漸變冷的氣候特征,也不是表示進入這個節氣就會“降霜”。“霜”其實也不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霜”是地面的水氣由于溫差變化遇到寒冷空氣凝結成。在氣象學上沒有具體的“霜降”的概念,氣象學上一般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稱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現的最后一次霜稱為“晚霜”或“終霜”;在終霜到達初霜的時刻 中間的間隔時期,就是無霜期,秋、冬、春這三個季節是霜出現的時刻。
霜降節氣的特點
秋天的夜晚地面上的散熱很多,直接凝結成的細微的冰針是由空氣中的水蒸氣形成的,尤其是溫度突然到達0度以下的時候,形成細微的冰針,有的成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結構疏松。而霜降是屬于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它代表的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節氣。霜只能在晴天形成,有人說是“濃霜猛太陽”這個道理。霜降節氣是天氣漸冷、開始降霜的意思。緯度偏南的南方地區,平均氣溫多在16℃左右,離初霜日期還有兩到三個節氣。在華南南部河谷地帶,則要到隆冬時節,才能見霜。東北北部、內蒙東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氣溫已在0℃以下,土壤凍結,冬作物停止生長,進入越冬期。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即使在緯度相同的地方,初霜期和霜日數也有著不同說法,他們是不一樣的,因為貼地層空氣的溫度和濕度是有差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