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
《記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譯 1
記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譯
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橫(héng),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翻譯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透過窗戶灑入屋內,(于是我)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可以與我)共同游樂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滿著月光,像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橫錯雜,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松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從容流連光景)清閑的人罷了。
注釋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黃岡縣城南。
2、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趙頊年號。當時作者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已經四年。解:把系著的東西解開。
3、欲:想要。
4、戶:一說指堂屋的門,又一說指窗戶,這里指門。
5、欣然:高興、愉快的樣子。欣,高興,愉快。然,的樣子。
6、行:散步。
7、念無與為樂者:想到沒有可以共同游樂的人。念,考慮,想到。 無與樂者,沒有可以共同游樂的。人。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尋:尋找。
11、張懷民:作者的朋友。名夢得,字懷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豐六年也被貶到黃州,寓居承天寺。
12、寢:睡,臥。
13、相與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與,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14、庭下如積水空明:意思是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凈明亮的樣子。
16、藻、荇(xìng):均為水生植物,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總稱。荇,一種多年生水草,葉子像心臟形,面綠背紫,夏季開黃花。
17、交橫:交錯縱橫。
18、蓋:句首語氣詞,這里可
19、也:是。
10、但少閑人:只是缺少清閑的人。但,只。
11、閑:清閑。
12、閑人: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里是一個有職無權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閑,自稱閑人。
13、耳:語氣詞, 相當于而已意思是罷了。
注釋: 2
(1)選自《東坡志林》(中華書局1981年版)卷一,此文寫于作者貶官黃州期間。承天寺,現在湖北黃岡南。
(2)[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年號。
(3)[念無與為樂者]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念,想到。
(4)[張懷民]作者朋友,也貶官黃州。
(5)[相與]共同,一起。
(6)[中庭]院里。
(7)[空明]形容水澄澈。
(8)[藻、荇]均為水生物。
(9)[但少閑人]只是缺少清閑的人。但,只是。閑人,清閑的人。
八年級語文《記承天寺夜游》知識點歸納 3
生字詞讀音:
遂(suì)寢(qǐn)藻(zǎo)荇(xìng)交橫(héng)
解詞:
1月色入戶: 門
2欣然起行: 高興地
3念無與樂者: 考慮沒有人與我同享快樂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
5相與步于中庭: 一起
6庭下積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橫: 交錯縱橫
8蓋竹柏影也: 原來是
9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有閑人罷了。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開衣裳準備睡覺,看見月光照進堂屋的門戶,便很高興地起來走動。因為想到沒有可以共同游樂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自上而下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錯雜,原來那是竹子、柏樹的影子。哪個夜晚沒有月色?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只不過少有像我們這樣的?!伴e人”罷了。
課文理解
1)這篇文章運用了幾種表達方式?(敘述、描寫、抒情)
具體內容分別是什么?
敘事:1夜深人靜,解衣欲睡
2月色人戶,欣然起行
3與張懷民,步于中庭
寫景:特點:空靈、皎潔
內容:月色——積水空明 語句:庭下如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語句:藻荇交橫竹柏影
抒情:特點:瀟灑、達觀
語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語句: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內容:賞月的欣喜、貶謫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樂觀
1)敘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點: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張懷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優美
3) 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月色——積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橫)
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有什么作用?(比喻 生動形象 如臨其境)
從中可看出這幅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皎潔、澄清、透明)
1“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2“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5) 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6)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賞月的欣喜、貶謫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
分析:“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p>
作者最后這一句慨嘆,看似平淡,意在點睛。這句話至少有兩層意思:
一是諷刺感慨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鉆營,陷入那茫?;潞6y以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
二是表現了作者安閑自適的心境,當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
小結:
《記承天寺夜游》這篇短文,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極其生動形象的描繪,透露出他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賞析 4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全文僅84字,卻描繪出了一幅清靜皎潔的月夜美景,傳達出作者當時微妙的心境。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筆一句,直點時間,并用“夜”字扣題,導引題旨。“元豐六年”不僅是個時間年限,還點示出寫作此文的背景:元豐二年(宋神宗年號),蘇軾因文字獄(“烏臺詩案”)幾遭殺身之禍,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備受監視,近于流發,自然心情憂郁。事隔四年,時至今日,其為如何呢?“十月十二日夜”點出具體時間。古時以農歷記事,“十月十二日夜”當是時值初冬,有圓月升掛,而又寒意初襲的。這樣的夜晚,作者心情又是如何呢?
“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作者“解衣欲睡”而“欣然起行”,全因“月色入戶”。“月”是此夜特景,由此可推想前幾日的夜晚天氣,因為俗語有云:“初七初八,月際更發”,今日已為“十二”,當是朗月升掛;抑或作者對前幾日的月光未加留意吧。反正,今夜作者是注意到了天際的融融月色。特別是句中“入”之一字,脫化出月光的善解人意,她也似乎要來慰藉遷客騷人的心靈?!霸律霊簟备搿靶摹保靶廊弧币辉~,使作者喜悅興奮之情狀躍然紙上。
“念無與為樂者”“念”承前句“行”而來,是作者瞬間的心理活動。作者形單影孤,面對如此朗月良宵,又身處貶居的寂寥之中,一個人行之無味,不禁嘆問:誰能與吾為樂呢?“樂”為全文之精魄。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閃念之間,人、地跳躍而出,快得幾乎不假思索:到承天寺尋張懷民!此句也暗顯出兩人的感情篤厚。張懷民何許人也?他是作者的朋友,當時也貶官在黃州。兩人同病相憐,感同身受,從中也可見出兩人心有靈犀,神思契合。句中“承天寺”,又扣題一次。“尋”字寫出急切訪友的心情,寫出急于尋人共賞月景的心情。同時,又傳達出不知懷民是否在“家”的隱憂。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作者大喜過望,懷民不僅在寺,且還未寢。于是兩人一起在庭院散步。句中點明了“夜游”的具體地點,三點文題?!耙褂巍?,常時一般以為暗黑,但因前文已點出“月色”,頓令人心生光明之感,恰與作者此時心境吻合,怎會不令人“欣然”呢?“步”之一字,顯出作者兩人情態閑適、攜手而游的景況。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是為文增色的寫景名句,月夜美景俱由此句傳達而出。句中明喻、暗喻交錯運用,以“積水空明”喻寫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為自己筆下文字的注腳,文筆自是高出一籌?!八小本o承上句,接著又設一喻,以水中藤蔓“藻荇”來喻陸上樹木“竹柏影”,寫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麗,似一幅彌漫著水氣的朦朧素描圖畫。此句無一字寫“月”,而又無不都在寫“月”。“無月”,自不能明了夜間“庭下如積水空明”;“無月”,而竹柏亦不會投影交橫。這是明顯的側面襯托,曲筆寫照。寥寥數字,而明月朗照之境界全出。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一連兩問,含義極深。由景物推及人情,看似問“月”、問“竹柏”,實則是問“自心”、問“世人”、問“世間”。作者客觀而問,主觀而答:“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钡母袊@聲中讓人們分明地聽出詩人內心的絲絲憂楚和些些放達?!伴e”之一語,是為“文眼”,包含不盡意味:那賞月的欣喜、漫步的閑適,那貶謫的悲苦、人生的喟嘆……種種微妙復雜的思想情感,盡在其中。雖口言“閑”而心難“閑”,作者當時心潮起伏的思緒,又怎是一個“閑”字了得!
綜觀全文,作者的語言樸素自然,既富有詩情畫意,又蘊含深刻哲理。通過多種表達方式的有層次的運用,將月下美景、心中閑愁和盤托出。敘事,則依據實情一一道來,將自己所見、所念、所行平鋪直敘,曉明通暢,同時,又于思慮的變化之中凸顯出行文的跌宕起伏。寫景,則通用比喻,以水中景致寫庭下月影,使筆下的景物尤顯空靈,更顯出月色的皎潔和內心的清澄。抒情,則委婉曲致,欲吐還休,似閑還愁,作者僅只點出物景隨人事而變遷的感受,而其中所包含的層層人生感悟,都留待讀者去深深體味。
創作背景 5
此文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元豐三年(1080)二月到達黃州貶所,名義上是“團練副使”,卻“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到寫這篇文章時已經快滿四年。蘇軾氣味相投的友人張懷民此時也謫居黃州,暫寓承天寺,因有此文。
知識拓展 6
《記承天寺夜游》習題
一、基礎題:
1、。《記承天寺夜游》選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號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與父親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稱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2、填空:
⑴文章描繪了蘇軾在承天寺夜里見到的 ,同時也抒發了自己 的苦悶心情。
⑵描寫承天寺優美夜景的句子是 。
3、翻譯下列句子:
⑴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4、下面對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念無與為樂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懷民亦未寢(睡覺) D.相與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A.本文寫在作者貶職期間,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感情與柳宗元《小石潭記》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與“閑”字相關。
C.蘇軾此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官,所以他自稱閑人。
D.本文寫景較為簡潔,用素描的筆法,寫月色,寫景物,給人清靜雅致的感覺。
6、這篇文章主要表現了作者 的心境。
7、“月色入戶”意思是 ,這句話運用了 的修辭手法。
8、文中表現興奮和喜悅的句子是 ,它與“ ”一句相照應,顯得一起一伏,一沉悶,一活躍。(4分)
9、“尋張懷民”一句中的“尋”字用得好,? 想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注釋
選自<<東坡志林>>。此文寫于作者貶官黃州期間。承天寺,在今湖北黃岡市南。
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年號。當者被貶黃州已經四年。
解:把系著的腰帶解開。
欲:想要,準備。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戶:堂屋的門;單扇的門。
起:起身。
欣然:高興、愉快的樣子。欣,高興,愉快。然,……的樣子。
行:出行。
念無與為樂者:想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念,想到。 無與為樂者,沒有可以共同交談(游樂或賞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尋:尋找。
張懷民:作者的朋友。名夢得,字懷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豐六年貶謫到黃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寢:睡,臥。
相與步于中庭:(我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與,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長在水中的綠色植物。藻,藻類植物。荇,荇菜。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橫(héng):交錯縱橫。
蓋:承接上文,解釋原因,表示肯定,相當于‘大概’,這里解釋為‘原來是’。
也:句末語氣詞,表判斷。(蓋……也:原來是。)
為:動詞。做。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罷了。但,只(是)僅僅。
閑人:閑散的人。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里是一個有職無權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閑,自稱“閑人”。首先“閑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賞美景的人。其次“閑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悶心境。
耳:語氣詞,“罷了”。
八年級語文《記承天寺夜游》知識點歸納 7
整體把握
這篇小品文通過寫月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通過寫閑,傳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將月閑融為一體,深沈含蓄,精美傳神。
結構提綱
欲睡(月入)起行(念)尋友漫步抒意(少閑)
興奮喜悅 轉憂、孤寂 寬慰、樂極 難言之情
問題探究
1.月色入戶表現了怎樣的情味?
運用擬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無聊,悄悄進門與他為伴。
2.欣然起行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難得的喜悅與興奮。
3.從念無與為樂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與誰一同賞月才不致辜負如此良宵?在這謫居的寂寞中,誰能與我同賞明月?透出憂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結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只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5.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尋張懷民?
同是被貶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懷民亦未寢,從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靈犀。
7.積水空明,藻荇交橫分別比喻什么?表現了景物什么特點?
積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現了月光的皎潔、透明。
藻荇交橫比喻月影。表現了月影斑駁,搖曳多姿。也表現了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寫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虛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實景:竹柏之影。襯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靜、淡雅和賞月者的恬靜、悠閑。
9.寫景中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清靜、舒適、愉悅。
10.想像一下作者與張懷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閑自得、無憂無慮。
11.何處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表達了作者怎樣微妙復雜的感情?(文尾通過閑人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怎樣理解閑人的含義?)
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歡喜、漫步的悠閑、尋求解脫的曠達各種難言之情盡在其中。
12.結尾惋惜無人賞月,暗示了什么?
世人大多熱中名利,為俗務所累。
13.文中緊扣閑字組織文章,閑人是點睛之筆,,閑表現在何處?(摘引文中句回答)
解衣欲睡,見月色入戶則欣然起行與懷民步于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細。這些都說明是閑人。
拓展延伸
1.根據本文創作一副對聯。
例:月色懂人心潛窗入戶,謫人共嬋娟遣憂逐愁
2.從文中可見當時作者思想怎樣?你從中能得到什么啟發? 蘇軾被貶,心情憂郁。但是,他仍然有進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釋抑郁的具體行為。在政治漩渦中損傷了的心靈只有在清涼的無所掛礙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復,從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淵中,而是尋求解脫,使這篇散文顯得瀟灑、雋雅。
本文啟發我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態去調節自己,樹立進取之心,從而迎來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記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譯 8
《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翻譯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準備脫衣入睡,恰好看到這時月光從門戶照進來,于是高興地起身出門。考慮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的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院中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賞析
1.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解析:采納了擬人的修辭伎倆,妙在“入”字,將月光寫活了,并且突出了蘇軾的豁達的胸懷。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解析:寫景抒情?!翱彰鳌睂懺鹿獬吻迕髁?,很形象。將月下竹影、樹影比喻為水中藻荇交錯,很妙。觀賞如此細致清楚,可見二人“清閑”盡現。
3.何處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爾。
解析: 敘事簡凈,寫景如繪,而抒情即寓于敘事、寫景之中。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寫人;寫人,又突出一點:“閑”。入“夜”即“解衣欲睡”,“閑”;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閑”;與張懷民“步于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哪么仔細,那么清楚,兩個人都非?!伴e”?!昂我篃o月?何處無竹柏?”但冬夜出游賞月看竹柏地,卻只有“吾兩人”,因為別人是忙人,“吾兩人”是“閑人”。結尾的“閑人”是點睛之筆,以別人的`不“閑”反襯“吾兩人”的“閑”。惟其“閑”,才能“夜游”,才能欣賞月夜的美景。讀完全文,兩個“閑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究詘瞳,都歷歷如見。實際上對生活有熱愛、追求之意,可謂“點睛”之筆。
八年級語文《記承天寺夜游》知識點歸納 9
一、文學常識
《記承天寺夜游》選自《東坡志林》。寫于作者被貶黃州期間。作者是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
二、文言詞語[解]除去,脫。[戶]門。[欣然]喜悅的樣子。[念]考慮、想到。[遂]于是,就。[寢]睡覺。[相與]共同,一起。[中庭]院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橫]交錯。[蓋]原來(是)。[但]只是。[閑人]清閑的人。[耳]罷了。
三、課文理解
1、本文的主旨:
這篇小品文通過寫“月”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通過寫“閑”,傳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將“月”“閑”融為一體,深沉含蓄,精美傳神。
2.“積水空明,藻荇交橫”分別比喻什么?表現了景物什么特點?
“積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現了月光的皎潔、透明。
“藻荇交橫”比喻月影。表現了月影斑駁,搖曳多姿。也表現了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本文描寫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虛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
實景:竹柏之影。襯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靜、淡雅和賞月者的恬靜、悠閑。
4.“何處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表達了作者怎樣微妙復雜的感情?(文尾通過“閑人”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怎樣理解“閑人”的含義?)
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歡喜、漫步的悠閑、尋求解脫的曠達……各種難言之情盡在其中。
5.從文中可見當時作者思想怎樣?你從中能得到什么啟發?
蘇軾被貶,心情憂郁。但是,他仍然有進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釋抑郁的具體行為。在政治漩渦中損傷了的心靈只有在清涼的無所掛礙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復,從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淵中,而是尋求解脫,使這篇散文顯得瀟灑、雋雅。
本文啟發我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態去調節自己,樹立進取之心,從而迎來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翻譯 10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準備脫衣入睡,恰好看到這時月光從門戶照進來,于是高興地起身出門??紤]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的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院中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11
原文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未寢,相與步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寫作背景 12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是選自《東坡志林》卷一。蘇軾的著名詞還有《江城子密州出獵》,《定風波》等。蘇軾是父親蘇洵的第五個兒子,嘉祐二年(1057)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罹“烏臺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被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后,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
本文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被殺。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也體現了他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與對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
賞析 13
讀后,仔細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過卵石,彈出一支清新的曲調,給人以無限美的享受。
回神凝思良久,才漸漸領悟。
這里的“美”首先來自內容的“真”。東月朗照,激發了作者的游興,想到沒有“與樂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尋伴,這時錯覺生趣,情感觸動,于是記下此景此情,順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諧自然,毫無雕飾造作之感。
這“美”來自語言的“純”。筆記如同拉家常,娓娓敘來。雖然沒有奇警之處,但卻不能增刪或改動什么字眼兒。點明日期,是筆記體游記所必須的,“月色入戶”與“欣然起行”互為因果,寥寥數字,何其洗練!寫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詞,不枝不蔓,體現出空靈、坦蕩的意境,將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貼切,“交橫”一詞更準確地表現了藻荇姿態,仿佛觸手可及。接著,作者筆鋒陡轉,連發二問,既親切自然,富于韻律,又拓展時空,發人思緒。
這“美”來自結尾的“精”。從文章結構看,結句屬“合”,就此打住。從語意上看,它包蘊豐富。“閑人”一詞,表面上是自嘲地說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閑的人,閑來無事才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豪——月夜處處都有,卻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賞的,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只有此時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運的,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來欣賞它。其次,“閑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卻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在內心深處,他又何嘗愿做一個“閑人”呢?賞月“閑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閑人”的**罷了。 總之,游記以真情實感為依托,信筆寫來,起于當起,止于當止,猶如行云流水,于無技巧中見技巧,達到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純”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