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地質實習報告范文錦集(精選3篇)
有關地質實習報告范文錦集 篇1
第一章 緒言
一、實習目的
(1)主要內容
地質填圖是地質工作的基本手段,也是資源勘探的基礎工作。它的目的與任務,是通過自然露頭和人工揭露的地質點進行系統的地質觀測,收集各種有關資料,研究地表地質規律。通過地質實習主要鍛煉我們的以下能力:
通過野外現場的反復實踐,培養我們描述、記錄、分析和解釋地質現象的能力; 使我們掌握地質填圖的規范、程序和基本方法、有關地質圖件的繪制方法以及地質報告的編寫方法;
熟悉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方法,提高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如用羅盤、識地形圖等;
培養我們理論聯系實際,即將書本的知識同野外各種地質現象相聯系,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地質問題的能力,從而得以加深理解和鞏固課堂所學理論知識;
培養我們吃苦耐勞、實事求是、熱愛地質事業的工作熱情。
(2)實習時間:20xx年08月27日至20xx年09月12日。
(3)指導老師:王恩營 李猛
(4)分組情況
參加此次實習的有地質工程20xx級及單招班。實習以組為單位,每組有6個人,我所在的組為地質一班的第二組,組員為:,,,,,,,,,我主要擔任地質觀察和記錄的工作,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團結組員,圓滿完成實習任務。
二、實習區地理位置及交通概況
實習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李溝一帶,行政區劃隸屬宜陽縣城關鎮管轄,北側與宜陽縣城相鄰,西至頭道溝水庫,東至宜陽采石場,南至葛家崖斷層,面積約36km2。
區內有簡易公路通往縣城,縣城距洛陽市28km,有柏油路面相連,并有洛陽—宜陽鐵路相通,實習區東距焦枝鐵路26km,交通便利(圖1-1)。
圖1-1實習區交通位置圖
宜陽縣地處豫西淺山丘陵區,地貌特征為“三山六陵一分川,南山北嶺中為灘,洛河東西全境穿”。地理區劃大致可分為洛河川區、宜北丘陵區、宜南丘陵區、白楊和趙保盆地、宜西南山區五大區域。宜北屬秦嶺余脈,宜南屬熊耳山系,境內有花果山、靈山、錦屏山等22座知名山峰?;ü街鞣搴0?831.8米,為全縣最高峰。
實習區屬宜南低山丘陵區,總地勢為西北高,東南低。最高點位于蘭家門北側山頭,海拔555.2m,最低點為李溝河北端,相對高差為321.5m,一般海拔高380~450m;剝蝕夷平面約為海拔400m.
據宜陽縣黃委會水文站(宜陽縣城西)觀測資料,該處洛河最高洪水位標高
202.75米,最低水位標高198.75m,最大流量785m3/s,最小流量10.7m3/s。南側為
伊河,有支系源于高山礦區,支系上游有建設水庫及洞子溝水庫。據龍門水文站資
料,伊河最高洪水位標高154.35m,最低水位標高148.82m,最大流量6850m3/s,最小流量0.60m3/s。
三、前人工作
1954年中南煤田地質局勘探了宜洛煤礦,1956年建礦。此后,六十年代以來河南省地質局、地質研究所進行了地質填圖及各方面的專題研究工作。1987年西安地質學院地勘系在本區建立了實習站,被該院師生譽為西北地區“地質工程師的搖籃”。由于在宜陽縣錦屏山一帶一個范圍不大的地區內,集中了華北地臺廣大區域內的元古代——中新生代的地層,又薈萃了比較齊全、豐富多彩的古生物化石和有一定典型代表意義的地質現象。不少地質工作者在宜洛煤田做過地質工作:
《河南省宜洛煤田區的逆沖推覆構造》尚玉忠龐繼群陶目強(河南省地質研究所)指出,河南省東秦嶺北部山麓,存在區域性的逆沖斷層帶,宜洛煤田正處于該山麓你沖斷層帶內,且整個煤田位于外來逆沖巖席上,這里基巖出露較好,一些推覆現象頗為典型,是研究東秦嶺山脈北部前峰帶構造理想的地方;
《宜洛煤田二疊系下統山西組沉積環境分析》劉彬堂(河南省義煤集團公司生產技術部)通過對宜洛煤田主要含煤巖系二疊系下統山西組的沉積特征分析指出了該區含煤巖系的沉積環境和成煤機理對煤炭生產和尋找后續煤炭資源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含煤巖系是成煤古地理環境的綜合反映;通過對宜洛煤田二疊系下統山西組含煤巖系分析弄清成煤時的古地理環境找出煤層分布規律對指導煤炭生產和尋找后續煤炭資源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河南宜陽石千峰植物組合的發現及其意義》張海清劉印環林德超(《中國區域地質》1987年04期)河南省晚二疊系時期石千峰組(相當于孫家溝組)很少具有時代意義化石的報導。近年來,筆者在編寫《河南省區域地質志》過程中首次在宜陽縣南天
有關地質實習報告范文錦集 篇2
一、實習的目的與任務
1、實習目的
通過對交城縣水峪貫鎮的榆林溝、寺溝、陳臺溝、王文溝、大水溝、小水溝等地的地層觀察以及剖面測量和地質填圖,再結合歷史資料進行對比分析,了解實習區內的地形、地層巖性、巖漿巖體、地質構造、氣象水文條件、古生物、地下水補給及徑流排泄條件和地質災害等。
通過野外實習,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把我們所學的知識靈活應用到實際中,加深對教材知識的應用,體會學以致用的意義。另外,要通過實習培養野外實習的方法和技能,學會一定的觀察要領和細節,以及提高分析周圍自然環境形成原因和過程、各種地形地貌現象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奮斗、遵守紀律、團結協作等優良品質和增強集體觀念,總結此次實習與我們所學專業的相關聯系,增加同學們考察地理和各種典型地質地貌的興趣和熱情,增強對大自然的熱愛,為我們進行后續專業課學習打下基礎。
2、實習任務
綜合課程實習是水文水資源專業教學實踐的重要環節,具體要求如下:
(1)能夠熟練地使用羅盤測量巖層的走向、傾向、傾角,學會閱讀和使用地質圖;
(2)學會在野外肉眼鑒定和描述巖石巖性的方法,熟悉實習區內的地層特征,掌握地層層序的劃分;
(3)分析實習區內地質構造類型,找出判斷其類型的依據并分析其特點;
(4)區分沉積巖、變質巖、巖漿巖,并且對不同巖石的特點進行了解;
(5)通過巖石的特點判斷巖層的.時期,并且可以推斷巖層在當時所處的環
境;
(6)分析區內的地形地貌特征,探究各種物理地質現象的成因類型;
(7)實測地層剖面,畫出剖面圖;
(8)對區域巖層不同時期的劃分,填圖;
(9)對當地水文地質環境進行評價,了解巖溶水、裂隙水等水文地質特點;
(10)對當地災害地質環境進行評價,了解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特點、預防措施及處理措施;
(11)最后編寫實習報告,表達對此次實習的感受。
二、實習具體安排
1、階段劃分: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第二階段:野外踏勘;
第三階段:實測地層剖面;
第四階段:野外地質填圖;
第五階段:編寫實習報告和圖件
2、日程安排
7月02日:學習使用地質羅盤儀,用羅盤測量巖層的走向、傾向和傾角三要素,用羅盤的方位角在地形圖上交會定點,并觀察山坡露頭巖體的巖性及地質構造。登上水峪貫鎮西冶川河口南側小坡,登高望遠,觀察整個實習地區的地形地貌。
7月03日:沿榆林溝行進至太古界界河口群地質出露點,并沿路返回觀察了太古界界河口群(Ar3)區域變質巖系、元古界長城系霍山組(Z1h)、下古生界
寒武系徐莊組(∈2x)和張夏組(∈2z)、寒武系崮山組(∈3g)長山組(∈3c)和鳳山組(∈3f)、下古生界奧陶系下統(O1)、奧陶系中統下馬家溝組(O2x)、奧陶系中統上馬家溝組(O2s)以及奧陶系中統峰峰組(O2f)等地質觀測點。
有關地質實習報告范文錦集 篇3
一、實習概況
1、實習時間:
2、實習地點:
(1)馬鄉不整合接觸關系地層實習基地
(2)堆龍德慶平臥褶皺實習基地
(3)羊八井高嶺土礦實習基地
3、實習目的:
(1)認識基本的地質構造結構
(2)學會使用地質羅盤儀測產狀
(3)學會繪制簡單的剖(平)面結構示意圖
(4)認識并能區分三大巖類
(5)了解高嶺土的基本用途及形成過程
二、實習認識
1.第一處實習點位于堆龍德慶縣馬鄉。該實習點地層存在有明顯的不整合接觸關系,出露典型,不整合接觸面清晰可見。是地質演變重大事件的直接證據。
其中山體由于風化剖面*露。通過觀察得出其不整合接觸關系為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根據其巖性大致可將其分為三部分:頂部為沉積巖構造,主要為泥巖、砂巖組成;中部為巖漿巖組成,屬白堊紀林子宗組(K2l),其中可觀察到玄武巖、凝灰巖等噴出性巖石;下部同樣為沉積巖構造。此部分上部為設興組地層(K2sh),下部為塔克那組地層(K2t),在其中還可找到古生物化石。
該區地質構造復雜,出露的地層主要為侏羅系、白堊系、第三系及第四系地層呈一套障壁海岸環境,局部出現濱岸、濱岸沼澤的淺海相沉積環境。由于板塊運動,海洋抬升形成此山組,并在此過程中通過氧化還原反應形成了色彩斑斕的景觀。馬鄉角度不整合地層現象在國內非常罕見,是地質演變重大事件的直接證據。該處接觸關系不僅極為清楚,而且與層狀巖層組合非常壯麗,是地質科學研究和地質旅游參觀的極好景點。
2.第二處實習點為德慶平臥褶皺實習基地。在此實習點可觀察到明顯的平臥褶皺,此褶皺頂部部分被風化。通過地質羅盤儀測得其中一翼產狀為289°∠17°,并判斷其巖性為含礫砂巖(根據粒徑大小可分為:>2mm為礫巖,2-0.5mm為粗砂,0.5-0.25mm為中砂,0.25-0.075mm為細砂,0.075-0.005mm為粉砂,