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朋友圈上線了三天可見、近一個月可見、半年可見甚至一條水平線可見等功能,我們開始思考:是不是每一條動態都適合所有人看?
那時候“屏蔽”的作用只是一個不能點燃的小火苗。屏蔽需要偷偷摸摸,被發現會很尷尬,還可能被對方批評,甚至可能成為別人茶余飯后的談資。 但是,當你去思考,去翻看那些只存在于交流中的人,你試圖發一個表情,回復給你的只是一個紅色的感嘆號!好吧!我還點擊了右上方的三個黑點...
曾經,我們喜歡把工作中的委屈發泄到朋友圈,也喜歡搖頭晃腦,用表情包說兩句話,而不是說話。 如今,我們在朋友圈變得謹小慎微,生怕說錯一句話就被“特別關照”。
親人終究是親人。雖然嘮叨很煩,但是他們充滿了愛。屏蔽功能的真正用戶應該不是他們,而是更多的“陌生朋友”。 我們在成為朋友之前并不十分了解對方,也沒有必要在成為朋友之后講述我生活的全部。 朋友圈是個小社會。被屏蔽只是因為圈錯了,不需要想太多...朋友之間總是很親近。現實中大家只是點頭之交。你不知道我的私生活,我也不知道你的內心世界。我們互不干涉,也不感興趣。
朋友圈不是微博不以吸引新粉絲為目的。為什么要自作多情,向不在乎我的人展示自己?不熟悉的朋友很難贏得信任。普通朋友同事雖然三天見一次面,偶爾一起吃飯,但也只是表面上的熟悉。其實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背后都有權衡和考量。 老人教導我們:說三件事,說多了讓人多慮。 在朋友圈也是一樣的。 我多面的人生,對不起我只能向我信任的人展示一面。
朋友圈提供了自我表達的平臺,也帶來了生活被窺探的煩惱。 從分享生活的喜悅到隱藏一切的恐慌,屏蔽朋友圈的功能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使用。當然有積極的保護作用,但是不可否認你的社交生活惡化了。 既然無法拒絕某些人的加好友申請,那我們可以選擇隱藏真實的自己,從根源上消除煩惱。屏蔽我的朋友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社交生活中,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其實最根本的交友之道,就是明白我們并不是圈子的中心。 只有少數人對你瑣碎的生活感興趣,你卻直播給所有人看。 我們的朋友圈有兩個目的,一個是自我表達,一個是公眾關注。 前者涉入程度高的人以自我為導向,注重炫耀個人情感和生活片段。 后一種投入程度高的人是人際取向,朋友圈是以互動為原則,注重相互交流和贊美。 朋友圈合適的分享形式是適度的自我表達加上適度的公眾關注。
屏蔽朋友圈是社交的“護城河”,也是提高社交質量的重要一步。 這對你無害,但對我大有好處
所以,走吧,不交朋友了,喝一杯吧...
“任何時候都不需要客氣。 朋友是用來做什么的?朋友是用來互相虧欠的。 因為我把你當朋友,所以我找你幫忙的時候不會猶豫。相反,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你自然會找我做事。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互欠互還的過程中越來越近的。 我希望你能麻煩我,這樣下次麻煩你的時候,我就有信心了。否則,你永遠不會問我。我怎么好意思問你?你覺得對嗎?
我把這看作是人間寶貴的一課。 簡單的道理,卻蘊含著待人接物的大智慧。
難怪她身邊有那么多朋友。我羨慕她為人處事的透明度。
從那以后,我學會了用另一種方式去認識人,慷慨地索取,慷慨地回報,欠下的還上,友誼不變。
某家長臨時有事。我剛好有時間立即回復。 之前我們只是碰巧在同一個家長群里點頭之交,見面連話都沒說兩句。 事后她提出有機會替我代班,我欣然接受。你來我往就成了朋友,互相替代成了傳統。
鄰居出門的時候讓我幫他澆花剪草送垃圾桶。我欣然同意回家后請他為我服務。 有一天我不在家,監控攝像頭通過手機提醒我,我家的院門被炸開了,搖搖晃晃的。還沒來得及通知朋友幫我看一下,就看到鄰居走進了畫面,手里拿著一個工具幫我把松動的門栓固定好,關門離開。 我又欠他一次。沒事的。下次包餃子我再給他做一個。
女兒的玩伴度假回來給我們帶了一罐錫蘭紅茶。春天的時候,我會從家里給她帶明朝以前的龍井茶。 她媽媽種了大豐收的藍莓,給了我一盆。我吃不下做成了藍莓醬,就給她寄回了一瓶。 下一次,她干脆讓我去她家喝茶,吃藍莓醬。
幾年后,我不再是那個在異鄉求助無門的女人。現在,女人還在,只是身在異鄉,守望相助。
朋友是用來互相虧欠的。給我一個桃子,還給我。
在當今移動的環境下,面對無處不在甚至極其慘烈的生存,很多時候,當壓力如烏云般襲來時,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逃避,渴望“悠然見南山”的隱居,讓自己的身心得以休息。 但是,最終我們還是舍不得城市的美好,只能退而求其次,隱居在城市里。

雖然我們家門前屋后都是人,但跟我們沒多大關系。即使是同層樓的鄰居,偶爾在電梯或者走廊相遇,也會點點頭。他們不會在乎,不能在乎,也不需要在乎我所有的喜怒哀樂。和隱居深山鳥獸為鄰一般。 心情好的時候,我也渴望有人來看望我,或者可以隨便去別人家。比如小時候,父母的鄰居閑來無事四處閑逛,路過一個門都不敲。只要不是天黑,門都是大開的,我就直接進去。可能看到主人吃飯的時候,桌上有菜,我就用手抓一個放進嘴里,邊嚼邊評論女主人的廚藝或者其他業務。
我是個很“宅”的人。從小就喜歡安靜不愛交際。如果不考慮謀生的因素,我更喜歡住在農村,但是世事難料,自己也控制不住。畢竟隱居農村不是我普通人的福氣,更多的是面對家人和世界,半心半意的進入城市。幸運的是,這么多年來,我 除了假期享受“家”的時光,閑暇時總會找時間和空間躲起來。 或早或晚,我會悠閑地騎行在城市或鄉村的綠道上,漫無目的地看著,想著。只有這個時候我才會覺得自己失業了,從城市退休了,回到了心靈的后院。
城市的喧囂其實是因為人心浮躁。只要你心平氣和,只要你不把自己想得那么重要,遠離金錢名利,城市就沒那么鬧心。慢慢的,你會發現在鬧市打坐是很愜意的。 在工作中,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甚至說自己不愿意說的話。 為了生存,我們必須經常壓抑自己的小情緒,時刻想著:熬過去!我們需要不斷面對各種各樣的人,比如老板、客戶、供應商、官員...會議、采訪、訪客...各種聚會,論壇,領導坐,下屬坐兩邊,威嚴,威嚴,氣勢。總感覺有一種很重的殷琦,無時無刻不透露著各種商業策劃和獵奇。在這個世界上,不是為了競爭。
同學、戰友、孩子...如今,沒有利益沖突。只有在一起度過的時光,才容易找到情感上的共鳴,這也是我們常常期待同學、戰友,或者孩子聚會的原因。 然而,這類聚會的組織者往往會借機炫耀自己的現狀。成功者盛氣凌人,失敗者借機謀取私利。 面對眼前的老同學老朋友,有獨立人格的我們,可能會生出一系列的疑問:這個人現在跟我有什么關系?我真的想知道他升職的事嗎?他掙得更多。有必要在這里炫耀嗎?以前我連一句話都沒跟他說過,甚至被他排擠打壓。最后分開了,眼不見心不煩,現在坐在一起吃飯喝酒聊天。有什么意義?本來是希望通過聚會來擺脫無聊和空虛,結果卻要被人騎上來取樂。能不能不掀桌子,發誓再也不參加了?
熙熙攘攘的城市總是以有形或無形的方式破壞著我們的天性。一直存在的智慧和藍色的心,一直夢想的簡單和和平,都在城市水泥和汽車尾氣的催化下消失在煙霧中。 我在心里的隱居被一遍又一遍的計劃著,一切似乎都在心里安排好了。 在我童年和青春期生活過的地方,我蓋了一間紅磚青瓦、雕花木窗、綠竹簾的小房子。門一直開著,屋后開了一片農田。 或種菜或種樹,清涼溪水灌溉,不打農藥不施化肥,接觸真誠,安全健康,韭菜花開得白白的,或在無知中鼓脹。黃瓜褪去枯萎的黃花,積累著濃濃的汁液,等待一整天,等待一個主人。 房前有一條小溪,流過一灘苔草和巖石,繞著房子走。魚蝦在水中自由地愛玩,不時吐出一串水泡。 屋內四周散布著竹林、桃樹、李樹,雞鴨在樹下悠閑地散步。
清晨起床,穿著布衫和一雙平底鞋,在鳥語花香的氛圍中獨自徜徉于房前屋后,在曲徑上嗅著金銀花的清香,采摘著飽含露珠的蔬果,與草木為伴,與鳥獸同樂,與藏傳佛教同行,享受那份輕松;大樹下,擺一個楠木方,一個軟墊,雨前泡一杯龍井茶,看報紙,聽音樂,看炊煙萬千...累了,伴著潺潺的流水聲,伴著風吹樹葉的沙沙聲,酣睡。 有興趣的話,帶家釀米酒,till,舉起我的杯子,我問明月,那是一種酣暢淋漓,多么醉人的詞!這樣的日子,靠近雜草,遠離證書,靠近小溪,遠離繁文縟節,才能放棄城市的煩惱,享受鄉村的清新與美好。
隱居田園,沒有絲竹亂耳,沒有拘謹。 然而,在當今社會,沒有天堂!甚至在我偏遠的家鄉和農村,空氣中彌漫著銅的味道,所有的親人都被這個世界污染了。一切看錢,一切看權。 所以,現實就像一張網,讓我和大多數都市人一樣,被困在里面,失去了追求自由的勇氣和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